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色的音画——德彪西《版画集》之《格拉纳塔之夜》的演奏启示
2011-06-04徐爽爽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610021
徐爽爽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成都 610021)
德彪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出生于巴黎附近的一个小镇,尽管他20岁时便获得了罗马作曲大奖,但是他仍然渴望艺术上更大的创新。直到19世纪末,他的印象主义风格才逐渐成熟,其内容所表现的是对客观事物的个人印象,对20世纪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虽然印象派音乐是在浪漫主义时期产生的,但他的音乐风格区别于浪漫派的风格,音乐中的印象主义是一种主要通过和声和音色唤起意境、感官印象的创作构思。
德彪西的音乐创作领域广泛,其中钢琴作品尤为优秀和突出。在钢琴作品中,和弦的结构往往被大量华彩音型、轻柔的力度、精致而透明的织体,以及带弱音踏板的音响融合所蒙隐,表现出色彩闪烁和富于幻想的意境,达到一种朦胧的、难以捉摸的效果,这种效果和印象派的绘画有着密切联系。而“版画集”的创作充分展示出这样的特色。
德彪西创作于1903年的钢琴作品《版画集》包括3首作品,分别名为《塔》、《格拉纳达之夜》和《雨中花园》。其中《格拉纳达之夜》的异国情调和诗意般的风景画面效果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要完美地诠释《格拉纳达之夜》,就必须尊崇作曲家在创作上的意图。对力度进行严密有序的控制,才能够通过音色变换表现出德彪西细致入微的听觉效果和审美感受。作品里出现的那些井然有序、变换频繁的力度符号准确地反映出作品对音乐表现的相关要素,演奏都要进行富于逻辑性的推敲。这要求演奏者要有能胜任控制力度强弱的技巧;在触键方面指尖、指肚、手腕都结合力度的表现作具体的变化;踏板则是最能体现印象派音乐风格的一把双刃剑,由于《版画集》音色的明朗和暗淡变幻无常,如果使用好三个踏板相互交替和运用深浅踏板,那么印象派的风格就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格拉那达之夜》曾经得到西班牙作曲家德•法雅的称赞,他认为德彪西在作品中明显的西班牙音乐风格,渲染了南国之夜绚丽的景色和异国风光。在《格拉纳达之夜》的精细织体中,可以听到各种妙曼的声音,像是吉他的拨奏、舞步的摇曳、响板的敲击、急促的跺地声,带有节奏鲜明的舞曲特点,表现夜的阴影和一种生命的悲怆情调,巧妙应用延音踏板所产生的朦胧意境令人有一种梦幻感。本曲采用的是哈巴涅拉舞曲的节奏形式。哈巴涅拉是一种两拍子的舞曲节奏。《格拉纳达之夜》以此节奏为基础进行创作。这种特定的节奏以及具有低沉忧伤色彩的和弦效果,决定了乐曲含有复杂的情绪与多洋性格的重叠。主题旋律开始一直围绕着升C音,运用西班牙民间音乐中常见的、带有增二度音程的弗里几亚调式:E-F-#G-A-B-C-#D-E,使乐曲的民族性更加鲜明。乐曲的结尾,出现了近似演奏曼陀铃的效果,在这个声部下面是哈巴涅拉舞曲的持续进行。德彪西在这不仅要绘出一幅画面,而且随着作者情思的变化,通过频繁的调性转换,大量的属7和弦的平行进行,来表现场景的突然转换和色彩气氛的不断变化。乐曲结构也十分自由,带即兴性,如完全不相同场景的音乐片段并置,营造多种情景场合的频繁交替效果。
