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方法及其指标体系构建问题初探*
2011-06-08董培海
董培海,李 伟
(1.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保山678000;2.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650092)
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业的人工创造物,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1]。旅游资源评价则是一种对某一地域内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价值进行比较和评判的过程[2]。国内旅游资源的评价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应旅游资源开发的要求而迅速发展起来,在吸收了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旅游资源的分类、美学评价、适宜性技术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国内学者对旅游资源的评价主要围绕旅游资源的本体价值展开[3],却忽视了旅游资源开发的各种环境条件制约因素,旅游资源评价的效度和信度都不高,对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践指导意义不大。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现有旅游资源评价的不足进行思考,提出要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进行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不仅关注旅游资源的本体价值,还关注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条件和效益等,弥补了旅游资源评价过于注重旅游资源本体的片面性,有助于旅游地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安排旅游资源的开发时序,为旅游地管理和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生态位理论作为生态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最早由Joseph Grinnell提出[4]。生态位理论在研究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生物结构稳定性与演化等方面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5]。在旅游学科研究领域,近两年来,生态位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更是被广泛借用,但将生态位理论运用于旅游资源研究的学术成果却是凤毛麟角。本文在借鉴、整合AHP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础上,将生态位理论中的“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理论”、“态势理论”及其相关研究方法运用于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评价。通过旅游资源综合生态位多维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借鉴相关的数理模型,尝试设计一种新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方法,以完善国内旅游资源评价技术,为区域旅游资源管理、优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序与格局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国内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进展
国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始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Gun、Laventho和Prisk等人先后对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与国外相比,国内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在理论、技术、方法以及研究领域上都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情况下仍停留于直接将国外的理论和方法用于指导实践,理解不深[6]。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研究在内容上往往以探讨评价指标要素为主。如卢云亭提出了三大价值(历史文化、艺术观赏、科学考察)、三大效益(社会、经济、环境)、六大开发条件(区位、组合、容量、市场、投资、施工)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定性评价法[7]。黄远水从旅游资源本体(美、古、名、特、奇、用)和旅游资源所处的环境(季节性、环境污染状况、联系性、可进入性、基础设施、社会经济和市场环境)两个方面对旅游地资源开发潜力进行评价[8]。魏小安以旅游地的资源构成要素种类、要素的单项评价、要素的组合情况、旅游容量、人文资源的比较、资源开发的难易程度6条标准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潜力[9]。在研究方法上,早期的研究者对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评价主要以定性描述为主,近年来,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开始探索更具综合性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方法,定性描述逐渐转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且已经形成了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 、AHP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等比较成熟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定量评价方法,这些方法不断被运用于指导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工作。其中,尤其以AHP层次分析法的运用最为广泛。石长波等对AHP层次分析法予以改进,提出了基于AHM模型的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方法,并对黑龙江山地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评价[10]。汪侠、顾朝林探讨了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并以江苏省洪泽县老子山风景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11];佟玉权、程道品对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模糊评价法进行了理论探讨[12-13]。洪滔、刘红等则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评价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和山东东昌湖生态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14-15]。
虽然国内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通过文献综述,笔者发现,国内现行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方法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观性色彩过于浓重。国内旅游资源评价主要采用分级打分的形式进行,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根据主观想法和经验给出分数。不同评价者对同一资源的评价结果往往大相径庭。
