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松类纯林改造技术研究
2011-06-08林安惠
林 安 惠
(浙江省泰顺县林业技术推广站 325500)
1 试验地概况
泰顺县位于浙南山区,全县土地总面积2658575亩,林业用地2172625亩,占总面积的81.7%,其中乔木林地1752761亩,占林业用地的80.7%;森林覆盖率74.8%。乔木林中,针叶树1377841亩,阔叶树374290亩,分别占78.6%和21.4%。针叶树中松林1217471亩,占88.4%,其中松纯林1112420亩,松阔混交林105051亩,分别占针叶树的91.4%和8.6%。全县乔木林立木蓄积3189133立方米,其中松树立木蓄积2137493立方米,占67.0%;其中松纯林 1924467立方米,松阔混交林 213026立方米。分别占 90.0%和 10.0%。松树是泰顺县森林分布的主要树种之一,而且具有适应性强、用途广、速生丰产等特点。但可以看出,泰顺县树种结构单一,其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地力日益衰退、病虫害逐年严重、林地灌木杂草丛生、火灾频繁发生、林分植被单一、林分产量低下等,更要引起重视的是预防松材线虫病这一毁灭性灾害的发生。该病已经在温州市的北部地区发生,不久的将来就会蔓延到泰顺,大片的松林将毁于一旦,如何改造松树纯林和提高松树林经营水平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既能保证林分的正常生长甚至速丰产,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改善森林景观,同时能提高林地土壤肥力及保水保肥能力,还能提高森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如预防森林病虫害和山林火灾等。因此,对松树林进行阔叶化改造,通过多种营造林技术措施,使其逐渐变成针阔复层林或混交林,以增加松树林分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的稳定性,就能从根本上改善林地的生态环境和生产力,对建设生态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在外业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试验地选择、试验方案设计、实施等项工作。研究课题地点选择在罗阳镇鹤联村、雅阳镇大厝底村。试验方案设计及实施分三个类型,并实施完成试验面积400亩。
2.1 套种造林试验
试验地点选在罗阳镇鹤联村麻地,试验面积200亩。
(1)造林地清理:套种造林地为有林地,郁闭度在0.2-0.5之间的马尾松中幼林,下木为杜鹃、柃木等,植被为狼衣,高度40-60厘米,覆盖度60-80%之间。在沿等高线设置的套种带里清理补植造林环境,割除影响整地和幼苗生长的灌丛杂物,保留阔叶目的树种。
(2)整地:采用100×100厘米块状整地,挖套种穴40×40厘米见方。
(3)施基肥;栽植前施放基肥,每穴(株)施复合肥料50克。
(4)套种模式与密度:沿等高线设置水平套种带,一般为宽6米,间隔带2米。采用在套种带均匀补植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树种混交造林的模式,根据适应性强、生长强盛、根系发达、树体高大、比较耐阴的要求,选择木荷、山杜英、枫香、蓝果树、四照花、甜槠、青冈、栾树 9个树种,按照套种模式进行多种树种带状混交造林试验,即:Ⅰ套种模式-松林套种木荷、枫香、蓝果树,Ⅱ套种模式-松林套种山杜英、枫香、四照花,Ⅲ套种模式-松林套种甜槠、枫香、苦槠,Ⅳ套种模式-松林套种青冈、枫香、栾树,按1:1:1带状配植。
套种造林密度为每亩60-80株,根据现有林地乔木树种分布情况确定栽植株距,株距一般为2米,幼树较少地段多套,幼树较多地段少套种,栽植点为正方形配置。
(5)套种方法:补植方法为裸根苗栽植,其主要方式为挖穴栽植,栽植时做到“穴大、根舒、深栽、打实”,采用1、2级裸根苗造林。栽植前对苗木根进行蘸泥浆等必要处理,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6)套种时间:春季造林。
(7)抚育与追肥:
①抚育与追肥:造林后3年内每年抚育一次,及时进行松土、除草、割灌、培土等,并结合扶苗、除蔓。除草做到除早、除小、除了,对影响幼树生长的高密杂草要及时割除。第二年结合抚育进行追肥,每株施复合肥50克。
