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例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文氏现象心电图分析
2011-06-05许金兰
许金兰
解放军第九二医院心电图室,福建南平 353000
文氏现象在心电图学词汇里人所皆知,通常多见于房室结传导。几乎所有人都能诱发房室结的文氏周期,如:电生理检查中通过人工刺激频率短于房室结文氏现象的临界心率,既能引出文氏周期,也是房室结进入相对不应期的标志。笔者所在医院从2008~2010年动态心电图检查患者中选取48例,对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所产生的房室传导文氏现象逐一进行年龄、基础疾病、心动过速频率等对比分析,反应其与性别、发生时间、年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有紧密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动态心电图48例短阵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文氏现象患者,男26例,女22例,年龄38~87岁。其中慢性支气管炎4例、冠心病10例、高血压8例、晕厥4例、贫血4例、发热1例、肺癌2例、病窦综合征2例、肾结石1例、脑梗死2例、腰椎间盘突出2例、一氧化碳中毒2例、肺结核2例、膀胱肿瘤1例,其他3例。以上病例均排除使用洋地黄类药物。
1.2 心电图特征
连续提前出现的P`波,P`波频率93~165次/min,P`-R间期≥0.12 s,且P`-R间期逐渐延长,而后脱落一个QRS波。每个患者心动过速出现文氏现象为1~5次,48例共发生132次。每次心动过速出现1~2个文氏周期。
1.3 方法
采用美高仪MGY-TOP版同步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测仪,确定心动过速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R间期≥0.12 s,然后测量心房频率,将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文氏现象的P波频率<130次/min的30例为A组,频率≥130次/min的18例为B组,根据不同性别、年龄、发生时间、基础疾病进行比较分析。见表1。
2 结果
A组房室传导文氏现象男性占80%,明显多于B组,且A组年长者及基础疾病占62%,患者明显多于B组患者。A、B两组心动过速的心房率与发生时间无关。见表1。
3 讨论
房室结做为心房、心室的连接部分,是产生多种复杂电生理现象的重要部位,其受交感和迷走神经支配,且迷走神经略占优势,供血以右冠状动脉为主。作为传导功能,其传导特点是反应期呈“全传导”,相对不应期呈“递减性传导”,有效不应期呈“不传导”[1]。正常房室结传导在心电图对应时间是:反应期为U末至下个P波顶峰,相对不应期为T波顶峰至U波末,有效不应期为P波顶峰至T波顶峰;文氏传导是传导系统中常发生的特殊现象,以房室交界区多见,若房室交界区不应期属于生理范围,其时间无异常延长,这种传导障碍称房室干扰现象,反之不应期是病理性延长,其产生的传导障碍称房室传导阻滞,常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洋地黄中毒,慢性心肌缺血等。总之,房室结不应期的长短与自身心率、心肌供血、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协调性都有密切关联。正常人发生文氏现象系迷走张力增高所致,多为一过性,在病因控制后大多可以恢复[2]。
表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生时间、基础疾病比较
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可以是短暂、持续、或无休止的。当心动过速持续小于30 s时称为短暂的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最常见于动态心电图检测中,高达1/4的老年患者可以记录到这种心律失常[3-4],可发生于各种无心脏疾病个体和各种心脏病患者。心动过速常在睡眠和心动过缓时发生,有人将其称为“良性缓慢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5]。依据电生理检查房室结传导文氏阻滞点[1],笔者将病理性、生理性房室传导通过异位心房率130次/min做为临界点,A组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频率<130次/min,以年长、基础疾病多为主要特点。笔者考虑与患者缺血、缺氧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供血差,交界区相对不应期病理性延长,虽然心动过速频率并不是很快,但是易落于心动过速房室交界区相对不应期上。此时,心房激动通过房室结呈递减传导,心电图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脱落一个QRS波。同时根据心电图不应期与传导关系推断房室传导递减是干扰性还是阻滞性,较早出现的P波遇到房室结生理性不应期(U波末之前)无法正常下传时为干扰性房室阻滞,而P`波位于U波后,遇到房室结相对不应期病理性延长而不能下传心室的为病理性房室阻滞。以上A组文氏现象的出现以后者为主。A组男性及A、B两组夜间休息时房室传导文氏现象出现多,与房室交界区受迷走神经支配占优势有关,即男性或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强,能使房室结生理性不应期延长。再者同等频率心动过速时,由于窦性心动过速以交感兴奋为主,房室传导加速,不易出现传导障碍,而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不一定受交感兴奋影响,较同等频率窦性心动过速易引起房室传导文氏现象。通过以上比较分析,频率<130次/min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多见于男性、年长、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考虑病理性传导阻滞为主,但不排除部分男性为生理性传导障碍。频率≥130次/min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出现人群年轻、基础疾病少,以生理性传导阻滞为主,作为初步判断房室结传导功能的一个简易方法。前者对评价预后及患者的正确治疗具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因此,心电图工作者在心电图分析、报告中对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文氏现象应予强调。
[1]唐尚杰,郭涛,杜云蕙.食管内心脏电生理检查[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2-98.
[2]郭继鸿,张萍.动态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75.
[3]Gilette PC,Garson A.Electrophysiologic and pharmac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automatic ectopic atrial tachycardia[J].Circulation, 1997,56(4):571-575.
[4]Goldreyer BN, Gallagher JJ, Damato AN.The electrophysiologic demonstration of atrial ectopic tachycardia in man[J].Am Heart J, 1973,85(2):205-215.
[5]Stemple DR,Fitzgerald JW,Winkle RA.Benign slow paroxysmal atrial tachycardia[J].Ann Inten Med, 1977,87(1):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