2.旅游资源评价的时空局限性。由于区域旅游资源类型和数量分布的不均衡性,同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在不同地区,往往会有不同的价值。而国内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一旦确立,通常都是被套用于所有的研究区域。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实际大小被放进固定的“模子”中衡量,区域间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容易出现为评价而评价以及旅游资源评价的模式化、套路化倾向。
3.忽略了客源市场。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是为打造旅游产品指明方向,选择目标市场并进行市场定位,对旅游资源的评价应以能否提供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以及对目标市场的吸引力水平来衡量[16]。现行的旅游资源评价在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上,却很少有专门针对旅游资源市场认可的评价项目,评价结果对市场开发的导向作用不明显。
4.缺乏区域间的比较。区域旅游业发展立足于区域旅游竞争环境,国内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往往仅针对区域内部进行,忽略区域间旅游资源在质和数量上所存在的竞争、替代关系,评价结果缺乏区域对比性。使得资源评价对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践、指导作用大打折扣。
二、生态位与旅游资源生态位理论
(一)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特定尺度下、特定生态环境中的职能地位,包括物种对环境的要求和影响两个方面及其规律。它定量地反映着物种与生境的相互作用关系[17]。生态位理论和方法不仅广泛用于自然生态系统研究,而且对于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18]。它被借用于竞争系数估计、资源划分、土地评价、城镇规划、企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诸多的研究成果。将生态位理论应用于旅游学科研究的学术成果最早出现在2006年,邹仁爱、陈骏鸿等人在界定了旅游地生态位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旅游地生态位的竞争原理和演变规律,并对区域旅游协调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生态位策略进行了探讨[19]。
(二)旅游资源生态位
旅游资源生态位是“生态位”的概念被移植到旅游学科体系后所衍生出来的一个新概念,指的是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系统中依据其特点、品位、市场开发潜力及需求状况而确立的发展地位及由此而至的开发序位和市场定位。旅游资源生态位是旅游资源本体特征(包括旅游资源的价值、规模、丰度、知名度、美誉度及组合状况等)与环境条件(包括旅游资源所处的生态环境条件、人文环境条件、资源开发条件、区位条件、客源条件等)互动匹配后所处的状态,是旅游资源在特定时期、特定区域范围内旅游业发展中所具有的功能与地位[20]。
三、生态位理论对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的启示
首先,生态位多维超体积模式(n-dmensional hypervolume)理论认为,生物在环境中受到资源环境因子的限制。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生物在环境中的成长一样受诸多外界因素的制约。旅游资源的评价应兼顾资源开发的条件、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资源间的替代竞争关系等。旅游资源综合生态位反映的旅游资源价值至少包括旅游资源本体、旅游资源的区位特性以及区域旅游业发展特定阶段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条件3个层面的内容。可分别将它们区分为营养生态位、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
图1 旅游资源综合生态位的内涵构成
其次,生态位理论还强调,物种的生态位并不是固定的,生物个体自身处于不断的进化中,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物种的生态位变化。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宽度即其价值大小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伴随着旅游资源所处的地理环境条件和区域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变迁以及旅游消费时尚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标准和旅游消费时尚也会不断变化,进而影响旅游资源生态位的演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并不固定,对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评价应该具有灵活性。
再次,生态学中著名的高斯原理说明,生态位的重叠是导致物种竞争的根本原因。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也将越激烈。两个或多个旅游地在生态位上的资源重叠势必导致空间竞争。不同层次、级别间的旅游地会相互抑制、彼此屏蔽,影响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因此,区域旅游资源的评价须立足于不同区域空间尺度间的比较原则,客观分析不同旅游地间旅游资源生态位的重叠情况,以明确自身的比较优势。
最后,生态位态势理论认为,生态位应当包含生物单元的状态和生物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前者可视为生态单元的态,后者可视为生物单元的势,两个方面的综合体现了特定生物单元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地位和作用[21]。旅游资源生态位是旅游资源的本体特征与环境条件互动匹配的结果。它也应包括“态”和“势”两个方面,旅游资源的“态”指的是旅游资源的现实状态。包括旅游资源的当前开发现状(表现为当前的旅游者数量和旅游收入)、旅游资源所处区域的地理、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等。旅游资源的“势”指的是旅游资源的市场开发潜力,包括旅游资源开发的更新速率、吸引辐射的范围、增长率以及占有和适应新生环境的能力等。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宽度,也就是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大小,它体现了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空间中的地位和作用。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i,j=1,2,…,n;Ni为旅游地i旅游资源的生态位;Si、Pi分别为旅游地i旅游资源生态位的态和势;Sj、Pj分旅游地j旅游资源生态位的态和势;Ai和Aj为量纲转换系数(一般为一年即1);Sj+AjPj称为绝对生态位。
四、旅游资源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以旅游资源生态位的概念内涵为基础,对目前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的各项指标予以筛选。可以建立一个由1个系统层3个状态层9个准则层42个评价因子所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
在对某一特定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时,可将区域内各旅游地反映各项指标变量的相关数据带入式(1),计算得出各个旅游地旅游资源在各项指标层上的生态位得分。如表2所示:
表1 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综合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①
表2 区域内(间)各旅游地旅游资源各指标层变量因子的生态位分值表②
再运用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综合生态位公式(2),可计算各旅游地旅游资源在各个状态层和综合生态位的大小(如表3、表4所示)。其中,Mij表示某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综合生态位;Nij为每个变量的生态位;n表示因子个数;j表示进行旅游资源比较的旅游地的个数。各旅游地旅游资源生态位及生态位总值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且总和为1。
