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混交比的桉杉混交林土壤肥力及生物活性差异分析

2011-06-08

自然保护地 2011年3期
关键词:混交林土壤肥力桉树

代 凤 贵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林业规划队 365001)

桉树类树种在福建省内引种有30年历史,大概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从广西引进,各地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桉树引种驯化的过程是该树种对当地环境选择和适应的结果,体现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最终被保留下来大约有十几个品种,其中有四个最优品种——尾叶桉、巨尾桉、巨桉和昆土蓝桉。三明市在永安、三元、梅列、大田、尤溪、明溪、将乐等各县市大面积推广栽植,被视为林纸一体化主要工业原料林。1991年,省林业厅将桉树引种列入福建林业重点推广项目,永安市在推广引种中率先作出了卓有成效的示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得到林学界的普遍认可和肯定。

桉树是桃金娘科桉树属的总称,世界三大速生树种之一,也是最有价值的阔叶树硬质材之一,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速生丰产性能好、产量高、周期短,材油兼用用途广等优良性状。其材质硬重韧强,广泛应用于工矿、建筑、交通、枕木等;也是造纸、人造纤维板、精油、能源的重要原料;其木材抗腐耐磨,还是造船(不受海水生物侵入)、桥梁、码头、桩木等水下建筑之良材;不仅可培育用材林、工业原料林、油料林、薪炭林,而且也是四旁绿化和沿海防护林的优良树种[1]。

桉树为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人工栽植特别是多代经营往往造成地力衰退,引起人们对大面积发展人工林的担忧,为此人们提出有关栽桉地力维持的种种措施,其中改纯林栽植为混交栽植较为理想,笔者通过对12年生巨尾桉和杉木混交林(不同混交比例)与其对照(杉木纯林)的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生物活性差异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混交林对土壤肥力及生物活性差异的影响,为发展混交林提供可借鉴科学理论依据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三元区城东乡荆东集体林管理区内,属29林班1大班8小班。地理坐标为北纬26°11′40″,东经117°34′44″。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温 19.4°C,极端高温39.6°C,极端低温为-5.5°C,年降水量1750mm,日照时数1860小时,年均雾日50天,霜期 75天,≥10°C的活动积温为5400°C,相对湿度为79%。土壤中厚,肥力中等,土壤为花岗岩发育而成的山地红壤,PH值 5.5~6.8之间。地上植被主要有继木、盐肤木、映山红、五节芒、岭南龙胆、芒箕骨等酸性土壤指示植物,海拔高度为250~500m。

2 试验研究材料及方法

2.1 供试林分及土壤

该试验地巨尾桉(下称桉树)、杉木混交林于2000年春营造,采用不同混交比例,株间混交方式,设置四个处理,二次重复,重复小区面积为0.0667hm2,于2010年秋进行林下土壤相关因子调查及测定,取均值。

四个处理:

Ⅰ处理——1桉:1杉混交林;

Ⅱ处理——2桉:1杉混交林;

Ⅲ处理——3桉:1杉混交林;

Ⅳ处理——CK对照(杉木纯林)。

2.2 试验研究方法

林下土壤,按梅花(5点)取样方法,分层采集样土混匀后,供室内分析,具体做法:采用环刀法分层取样进行浸水实验,测定土壤容重及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用萨维洛夫法测定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团粒结构体)含量;比重计法进行土壤颗粒分析;卡庆斯基法进行土壤微团粒组成分析;渗透法测定土壤下渗速率及持水量等。

土壤酶活性测定,具体做法:过氧化氢酶活性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过氧化物酶活性采用邻苯点酚比色法测定;蔗糖酶活性采用Na2S202滴定法测定;脲酶活性采用 K.Teicher法测定;蛋白酶活性采用G.H0ffman法测定;磷酸脂酶活性采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测定。

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按常规方法测定[2]。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土壤水物理性状

表1 不同处理土壤水物理性状

土壤水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环节,它是土壤肥力因素最活跃的部分,直接影响土壤通气状况、热量状况、微生物活动、养分转化等,对土壤肥力的其他因素有明显的制约作用。表1可见,从土壤水分状况改善看,各处理中,林下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总孔隙,Ⅲ处理、Ⅱ处理、Ⅰ处理比Ⅳ处理(CK对照),分别提高60%和21%、49%和13%、40%和8%,与桉树混交比例呈正相关。因为土壤的蓄水能力与总孔隙度关系密切,由于阔叶树凋落物的覆盖与分解,增强了土壤的通透性能和蓄水能力所致。

从表1亦可见,土壤容重则是:Ⅲ处理、Ⅱ处理、Ⅰ处理比Ⅳ处理(CK对照),分别下降43%、39%、36%,与桉树混交比例呈负相关。土壤容重是土壤坚实程度的指标,容重值增大,土壤结构和叠结状况变差,坚实度增大,反之,则相反,表明混交林改善了土壤物理结构并使之疏松与通透,提高土壤蓄、排水能力。

3.2 不同处理土壤养分性状

表2 不同处理土壤养分性状

从表2可见,不同处理林分土壤速效养分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Ⅲ处理、Ⅱ处理、Ⅰ处理比Ⅳ处理(CK对照),分别提高(N)35%、25%、19%,(P)27%、19%、12%,(K)25%、19%、12%,表明三者都随桉树混交比例的增大而呈上升趋势;不同处理土壤的水解总酸度,Ⅲ处理、Ⅱ处理、Ⅰ处理比Ⅳ处理(CK对照),分别下降38%、28%、21%,表明随桉树混交比例的增大而呈下降趋势,由于总酸度的下降,显然更有利于土壤中氮、磷、钾的活化。可见混交林在维持和提高地力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换言之,提高了林地养分的归返量和加速了养分的循环速率。