演奏《格拉纳达之夜》必须注意到哈巴涅拉的固定节奏是。在作品中一开始便是这种特有节拍的体现。从非常隐弱的低音开始。左手的节奏特点不变,右手出现的属音用空八度来演奏,并且逐渐向高音区扩展,弹奏者应注意音色的统一,既有一定的控制又有乐句的走向,这样才能与乐谱结合起来贯穿于飘渺的音乐中。在一开始时左手的第一个非常重要,它是奠定整个乐曲的音色基础,乐谱上标记的3个“P”要求左手要非常控制触键时的音量,尽可能的轻,只用手指本身的一点力度即可,但不可以漏音,所以手指还得非常的有紧绷感才能做到既轻又能听得见。在接下来的旋律走向中,作者将种种印象联系在一起,随着作者的思绪,表现场景的突然转换和色彩气氛的不断变化,采用了印象派画家处理光线的办法,如29小节到37小节,左手继续引领哈巴涅拉式的节奏,右手属七和弦的平行进行由弱到强,在33小节开始,一直是mf的力度烘托这个节奏十分动感的乐句。这个时候双手的力度可以放出来一些,特别是每个小节左右手的第一个音,强调第一个音能更鲜明生动地表现节奏的动感。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地方左右手虽然都是突出第一个音为重音,但是两手却表达着不同的节奏(谱例一)。演奏者内心的节奏要稳而有韵律,跳音需要手腕与指尖的配合,不能太生硬也不能软绵,应弹奏出嬉戏的感觉。这时和弦的结构被华彩音乐型的音响融合所蒙住,表现出了色彩闪烁和富于幻想的意境。
谱例一:
德彪西运用钢琴踏板创作特定印象效果的天赋在这这部作品中得到展示。全曲几乎没有F的力度记号,很多地方都是PP甚至PPP,在这些非常弱的音响中还要做到旋律与和声背景的不同力度差异,所以乐曲中许多片段对踏板要求很高。在乐句开始时踏板可以踩得很深,因为左手低音的和声不能丢,而后来的和弦跳音踏板要浅一些,否则沉重的和声将影响跳音所表现的氛围。若踏板使用不当会造成混乱的音响效果,影响作曲家期望的朦胧意境。
乐曲中有时还得加上左踏板来细致地区分音色。它需要演奏家在演奏中依靠灵敏的听觉、音乐感和判断力来进行控制。作品第16小节到17小节左手低音出现属到主的进行,呈现了第一次终止式,但是紧接着和声又走向另一个短小的新旋律,和声织体用了大量属七和弦的平行进行,使和声丰厚了许多,营造一种幻想躁动的气氛,如和风在树顶上瑟瑟作响。这部作品的速度和节奏的细微变化记号是各种各样的。在有规定的节奏中标记着 “rubato”,通过速度适当的伸缩性,表明了调性即将变化以及和声气氛的转变。在接下来乐句的发展中(第23小节),乐谱上明确标明的tempo rubato既是衔接下一个旋律的过渡,本身又是对上下两段相同的音乐氛围的对比,优雅的弹性节奏传达暂时的宁静,同时对前面属七和弦的平行进行构成模进,为后来的音乐片段做准备。右手的三连音弹得延绵而深邃,左手哈巴涅拉的节奏要在有rubato的节奏中弹出原有的节奏感,附点三十二分音符尽量靠后一些,和右手的三连音要弹出不同的性格来。在第33小节到第37小节注意多层连线的用意,既有大句子的紧凑感又有节奏感强的小连线,表现出摇曳多姿的舞曲感。不难看到左手的最低音不可能用手指做保持,要用上延音踏板,但右手的和弦变换频繁,踩一个长踏板又会使音色浑浊不堪,难以达到理想的要求,音乐色彩虽然朦胧但不失和声的清晰,织体中忽隐忽现、一掠而过的各种声音要能听到,因此,左手的低音尽可能弹得深厚一些,以加强它的延续性。同时为了照应右手的密集和弦清晰度,运用半踩式踏板,即在每小节第一拍的地方将踏板完全踩下,然后在下一拍时突然迅速抬起原来踩下去的1/2或1/3,再继续踩全踏板,这样进行多次到36小节。使和声清晰二不失朦胧效果。在作品38小节开始处被作者标注有“节奏准确”,出现了音响效果不同于前面的新旋律。