②补植:造林成活率达不到85%以上的,当年或次年应及时进行补植,宜补同龄大苗。
③幼树管理:根据需要,应适当进行除蘖、修枝等幼树管理。对具有萌芽能力的树种,因干旱、冻害、机械损伤以及病、虫、兽危害造成生长不良的应及时平茬复壮。
2005年春,已经完成松林套种阔叶树试验面积200亩,其中Ⅰ套种模式50亩,Ⅱ套种模式50亩,Ⅲ套种模式50亩,Ⅳ套种模式50亩。2006年和2007年夏季各进行一次松土除草施肥抚育。
2.2 封山育林试验
在雅阳镇大厝底村际头选择马尾松疏林地,并有木荷、甜槠、米槠等阔叶幼树伴生,采用定向培育的封山育林措施,进行劈山抚育,人工促进更新成林,第一、第二年各劈一次,劈除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灌木杂草,保留目的树种的幼苗、幼树,形成多树种针阔混交林,使保留的阔叶目的树种每亩达到80株左右。
封山育林试验地面积17亩,2006年秋完成第一次劈山抚育,2007年5月完成第二次劈山抚育。
2.3 抚育改造试验
在罗阳镇鹤联村山头垟选择郁闭度 0.5以上的马尾松中幼林纯林,下木有木荷、甜槠、米槠等阔叶幼树。采用定向培育的抚育改造措施,沿等高线设置 6米宽的水平改造带,间隔带 2米,第一、第二年各劈抚一次了,合理疏伐改造带内的部分马尾松,劈除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灌木杂草,保留目的树种的幼苗、幼树,使当年保留的阔叶目的树种每亩达到60株左右。
抚育改造类型试验面积100亩,2006年秋完成第一次劈山抚育,2007年5月完成第二次劈山抚育。
3 试验效果
在套种试验林中,各试验类型分别设置了20米×20米的标准地,调查测定标准地内阔叶幼树的株数、地径、树高、成活率等指标;封山育林和抚育改造类型各设置了 1个对比标准地。于2005年4月初次测定,2006年11月复测一次,将两次测定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分析。
3.1 套种补植阔叶树生长状况
套种补植阔叶树生长状况如表1。
表1 套种补植阔叶树生长状况单位:株/亩、厘米、%
从表1可以看出,在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补植成活率在85%以上的是木荷、枫香、蓝果树、山杜英,成活率最高的是木荷;套种补植后新梢生长最快的是枫香,高增长接大小排第 2-9位是木荷、蓝果树、山杜英、四照花、苦槠、青冈、甜槠、栾树。从成活率和高生长两个因子看,在松林下套种木荷、枫香、蓝果树、山杜英的效果比较明显,而套种栾树效果最差。
3.2 不同套种模式阔叶树生长情况
不同套种模式阔叶树生长情况如表2。
表2 不同套种模式阔叶生长情况单位:株/亩、厘米、%
从表2可知,不同套种模式,由于树种配置不同,其生长情况也有所不同。其中Ⅰ套种模式(松林下套种木荷、枫香、蓝果树)、Ⅱ套种模式(松林下套种山杜英、枫香、四照花)成活率分别为 93.2%和 87.7%,新梢高增长分别为21.0厘米和17.4厘米,补植造林成活率达到标准要求,幼树高生长较快,套种效果比较理想。而Ⅲ套种模式(松林下套种甜槠、枫香、苦槠)、Ⅳ4套种模式(松下套种青冈、枫香、栾树)成活率分别为 81.9%和 76.3%,新梢高增长分别为15.9厘米14.9厘米,补植造林成活率达不到85%的标准要求,幼树高生长也较慢,套种效果较差。
3.3 封山育林试验效果
封山育林试验阔叶树生长情况如表3。
抚育改造试验是在郁闭度0.5以上松林分中,疏伐部分松针叶树,并劈除灌木杂草,保留阔叶树种的幼苗和幼树。改造前样地内阔松比重为 27.6%和 72.4%,改造后阔松比重为41.9%和58.1%,阔叶树比重提高了14.3%。主要树种有木荷、米槠、甜槠、青冈、刨花楠、丝栗栲等,分布比较均匀,生长良好,达到针阔多树种混交林的要求。
由表4可见,抚育改造后林分阔叶树每亩由原来的70株增加到95株,每亩增加阔叶树幼树25株,幼树地径增粗1.4厘米、树高增长42厘米;没有抚育改造林分阔叶树数量保持原状,地径增粗1.2厘米、树高增长40厘米。通过抚育改造试验对比,由于抚育改造疏伐部分松树并劈除杂草灌木,改善了林分内透光通风条件,阔叶幼树获得充分光照而健康生长,不但增加了阔叶幼树数量,而且促进了幼树的径生长与高生长。
表3 封山育林劈山抚育林木生长比较单位:株/亩、厘米
经封山育林劈山抚育后每亩生长有幼树172株(其中阔叶树112株、马尾松60株),幼树生长良好,阔叶树主要树种有木荷、米槠、苦槠、青冈、拟赤杨、树参、柃木、赤楠等,分布比较均匀,达到阔叶树多树种混交林的要求。