3.3 不同处理土壤团聚体组成状况

土壤中固体颗粒很少以单粒存在,多是单个土粒在各种因素(腐殖质和其他外力)综合作用下相互黏合团聚,形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粒径在 0.25~10mm之间),也称土壤团粒结构体或团聚体。各种结构体的存在及其排列状况,必然改变土壤的孔隙状况,也影响土壤中水、肥、气、热和耕作性能。在农林生产中最为理想团粒结构体其粒径在3~1mm之间,粒径<0.25mm称为微团粒,它是形成团粒结构体的基础,团粒和微团粒都是土壤结构体中较好的类型,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标志土壤的肥力水平[3]。

表3 不同处理土壤团聚体组成状况 单位:%

团粒结构体和微团粒在土壤中所占比例的多与寡,在一定程度上标志了土壤肥力的高与低。从表3可见,各处理中,微团粒(粒径<0.25mm)所占的比例,Ⅲ处理39.80%居首位、Ⅱ处理 35.76%、Ⅰ处理 31.38%与Ⅳ处理(CK对照)8.20%比,分别提高385%、336%、283%,表明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团粒结构体(粒径3~1mm)所占比例,Ⅲ处理18.25%居首位、Ⅱ处理 17.74%、Ⅰ处理 16.80%与Ⅳ处理(CK对照)8.68%比,分别提高110%、104%、94%,表明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两种类型的团粒都随着桉树混交比例的增大而增大。从表3亦可见,土壤的结构破坏率处理间存在较显著差异,Ⅰ处理22.10%、Ⅱ处理 19.27%、Ⅲ处理16.85%,分别比Ⅳ处理(CK对照)48.25%下降54%、60%、65%,可见,土壤的结构破坏率随桉树混交比例的增大而下降,不难看出营造桉杉混交林不但可提高土壤肥力,还大大减低了土壤结构破坏率。

3.4 不同处理土壤生物活性状况

土壤生物活性常用量化了的相应土壤酶活性来表征,土壤酶活性是指土壤中胞外酶和胞内酶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一类蛋白质,常以单位时间内单位质量土壤的底物剩余量或产物生成量表示。土壤中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各类相应酶参与下完成的。因此,土壤酶活性表征了土壤生物活性的强弱,也是表征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它来源于土壤微生物和生物根,也来自土壤动物和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目前已发现的土壤酶达50多种,通常研究最多的是氧化还原酶类、水解酶类和转化酶类,下表中七种酶属于这三大类[4]。

表4 不同处理土壤酶活性状况

从表4可见,各处理中,这七种土壤酶活性强弱的排序均是Ⅲ>Ⅱ>Ⅰ>Ⅳ,Ⅲ处理与Ⅳ处理(CK对照)比,这七种酶(按上表排列次序)分别提高48%、71%、52%、63%、19%、87%、14%,Ⅱ处理与Ⅳ处理(CK对照)比,分别提高 34%、52%、43%、40%、12%、67%、9%,Ⅰ处理与Ⅳ处理(CK对照)比,分别提高25%、32%、36%、26%、8%、51%、6%。表明:(1)随着桉树混交比例的增大,酶活性随着增强,形成一个既定的酶活性增强梯度。(2)随着桉树混交比例的增大,土壤通透性和通气度也随之增大,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和动物生长,土壤动物再通过取食、排泄、挖掘等生命活动破碎生物残体,使之与土壤混合,为微生物活动和有机质进一步分解创造必要条件,可见,土壤酶在土壤腐殖质的积累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4 小结与讨论

①不同处理桉、杉混交林,桉树混交比例与土壤最大持水量及总孔隙度呈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则呈负相关。

②土壤速效养分随桉树混交比例的增大而呈上升趋势,土壤水解总酸度则相反呈下降趋势,更利于氮、磷、钾的活化。

③各处理间土壤微团粒所占比例存在极显著差异,土壤团粒结构体所占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土壤结构破坏率(下降)则存在较显著差异。

④随着桉树混交比例的增大,土壤生物活性随之增强,并形成一个既定的酶活性增强梯度,可见,土壤酶参与了土壤各种化学、生物反应,对土壤腐殖质的积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⑤通过对不同处理桉、杉混交林土壤肥力及生物活性差异分析,笔者认为Ⅲ处理(3桉:1杉、株间混交)是较理想的混交组合。

⑥营造桉、杉混交林,采用何种混交方式和比例效果最佳,本研究还在探索之中,并建议林业生产单位要结合生产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混交方式和混交比例,以求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

⑦确立生态优先的战略地位,保护生态环境,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大力发展混交林,正在成为助推碳汇进程的重大举措,方能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生态支撑。

[1]陈伙法,陈存及主编. 阔叶树种栽培.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2]孙向阳主编.土壤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3]刘克锋等编.土壤肥料学.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4]关松荫主编.土壤酶及其研究方法.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6.

猜你喜欢

混交林土壤肥力桉树
行间生草对深州蜜桃园土壤肥力、pH和盐度影响
桉树的育苗造林技术与病虫害的有效防治
“China tendrá nuestro apoyo para ingresar al CPTPP”
彩虹桉树
桉树茶饮
拉萨市土壤肥力变化趋势与改良策略
营造混交林的必要性和技术分析
浅谈半干旱地区丘陵混交林造林模式
桉树会引发白血病?
洛阳丹参基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与培肥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