力度也感觉放开了许多,不再小心翼翼,而是精神抖擞,充满了傲骨之气。作者在这突然换了一个场景,个性外向热烈如在跳踢踏舞。右手八度的新旋律在左手哈巴涅拉节奏衬托下稳稳地进行着。接着在乐曲61小节的地方“tempo rubato”再次出现,犹如拨奏曼陀铃的琴声。随后而来的那放任不羁的带有强烈节奏感的旋律一扫温雅柔和的节奏,达到全曲的高潮。德彪西为了取得新颖、突出的音响效果。拒绝采用传统音乐理论中将大、小调式截然分开的做法,在作品中他这一理论被数次引用,其效果确实与众不同。
接下来、随着逐渐远去的曲调,一段完美的旋律与和弦出现,没有任何转调来做缓冲。打破了传统的连贯性。作者提示转调后的音乐表现是放任不羁,这说明我们应该表达出一种自由、率性的心理状态。跳跃的节奏感添加了一些调皮的玩味,让乐曲显得更有情趣。右手的和弦要非常精确,小切分的节奏虽然很活跃,但要注意手指尽可能多保留在琴键上同时多用手臂连接每个和弦,这样就能有音乐中大线条的连贯性了。在左右手声部依旧是哈巴涅拉节奏时,我们得把每小节第一个音放“踏实”些,而后面的三个音则很轻巧,这样在左右手弹奏的不同节奏之间才能各有突出而不混淆。在结束这段富有表现力的乐段后,出现了前面属七和弦平行进行的同样模式,左手稍有变化。在94到106小节之间,除了沿用了前面的第二个新旋律外,还多加了一个低声部,使得这里的音乐结构有着复调似的声部进行。右手保持哈巴涅拉的节奏,左手则需要突出中间和声的旋律和强调低音声部的厚重感。左手两个和声声部的进行都可用比较突出的音量来演奏,因为虽然是两个声部,但由于音区差别很大,所以在音色上不会造成混乱不清的效果。这里的宽广音域给人一种非常开阔的意境——寂静和无垠。紧接着第109小节马上又给人一种急促、狭窄、神秘的感觉(谱例二)。也许是作者乐思的跳跃,哈巴涅拉舞曲的节奏骤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3/4拍的音乐节奏,就像曼陀铃的琴声在萦绕。左手跳音在节奏正拍上,要非常有弹性而且洪亮。右手弹奏的快速密集和弦给人感觉若隐若现、轻巧而遥远。
谱例二:
乐曲结束部分,双手交替连贯地弹奏主题旋律,尾声如同伴随夜色和星星从梦中传来的轻盈遥远的幻影。作曲家在这首乐曲中通过调性和节奏的突然转换表现光与色的变化。
德彪西往往以猎奇的心情去观赏节日佳景,所以充溢在他创作的此类作品中不是浓郁的生活气息,而是奇丽的色彩变化。《格拉纳塔之夜》是颜色与韵律的组合,集中体现了德彪西成熟的音乐风格。和以前的作品比较,这部作品从主题构成、和声与结构关系上都有很大程度上的视觉效果。其音乐色彩——光与色的感官呈现可以理解为:以音响力度的强弱表现自然界光线的明暗,以低音量和不协和和弦的途径获得朦胧效果。德彪西的艺术技巧在某种程度上讲与炫技是同义词,因而对演奏的要求精巧而微妙。精巧的触键、三个踏板的相互作用,以及通过不同音区的组合所产生出不同寻常的音色等方面,都最能体现德彪西独特的动感音画因素。
德彪西《版画集》的《格拉纳塔之夜》通过景色、声音、画面作为音乐作品的内容,无论从旋律、和声还是音色等方面,都把德彪西式的印象派音乐风格展现无疑。它既没有采用古典音乐注重叙事性情节的现实主义表述方式,也没有浪漫主义夸张的戏剧性情感宣泄,它只是精心创造了一种符合某种意境或氛围的音响世界,是一幅真正的音画。
[1]江户京子著,邵义强译:《钢琴名曲的演奏诠释》[M],台湾:全音乐谱出版社,1984,206.
[2]华明玲:《德彪西钢琴音乐创作特色分析》[J],《音乐探索》2002.02,第59至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