对封山育林地并采取劈山抚育措施,每亩增加幼树株数7株,地径增粗1.2厘米,树高增长37厘米。而未进行劈山抚育措施的林地中,没有增加幼树株数,地径增粗1.0厘米,树高增长19厘米。表3结果表明,采取劈山抚育措施,幼树径生长和高生长明显优于未劈山抚育幼树生长,一是减少了杂草灌木与松阔幼树争夺养分,二是劈除杂草灌木经分解后,可增加林地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有效地促进了保留目的树种的生长。
3.4 抚育改造试验效果
抚育改造林木生长情况如表4。
表4 抚育改造林木生长比较单位:株/亩、厘米
4 效益分析
4.1 效益分析
4.1.1 生态效益
开展松林阔叶化改造,加快了阔叶林发展工程步伐,改善林分林相结构,促进了生态公益林建设,并能够绿化美化山体和城镇乡村周围;阔叶树树干通直高大而树冠优美,山杜英常年夹着几片红叶,枫香到了晚秋枫叶变成美丽的红叶,满山红叶似彩霞,为乡镇及村庄周围美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采取营造林措施,现有松林的林相结构得到改善;对树种进行不同方式的配置,可形成多种的森林景观,体现了森林美化;提高了林地的覆盖度,起到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维持大气平衡,维持生态平衡等作用。
通过对松林阔叶化改造,使现有林分演变为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构成森林防火的绿色长城,能够有效地预防或阻止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增加了林分的物种,有利于增强群落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森林抗御恶劣环境的能力和预防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4.1.2 社会效益
实施松林阔叶化改造,不仅改善了林相结构和生态环境,而且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宣传发动和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广大农民开展松类林分改造,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参与营林的农民能够直接获得营造林的劳动报酬;而且带动了种苗业的发展,延伸了产业链,为增加山区农民收入提供一定数量的木材加工和工业原料,造福子孙后代。在山区县开展松林阔叶化改造,有利于发展立体经营和多种经营,开展复合型生态经营,有利于迅速提高泰顺县农村群众的森林经营水平。
4.1.3 经济效益
开展松林阔叶化改造,能有效地提高林地的生产力,提高单位林木蓄积,提高林地经济效益。造林 10年后开始生态疏伐,出产 20%左右间伐木材;20年后针阔混交林分进入更新采伐,平均直径达到14厘米,树高10米,每亩立木蓄积11立方米,折合材积7立方米,价值达4200元,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5 结论
各种试验类型的阔叶树生长良好,达到了有林地的标准,实施松林阔叶化改造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加快迹地更新和林相改造的有效营林措施,对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待于今后作进一步的测定与评价。
泰顺县森林资源中针叶林比重大,林相单一,要大力开展林分阔叶化改造,选择观赏性、抗火能力较强的树种,逐步建成多树种的林分结构,改善森林景观,以不断提高森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减少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保障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许绍远,郭仁鉴等.封山育林效益及森林培育特点.林业科技开发,2001.
[2]江志标,孙鹏峰.桐庐县定向封山育林技术措施及成效补报.浙江林业科技,2006.
[3]项云飞,吴卫阳.仙居县马尾松林二种阔叶化改造模式对比试验.浙江林业科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