88医院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2011-06-08张志国袁红英杨雪萍
张志国,刘 卫,袁红英,杨雪萍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为了解笔者所在医院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ADR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本文对全院2009年收集并上报的ADR报告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资料来源于88医院临床医师2009年上报的ADR报告,共112例。对上述报告资料按患者性别及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112例ADR报告中,男55例,女57例;年龄最小者不足2个月,最大者77岁,见表1。
表1 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2.2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 112例ADR涉及多种药品,根据药品所属类别进行分类统计。可以看出,抗感染药引起ADR的报告例数最多,共84例,占75.0%,其次为中药制剂,占8.9%。见表2。
表2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分布
为了便于分析研究,将抗感染药进一步分类统计,发现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ADR的例数最多,见表3。
表3 引起ADR的抗感染药类别分布
2.3 导致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112例ADR中,静脉用药引起ADR的报告例数最多,共85例,占75.9%,口服给药引起ADR的报告占20.0%,见表4。
表4 导致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2.4 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主要表现 112例ADR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率最高,占总例数的65.2%,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占17.9%,见表5。
表5 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3 讨 论
3.1 不同人群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 112例ADR中,男性55例,女性57例,男女发生例数相当。10岁以下患者ADR的发生率占总例数的50.4%,位居所有年龄段首位,这可能与该年龄段患者人数较多有关,另外,小儿特别是新生儿和婴幼儿各系统器官功能不健全,肝脏对药物的解毒作用与肾脏对药物的排泄能力低下,因而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1]。值得注意的是,20~40岁的男性没有不良反应发生,这可能是由于此年龄段男性肝肾清除药物能力强,药物代谢速度快的原因。
3.2 合理使用抗生素 112例ADR中,84例应用了抗感染类药物,其中80.9%为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从具体药品看,应进一步加强对美洛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肟、头孢吡肟等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抗感染类药在临床使用广泛,存在无指征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问题,今后应该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原则,合理用药、因病施治。
3.3 选择安全的给药途径 112例ADR中,85例为静脉给药途径,由于静脉给药可使药品直接进入人体,产生ADR的直接诱因较多,如内毒素、pH值、渗透压、微粒等,因此应纠正患者和医师普遍存在的“输液好得快”的误区,树立静脉给药存在更大风险的意识,根据病情正确选择给药途径。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注射剂人均用药次数作为评价合理用药的重要标准之一[2],因此应加强注射剂的使用管理,能口服用药者尽量不注射用药,能肌肉注射者尽量不静脉滴注。
3.4 加强用药教育,积极防范救治 112例ADR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率最高,占总例数的65.2%,皮肤反应比较直观,容易被发现,然而不能忽视药物对其它器官或系统可能造成的不易发现的损害。应强化ADR的监测意识,临床医药护人员应了解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对于过敏体质患者要谨慎用药。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一旦发生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予以相关治疗。
综上所述,ADR的发生与药物自身特性、患者体质和年龄、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相关,应当了解不同人群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规范给药途径,加强静脉给药的监测,落实抗微生物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以减少ADR的发生。
[1]静芸芸,孟庆义,赵 云.105例静脉滴注致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0,7(4):240-242.
[2]张刘慧.我院老年病区静脉输液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药业,2010,19(5):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