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激素对人脐带来源间充质细胞骨架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2011-06-08赵叶琳赵晓寅孙凌云侯亚义
赵叶琳,赵晓寅,孙凌云,侯亚义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和多向分化潜能,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而雌激素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关,以前的研究中发现 17β-雌二醇(E2)能影响破骨细胞内细胞骨架的结构,下调微丝肌动蛋白(F-actin)的表达,降低破骨细胞的活动能力,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1-2]。E2对 MSC 有多种调节作用,如能抑制 MSC 的成骨分化[3]及抑制 MSC 的免疫调节功能[4]。但关于 E2 对 MSC 细胞骨架和超微结构的影响还未见报道。
F-actin 呈纤维状,是构成细胞内微丝骨架的主要部分。肌动蛋白相关蛋白2/3(Arp2/3)复合物又是构成 F-actin 的结构基础[2]。F-actin 在细胞内的聚合及解聚,与细胞的运动、形态及细胞内外的信息传递等功能有关,为细胞内外信息传递提供分子桥梁,控制细胞形态、运动和增殖等生物效应[5-6]。
纽蛋白(vinculin)是一种与黏着类型连接形成有关的细胞骨架蛋白,存在于细胞—细胞及细胞—基质间的黏着部位,其作用是将 F-actin 锚着于连接点形成部位的细胞膜上[7]。纽蛋白的表达对 MSC的黏附功能有着重要作用[8]。
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aser confocal microscope,LCM)观察了 E2 作用下细胞骨架和细胞连接的情况,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察细胞内部细胞器的变化,探讨 E2 作用后 MSC 功能变化的可能原因。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来源 自然足月剖腹产的健康胎儿脐带,获自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所用材料均严格遵守医学伦理道德,经产妇及家属认可,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1.2 主要试剂 DMEM/F12 培养基和优级胎牛血清(FBS)购自美国 Gibco 公司;胶原酶 II、中性蛋白酶、透明质酸酶购自美国 Sigma 公司;荧光标记小鼠抗人抗体 PE-CD117、PE-CD44、PE-CD29、FITC-CD31、FITC-CD45 和 APC-CD105单克隆抗体购自美国 Ebioscience公司;鼠 IgG-PE、鼠抗人纽蛋白单克隆抗体购自美国 Santan 公司;17β-雌二醇、鬼笔环肽(Phalloidin- FITC)购自美国 Sigma 公司;明胶、牛血清白蛋白(BSA)购自中国 sunshine 公司;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 100)购自中国 beyotime 公司。
1.1.3 仪器 FACSCalibur 流式细胞仪为美国BD 公司产品;FV10i 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为日本Olympus 公司产品;Philipscm12 型透射电子显微镜为荷兰 Philips 公司产品。
1.2 方法
1.2.1 人脐带来源间充质细胞的分离及纯化 取足月剖腹产胎儿的脐带,在无菌状态下用预冷的含 0.01%青霉素和链霉素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冲洗,去掉脐带内血块。在 DMEM/F12 基本培养基中,将脐动脉剥除,其余部分剪成 2mm3碎块,250 U/ml 的胶原酶 II、100 U/ml 中性蛋白酶和 10 U/ml 透明质酸酶以 1∶1∶1 的比例加入组织中,37℃振荡消化 3 h 至组织基本消化完全。离心去上清,用基本培养基洗 3 次,再培养于含 10%FBS 的 DMEM/F12 完全培养基中。调整细胞密度为1×109个/L,于 37℃,5%CO2培养箱中培养。3~4 d 后,轻轻晃动培养板,全量换液,待细胞铺满度达 80%左右,用 2.5 g/L 的胰酶消化,常规传代。取第3 代细胞,分析其表面标志,确定其为MSC 后用于试验。
