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吸痰方式对迟发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2011-06-07马杏云侯改英张玉英
马杏云 侯改英 张玉英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机械通气最为严重的并发症,VAP的发病率为8%~28%,并且有24%~50% 的高病死率[1],而气道管理是降低肺部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适当肺泡通气、氧合作用及气体交换功能的关键。根据VAP的发生时间,将VAP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两种类型[2],我院ICU自2010年1至12月,使用密闭式吸痰管行密闭式吸痰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ICU的有创机械通气经口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超过5 d的患者60例,其中男49例,女11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55±14)岁;危重症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25±5)分;患者病因分类:慢性阻塞性肺癌病(COPD)20例,神经系统疾患15例,胸腹部术后18例,急性胰腺炎5例,重症哮喘2例。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密闭式组(试验组)和半密闭式组(对照组),每组30例。2组一般资料有均衡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气管插管前未曾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2)气管插管前无呼吸道感染;(3)机械通气时间>5 d;(4)经口留置气管导管;(5)鼻饲饮食或鼻胃管负压吸引。
1.3 方法
1.3.1 密闭式组吸痰方法:首先密闭式吸痰管连接于呼吸回路Y形接头和人工气道之间,吸痰前予充氧;右手持密闭式吸痰管送入气道,刺激到患者咳嗽后稍向上提1cm,加负压吸痰(负压为0.04~0.053 MPa),边吸边向外拉吸痰管直至将吸痰管拉至密闭孔,然后再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吸痰管。吸痰完毕保留密闭式吸痰管,每72小时更换1次。
1.3.2 半密闭式吸痰组吸痰方法:首先使用可伸缩延长管加吸痰接头连接于呼吸回路Y形接头和人工气道之间,吸痰前予充氧,打开吸痰三通接头小盖帽,并用安尔碘棉签消毒吸痰孔,再将一次性吸痰管从吸痰孔送入气道,加负压吸痰(负压为0.04~0.053 MPa),吸痰完毕盖上小盖帽,一次性吸痰管一次更换一根,吸痰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1.4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后迟发型VAP发生率。VAP诊断标准:(1)使用呼吸机48 h以上;(2)胸部X线检查显示新出现或明显进展的片状、斑片状浸润阴影,伴或不伴有胸腔积液;(3)肺实变体征和(或)肺部啰音,并且具有下列条件之一:外周血WBC >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有核左移;新出现的发热,体温>37.5℃;呼吸道有脓性分泌物出现,发病后从支气管分泌物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机械通气开始后5 d以内发病的为早发型,在5 d以后发病的则为迟发型。
2 结果
2组5 d后VAP的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2组发生VAP的比例(5 d后) n=30,例
3 讨论
迟发型VAP与口咽部寄殖菌关系不明确,其病原多为条件致病菌,如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肠杆菌属或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Stephane等[3]认为迟发型VAP的发生与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的交叉感染有关。研究显示,试验组发生迟发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因为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操作次数明显高于机械通气时间短的患者,半密闭式吸痰使用一次性吸痰管进行吸痰,操作繁琐,在吸痰过程中,有许多操作细节很容易污染吸痰管,比如打开吸痰管、戴无菌手套时、从包装内取出吸痰管、吸痰接头消毒不严格等,这些细节造成吸痰管的污染,很容易将污染菌带入患者气道内,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而使用密闭式吸痰行密闭式吸痰,一方面密闭式吸痰管外包裹塑料包装,整个吸痰过程吸痰管不与外界接触,也就不容易被污染;另一方面减少患者带菌分泌物对医护人员、环境的污染,使吸痰过程中气道开放引起的外源性感染与交叉感染的可能性降低,从而预防迟发型VAP。因此,机械通气时间>5 d的患者,建议使用密闭式吸痰管行密闭式吸痰,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痛苦。
1 Topeli A,Harmanci A,Cetinkaya Y,et al.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closed versus open endotracheal suction systems on the development of vent 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 Hosp Infect,2004,58:14-19.
2 蔡兴俊,黄奕江,吴海洪,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学分析及临床策略.现代预防医学,2008,35:3211-3212.
3 Stephane H,Ilker U,Didier P.Staffing level:a determinant of late onset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Crit Care,2007,11:R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