表3 区域内(间)各旅游地旅游资源各准则层变量因子的生态位分值表
表4 区域内(间)各旅游地旅游资源各状态层变量因子生态位及综合生态位分值表
五、旅游资源综合生态位的评价
通过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将旅游相关统计数据直接代入生态位态势公式计算并进行比较,有一个前提假设,即评价旅游资源综合生态位宽度的各项指标的重要性是一样的。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对于不同地域类型、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旅游地而言,影响其旅游资源价值大小的各项因子的重要性都不相同。为了使资源的评价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以如实反映旅游地旅游资源开发的潜力大小,可结合AHP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准则层和状态层的评价因子进行加权处理。
图2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其开发策略选择
六、结语
将生态位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运用于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评价,可以确立一种全新的旅游资源评价模式,以克服现有旅游资源评价方法中诸多的不足。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具有以下几大特性:
(一)综合性
评价主体具有专家主导下的多元性特征,通过旅游问卷调查、访谈等途径确定旅游资源的评价因子,旅游者及旅游资源开发区的当地居民可以参与到旅游资源的评价中。摆脱了以往旅游资源评价完全依赖于专家的状况,在此评价基础上所进行的产品设计与开发将更加切合旅游市场的需求,真正体现了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的市场导向原则和社区参与原则。
(二)客观性
将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有机整合。综合分析旅游资源本体、影响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条件和旅游市场状况等,在此基础上确立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于生态位的相关计算公式进行量化分析。摆脱了以往仅仅立足于资源本体评价的片面性,使得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评价更加科学客观。
(三)灵活性
灵活性主要体现在旅游资源评价指标的选取上。纵观国内现有的旅游资源评价方法,资源评价的内容和标准通常都是固定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旦被确立即通行于所有的区域(如国标)。现实之中往往会出现某些旅游资源在专家看来价值很高而市场吸引力却极低的情况,旅游资源评价对于资源开发的指导意义亦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法可以完全克服这一问题,其在资源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具有更强的灵活性。研究者可以根据不同区域旅游资源的本体特征及开发的环境条件来确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资源评价法在确立特定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重点,优化资源的开发时序等方面具有其他旅游资源评价方法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将该方法运用于区域旅游资源的评价时也有一个前提预设,即区域间或是区域内部存在竞争关系。对于部分已经达成共生关系或是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区位相对独立的旅游地而言,该评价方法的运用还值得商榷。此外,本文虽然提出了旅游消费观念、时尚的变化对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有影响,但在构建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时,主要还是强调了旅游资源的本体特征、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和状态这3个维度的内容,而淡化了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的影响,如何将这一维度的影响因子纳入旅游资源生态位评价的量化研究,仍有待更多的学者来进一步探索。
注释:
①本着可操作性的原则,文中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主要根据现有的相关统计资料选取可量化的指标。②在此,为简要起见仅以两个旅游地进行比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用于多个旅游地间的比较。
[1] 吴必虎.旅游系统:对旅游活动与旅游科学的一种解释[J].旅游学刊,1998,13(1):21-25.
[2] 尹泽生,宋关福.区域旅游资源评价基本原理[J].旅游学刊,1995,10(5):39-42.
[3] 朱竑.从五种矛盾论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国际视野和发展眼光[J].旅游学刊,2005,20(1):8-9.
[4] 李鑫.生态位理论研究进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3):307.
[5] 邬建国.生态学范式变迁综论[J].生态学报,1996,(5):449-457.
[6] 梁修存,丁登山.国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 ,2002,17(2):256-257.
[7] 卢云亭.现代旅游地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8] 黄远水.简议我国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案[J].旅游学刊,2006,(2):9.
[9] 李新运,等.山东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1997,17(4):372-376.
[10] 石长波,王玉.基于AHM改进模型的黑龙江山地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战略设计[J].旅游学刊,2009,24(2):64-69.
[11] 汪侠,顾朝林,刘晋媛.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的多层次灰色方法 [J].地理研究,2007,26(3):624-626.
[12] 佟玉权.旅游资源的模糊性及其评价[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2):27-29.
[13] 程道品,林治.模糊评价法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1,(2):186-190.
[14] 刘红,唐永顺,等.东昌湖生态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模糊评价[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6(2):313-317.
[15] 洪滔,王英姿,等.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2):117-127.
[16] 温兴琦.对国标中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的思考[J].旅游论坛,2008,1(1):11-14.
[17] 张光明,谢寿昌.生态位概念演变与展望[J].生态学杂志,1997,16(6):50.
[18] 胡春雷,肖玲.生态位理论与方法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2):13-16.
[19] 邹仁爱,陈俊鸿,陈绍愿等.旅游地生态位的概念、原理及优化策略研究[J].人文地理,2006,91(5):36-40.
[20] 李向明.略论旅游资源生态位的概念与选择策略[J].旅游学刊,2007,22(2):49-53.
[21] 朱春全.生态位势态理论与扩展假说[J].生态学报,1997,(3):32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