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加减治疗失眠症32例观察
2011-06-07任胜洪罗淑文
任胜洪,罗淑文
(重庆长寿化工园区医院,重庆长寿401254)
2007年9月~2010年9月,笔者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失眠症3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4例,均为门诊患者。男36例,女28例;年龄18~29岁15例,30~39岁32例,40~49岁10例,50~65岁7例;从事脑力劳动49例,从事体力劳动15例;病程最短3个月~1年29例,l~5年25例,5~17年10例。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①入睡时间1h以上且睡眠不深,时有觉醒,醒后难以重新入睡。②每天睡眠总时间少于3h,且持续5天以上。
辨证分型标准按照《实用中医精神病学》[2]。面色苍白或萎黄,形倦神疲,四肢乏力,心悸怔仲,神色不安,健忘烦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辨证属心脾两虚型。
排除标准为有酗酒或安眠药依赖史者,有严重躯体疾病者,属心肾不交、肝火扰心、痰火扰心、心胆气虚等其他证型失眠者。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归脾汤加减。白术15g,茯神20g,当归15g,黄芪20g,炒酸枣仁20g,党参10g,丹参15g,木香8g,龙眼肉10g,夜交藤30g,远志9g,大枣5枚,生姜8g,炙甘草6g。肝阳上亢者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脾胃湿热者加黄连、黄芩,阴虚者加知母、牡丹皮、鳖甲、熟地黄,肝气郁滞者加郁金、延胡索、川楝子、香附,胆怯惊悸者加朱砂、龙骨、牡蛎、琥珀粉。每日1剂,加水500mL,先武火煮沸5min,后文火煎熬10min,煎得汤液200mL,分2次,分别于中午及晚上睡前1h温服。
对照组用艾司唑仑片2mg,1日1次,睡前1h服;谷维素20mg,1日3次口服。
两组均治疗14天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疗效标准
参照《实用中医精神病学》[2]。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睡眠时间在6h以上,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在3h以上。有效:睡眠时间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但不足3h。无效:睡眠无改善。
4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5 讨论
失眠症属中医“不寐”、“不得眠”等范畴,多因脾失健运、生化乏源、肝失藏血、肾失藏精、精血内耗、心失所养而致。虚证较多,实证日久、气血耗伤可转为虚证。心脾两虚是常见证型,故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归脾汤始载于《济生方》,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脾益气以使营血生化有源,生姜、大枣补中健胃以增强脾胃化生气血功能;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而安神,酸枣仁、茯神、远志宁心安神定志,木香行气醒脾开胃又可防大量益气补血药滋腻妨碍脾胃。诸药合用,共奏养心健脾、益气补血之效。气旺脾健则营血生化有源,血能养心则神藏心宁,气血相融而阳能入阴,昼精夜寐自无心悸、失眠、健忘等心神不宁之症。研究表明,归脾汤具有调节大脑皮层功能之效,既可改善失眠烦躁症状,又可防止疲乏嗜睡之弊[3]。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86.
[2]彦恒.实用中医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9 -98.
[3]张泽金,王均宁.归脾汤治疗失眠的机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