1.2.2 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面标志 消化、收集细胞,PBS 洗涤 2 次,调整细胞密度约 1×106个/ml。共 3 例脐带 MSC,每个标记设 3 复孔,加入同型对照和相应抗体,4℃避光孵育 30min,PBS 洗涤 2 次后上机检测。MSC 检测标志为:CD117、CD29、CD31、CD44、CD105 及 CD45。
1.2.3 细胞爬片及免疫荧光标记 将盖玻片用75%酒精浸泡 30 s,换到 95%酒精浸泡 30 s,烧干盖玻片。将盖玻片放到 12 孔培养板里,加覆500 μl 左右 1%的无菌明胶,37℃孵育 2 h,吸去明胶,PBS 洗,5×105个/ml 细胞悬浮于完全培养基中,每孔加入 1 ml 细胞悬液,分别加入10-7nmol/L 和 10-8nmol/L 的 E2 处理 12、24 和48 h。对照组相同体系培养,以同体积的 PBS 代替 E2。将细胞爬片用 4%多聚甲醛固定 30min,PBS洗 3 次,0.1%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 100)室温处理 15min,PBS 洗 3 次,用 3%牛血清白蛋白(BSA)室温封闭 1 h,PBS 洗,加一抗鼠抗人纽蛋白单抗,4℃过夜。PBS洗 3 次,分别加抗鼠 IgG-PE 和 Phalloidin-FITC,室温孵育1 h,PBS洗 3 次,最后 DAPI 染核 10min,PBS洗 3 次,加防荧光猝灭剂封片。
1.2.4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 将 E2 处理过的脐带MSC 200×g离心 5min,用预冷的 PBS 洗涤2 次,2.5%戊二醛(0.01 mol/L 二甲胂酸钠配制)固定 4℃过夜。0.01 mol/L 二甲胂酸钠缓冲液洗涤,l%锇酸 4℃固定 l h。梯度丙酮脱水,环氧树脂 Epon812 包埋,常规超薄切片,醋酸双氧铀及枸橼酸铅双染色后置透射电镜下观察。
2 结果
2.1 MSC 的形态学观察和表面标记物检测
原代培养早期细胞形态异质性较大,以梭形、多角形为主。消化传代后,从第3 代起开始稳定生长,可获得较均一的 MSC。细胞形态为梭形或成纤维样,体积较大,单核,呈漩涡样生长(图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脐带 MSC 稳定均一地表达CD29 和 CD44(纤维蛋白和透明质酸盐的受体,由基质细胞表达)、CD105(SH-2);不表达 CD117(多能造血干细胞标志)、CD31(内皮细胞标志)和 CD45(造血细胞标志)。经 3 代以上传代后,细胞成分均一,纯度在 95%以上(图2)。
图1 人脐带来源 MSC 的细胞形态(A:第2 代;B:第3 代)Figure 1 The morphology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MSC (A:P2; B: P3)
2.2 LCM 观察细胞骨架
正常的脐带 MSC 细胞 F-actin Phalloidin-FITC 荧光染色为绿色,呈细丝状,主要沿细胞长轴分布,贯穿整个 MSC 细胞(图3A)。Vinculin 免疫染色为红色,呈点状,簇状着染于肌动蛋白两端,分布于胞浆中细胞膜侧(图3B,白色箭头)。胞浆与细胞核中见非特异性着染,细胞核染色为蓝色。10-7nmol/L E2处理 48 h 后,对肌动蛋白分布无太大影响(图3D),Vinculin 主要分布于胞浆中靠细胞核侧(图3E)。10-8nmol/L 组各时间点细胞形态及肌动蛋白分布均无明显变化。
2.3 TEM 观察细胞超微结构
图2 人脐带 MSC 的表面标志(阴影部分为同型对照)Figure 2 The surface marker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MSC (Shadow area was isotype control)
图3 E2 作用后 MSC 细胞骨架的变化(F-actin 着染绿色荧光,白色箭头指向的红色亮点为vinculin) (A:对照组 F-actin--FITC 荧光染色;B:对照组 vinculin 荧光染色;C:对照组 F-actin 和 vinculin 染色叠加;D:E2 组 F-actin--FITC 荧光染色;E:E2 组 vinculin 荧光染色;F:E2 组 F-actin 和 vinculin 染色叠加)Figure 3 Changes of cytoskeleton of MSC after E2 treatment [ Cell cytoskeleton proteins F-actin (Green) and vinculin (Red, white arrows showed vinculin) ](A: Control FITC-F-actin; B: Control PE-vinculin; C: A and B overlap; D: E2 FITC-F-actin; E: E2 PE-vinculin; F: D and E overlap)
