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
2011-06-06多多
文 _ 多多
2011年是慈善事业备受挑战与关注的一年:先有郭美美事件将红十字会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后有“卢美美”开启“中非希望工程”“买卖还是慈善”的讨论,再有河南宋庆龄基金会一系列的尴尬不明。陈光标、杨澜等诸多名人也在慈善问题上先后遭遇质疑。慈善在这一年中偏移了原有的内涵,有了更多难以言说的意味深长。
但与此对应的,却是“公益”在微博上的兴起。从年初的“随手拍解救拐卖儿童”到给偏远地区的孩子提供正版字典的“一本正经”计划,寻找中国远征军老兵的“寻找老兵”,帮助尘肺病人的“大爱清尘”,再到声势浩大的“免费午餐”。网络和微博逐渐成为公益事业的平台和发源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免费午餐”基金是由邓飞等五百多位记者、国内数十家主流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的公募计划,倡议每天捐赠3元,为贫困学童提供免费午餐,力求通过几十年的共同努力,让中国学生能够免于饥饿。免费午餐计划自2011年3月底开始,截止2011年11月中旬,共有12个省的109个学校正在执行免费午餐计划,超过2万名乡村儿童得到了数百万捐赠者提供的免费午餐。在2011年慈善事业的寒冬中,“免费午餐”创造了一个奇迹。
作为资深调查记者,邓飞深知信息公开透明的重要性。在这一计划中,资金的进出、流向在网上都查得到。每一个接受免费午餐的学校,每天都要用微博报告午餐情况,不能发微博的就发短信,由专门的团队帮助他们转发到微博,接受全体网友的监督。免费午餐确立的“群众监督群众”的模式,有效保证了项目高效、透明运行。
邓飞说:“我曾有过担心(筹不到善款),但后来发现中国民众从来就不缺爱心和善意,只要我们真正服务公共利益,接受监督批评,保证民众对免费午餐的知情、监督和参与权,捐款就不会停止,免费午餐就不会枯竭。”
这或许是“微公益”在2011年大行其道的原因:微博技术的互动性使得公益行为的可参与度大大提升,信息的透明公开让人们能够直观感受到公益的力量。面对传统慈善组织的无奈与无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这种更加直接的方式投身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