10-7nmol/L E2 处理 MSC 48 h 后,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对照组细胞核呈圆或卵圆不规则形,双层核膜完整,核仁大而明显,常异染色质分布均匀,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数量丰富、结构清晰(图4A、B、C)。E2 处理后的 MSC 透射电镜下见有部分细胞开始出现结构异常现象,有的胞质内出现大量大小不等的空泡(图4D)和自噬体,自噬体内含有未被完全消化的残余细胞器和胞质成分,即髓鞘样小体(图4F)。
图4 E2 作用后 MSC 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箭头指向细胞空泡和自噬体) (A:对照组 10 000×;B:对照组 20 000×;C:对照组 40 000×;D:E2 组 10 000×;E:E2 组 20 000×;F:E2 组 40 000×)Figure 4 Changes of ultrastructure of MSC after treated with E2 (Arrows showed vacuoles and autophagosome) (A: Control 10 000×; B: Control 20 000×; C: Control 40 000×; D: Treat with E2 10 000×; E: Treat with E2 20 000×; F: Treat with E2 40 000×)
3 讨论
细胞骨架在细胞的增殖,维持细胞形态、极性、内吞作用,胞内物质运输,信号转导,细胞活性,运动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细胞骨架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丝三部分,分别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脂分子相互连接,成为细胞运动、细胞形态和跨膜信息传递的基础。F-actin 呈纤维状,构成细胞内微丝骨架的主要部分,而 Arp2/3 复合物是构成F-actin 的结构基础。微丝的肌动蛋白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聚合态(F-actin),另一种是游离状态(G-actin)。当细胞功能活跃时,F-actin 伸长通过其膜上黏着相关分子(肌动蛋白结合蛋白)介导,将肌动蛋白连接于细胞外基质,将轴突向此方向拉动。当不能与细胞外基质形成黏着类型的连接时,F-actin 解聚。这种解聚和聚合的变化与细胞的附着、运动、形态及细胞内外的信息传递等功能有关,为细胞内外信息传递提供分子桥梁,控制细胞形态、运动、增殖等生物效应[9]。微丝肌动蛋白的聚合和解聚随着生理和病理条件发生改变,在本实验中,用共聚焦显微镜未观察到 F-actin 在分布和表达水平的变化。
Vinculin 是一种与黏着类型连接形成有关的细胞骨架蛋白,其作用是将 F-actin 锚着于连接点形成部位的细胞膜上。已有报道,在培养细胞的胞浆内有一纽蛋白池,其与膜联的纽蛋白间形成动力学平衡[3-4]。通过这种平衡,来控制细胞的形态和运动能力。目前关于点状连接部位纽蛋白分布及作用的报道很多,但关于胞浆内纽蛋白池在细胞超微结构的分布,至今未见报道。本实验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纽蛋白在靠近细胞膜侧分布,认为是细胞与培养基质间形成黏着连接的部位,而胞浆内的纽蛋白呈均匀的网格状分布,可能与微丝的分布相关。而经 E2 处理后,纽蛋白主要分布于胞浆中靠细胞核侧。这种变化可能导致胞浆内纽蛋白池与膜联的纽蛋白间动力学失衡。从而影响 MSC 的运动和趋化至病理部位的能力。
细胞的超微结构显示了细胞中细胞器的形态、数量的变化,从而揭示了细胞的分裂、衰老和凋亡情况。透射电镜的结果表明,正常 MSC 超微结构良好,细胞器较丰富,有完成最基本细胞功能的细胞器,如线粒体、核糖体、粗面内质网等。E2 处理后,MSC 超微结构则明显出现了衰老和凋亡特征:细胞内出现了大量空泡(可能来源于线粒体肿胀变性),周围出现双层膜空泡结构,继而双层膜环绕成自噬体,进而与溶酶体融合、消化,形成自噬体不能消化的残体。这些变化表明细胞的蛋白合成和有氧呼吸功能受到影响,大量细胞内具有较多的自噬体和消化未尽的髓鞘样小体,表明这些细胞可能出现衰老现象,而其自身已经开始了自我保护性反应。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数量反而增加,可能是细胞为了维持平衡出现的代偿性增加。朴英杰等[10]首次提出了细胞自噬性凋亡的概念,阐明其为一种细胞自我保护反应。当细胞进入衰老阶段或功能异常时,也可通过细胞凋亡来结束自身的生命。我们观察到的细胞中也有自噬性凋亡现象的发生。总之,E2 存在的情况下,MSC 的超微结构和细胞骨架发生异常,这种异常可能与 E2 作用下 MSC的增殖、凋亡、贴壁以及迁移能力的变化有关。
[1]Kangaloo K, Jenkins L, Clarke N, et al.The effects of 17β-estradiol and tamoxifen on cell cycle distribution and F-actin espression in MCF-7 cells.J South Carolina Acad Sci, 2007, 4(1):1-12.
[2]Meng ZD, Pei FX, Shen B, et al.Efffects of 17β-estradiol (17β-E2) on the cytoskeleton and bone resorption of cultured osteoclasts in vitro.Chin J Bone Tumor Bone Dis, 2005, 4(2):94-98.(in Chinese)孟增东, 裴福兴, 沈彬, 等.17β-雌二醇对破骨细胞骨架和骨吸收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骨肿瘤骨病, 2005, 4(2):94-98.
[3]Hong L, Krishnamachari Y, Seabold D, et al.Intracellular release of 17-β estradiol from cationic polyamidoamine dendrimer surfacemodified 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 microparticles improves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Tissue Eng Part C Methods, 2011, 17(3):319-325.
[4]Zhao YL, Zhao XY, Sun LY, et al.Estrogen can alter the immuno-suppressive effects of MSC on DC via modulating MSC’s cytokine secretion.Chin J Immunol, 2010, 26(1):41-45, 50.(in Chinese)赵叶琳, 赵晓寅, 孙凌云, 等.雌激素通过调节 MSC分泌细胞因子影响其对DC成熟与功能的抑制.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0, 26(1):41-45, 50.
[5]Berger S, Schäfer G, Kesper DA, et al.WASP and SCAR have distinct roles in activating the Arp2/3 complex during myoblast fusion.J Cell Sci, 2008, 121(8):1303-1313.
[6]Noegel AA, Schleicher M.The actin cytoskeleton of Dictyostelium: a story told by mutants.J Cell Sci, 2000, 113(Pt 5):759-766.
[7]Hu K, Ji L, Applegate KT, et al.Differential transmission of actin motion within focal adhesions.Science, 2007, 315(5808):111-115.
[8]Chen Y, Cho MR, Mak AF, et al.Morphology and adhes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PLLA, apatite and apatite/collagen surfaces.J Mater Sci Mater Med, 2008, 19(7):2563-2567.
[9]Koestler SA, Rottner K, Lai F, et al.F- and G-actin concentrations in lamellipodia of moving cells.PLoS ONE, 2009, 4(3):e4810.
[10]Piao YJ, Huang XX, Huo X, et al.Ultrastructura and cytochemical study of autophagic apoptosis of the rat lymphocytes.Acad J 1st Med Coll PLA, 1996, 16(3):165-171.(in Chinese)朴英杰, 黄行许, 霍霞, 等.淋巴细胞自噬性凋亡的超微结构细胞化学研究.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96, 16(3):165-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