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仿野生栽培在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作用与展望1)
2011-06-02李金海胡俊刘松秦岭陈青君
李金海,胡俊,刘松,秦岭,陈青君*
(1.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防沙治沙办公室,北京 100029;2.北京农学院植物科技学院,北京 102206)
食用菌是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1],其仿野生栽培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接受与重视。食用菌仿野生栽培就是利用优质的玉米芯、棉籽壳、麦粒、木屑等农林副产品,生产食用菌菌袋或培养基质,利用人工接种,培养大量菌丝体;菌丝体成熟后在林地全天候的天然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的环境中培养出菇,恢复菌类在自然状态下的生长特性,得到优质的食用菌产品。由于菌种在较开放的环境下生长,与野生菇有着相仿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生长条件,产品营养主要来自营养丰富的人工基质,风味接近于原生态,十分受崇尚天然食品的消费者欢迎。
北京位于 E 115°20′~117°32′,N 39°23′~41°05′,西、北、东三面环山,自古就有“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之说。北京山地面积占62%,修订后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把山区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县、延庆县5个区县以及房山区、昌平区山区部分,区域面积达11299.1km2[2]。过去,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生态建设多以造林绿化、防沙治沙为重点,较少考虑林下生态系统的演化与综合利用,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挖掘的多,经济效益挖掘的少。但近十年来,随着山区功能定位的确立,其资源配置目标发生了明显变化,提出了寻找矿山停采后的替代产业、做强做大生态旅游、建设秀美山村、发展沟域经济等生态概念。由于食用菌起源于森林,山区林地作为原生态食用菌理想的生长地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利用山区林地开展仿野生菌规模化生产对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的发挥、改善生态结构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值得研究和探讨。
1 生态涵养发展区野生菌原始的生长状态与价值
北京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多年的平均降水量500mm多,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夏季湿润的气候和山区冷凉的气温,使山区植物生长繁盛,为大型真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据调查,北京地区分布有多种野生大型真菌[3-6],小蜜环菌、灰树花、短柄粘盖牛肝菌、美味牛肝菌、点柄乳牛肝菌、血红铆钉菇、猪苓等是北京地区野生食用菌中的珍品。
自然界的野生菇菌完全靠天吃饭,下一次雨长一次菇。其中大多数是菌根性食用菌,它们通过和高等植物互惠共生,在维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是森林菌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7-9]。目前菌根性野生菌还不能人工栽培,只能进行人工促繁、保育或半人工栽培。一些腐生性的食用菌在野生状态下产量十分有限,它们主要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但尽管如此,很多大型的珍贵食用菌,仍然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据统计,1998年喇叭沟门林区野生食用菌(榛磨、草磨等)的实际利用价值为44.4万元,占林副产品的67.4%[10]。随着市场对野山菌需求的急剧上升,野生珍贵食用菌资源日益枯竭,目前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开始呼吁重视对野生食用菌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2 生态涵养发展区林地食用菌仿野生栽培的环境优势
林地物种繁多,空气优良,整个林区就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林间、林缘非常适宜食用菌的生长。食用菌的生长因素中水质的优良与否至关重要,选择栽培食用菌的山区林区一般人迹罕至,没有任何工业污染,林间小溪、林中河流或集雨池的水质都符合国家地表水的一级标准,生产的食用菌产品无任何重金属超标和农药残留。
食用菌具有耐阴、耐湿特点,林间郁蔽对食用菌生产起到遮阳、降温作用,能克服夏季平原设施内气温高、温度不易调节,不适合多数食用菌栽培的问题,有利于食用菌的反季节供应。仿野生食用菌主要依靠菌棒中的培养基营养,不会过多地与树木争夺土壤养分,栽培食用菌后的菌糠可作为肥料直接施入树下,促进了林木的生长发育。食用菌生长所呼出的二氧化碳对树木的生长很有利,给食用菌补水的同时,也满足了林木对水分的需要。
山区林地内种植食用菌,绿色林海既为蘑菇遮阳,又为蘑菇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新鲜的氧气。野外栽培低温干燥、昼夜温差大,可形成独特的花菇,品质优良,风味甚至好于野生菇。林间种植食用菌可以说是让食用菌回到了原生态。林地食用菌仿野生栽培,菇林共生,互惠互利。
3 生态涵养发展区山区林地食用菌仿野生栽培的作用
3.1 改良林地土壤,增加林地腐殖质
仿野生食用菌种植时播种菌棒或菌种,出菇后的菌渣是优质的有机肥。对于贫瘠的土壤或沙土地,通过种植鸡腿菇、大肥菇等食用菌后,可以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其变为林木根系生长的营养来源。
3.2 丰富森林菌物系统的多样性
我国北方一般在立秋季节,下雨之后,会在树林内长出俗称蘑菇的形形色色的食用菌。这些菌的菌丝体常年在林下土壤和根系周围,是森林菌物系统的一部分。在不常生长蘑菇的天然林地,利用林地的天然条件野外培植食用菌,可以在北方春夏秋长出人工接种的食用菌,菌棒或菌种播种之后,其菌丝体永远地留在了林地,在以后的林地生长中,与树木根系作用,促进森林系统健康生长,丰富森林菌物系统的多样性。
3.3 保护生态涵养发展区林地现状
仿野生食用菌的菌棒或菌种播种于林间空地,不影响树木的生长,地表林木不受菌棒或菌种影响,基本可以保持林地表面的原始状态。
3.4 缓解人们对野生菌的过渡采摘
在山区人们对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野生菌基本上是掠夺性的采摘,并损坏林地植被,破坏菌塘。野生菌资源日益稀少。如北京山区的野生猪苓资源濒临灭绝,如果能够采用仿野生栽培,不仅使山区村民调整产业结构,还能够使野生资源得到保护。
3.5 促进生态旅游
随着都市农业的发展,市民亲近自然和休闲娱乐开始盛行,假日休闲已经成为时尚。生态涵养发展区具有发展休闲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每年5~10月到山区观光的市民如果能在爬山赏景的同时,在林下再亲自采摘到仿野生栽培的鲜美大蘑菇一定是一个不小的惊喜。很多农家院如果能够开辟一个仿野生食用菌采摘园也会有不少的收益。发展以“林区赏景,林地采菇,怡情尝鲜”为形式的特色旅游,实现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在城市近郊山区林地仿野生栽培食用菌,可供人们旅游度假,休闲采摘,可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11]。
3.6 促进人们对生态菌文化的理解
我国是一个蕈菌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是一个餐饮文化鼎盛的国家,灵芝茶、猴头菌、小鸡炖蘑菇、蘑菇汤等昔日的宫廷珍品已经飞入寻常百姓的餐桌。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蕈菌文化一定会渗透到人们的休闲与生活中。而仿野生食用菌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食用菌原生态、食用菌与林地的关系以及食菌文化的了解。
4 山区林地食用菌仿野生栽培适宜的种类
4.1 腐生性食用菌
种植结果表明[12],鸡腿菇、大肥菇、木耳、灵芝和香菇是非常适合北方地区夏秋季节林地仿野生种植的品种。这种在林地生态条件下半野生种植的食用菌产量高、用工少、品质好、改良土壤。特别是鸡腿菇 、大肥菇在林地种植后,只浇水不进行其它管理,浇一次水出一次菇,或下一次雨就出一茬菇,管理非常简单。种一次可采菇2年,菌丝体在地下无限生长。
杏鲍菇、白色金针菇等菇类比较适合于早春种植,在土壤解冻后立即种植或在前一年的秋季埋好菌棒等次年春季出菇。
4.2 药用菌
野生猪苓、茯苓、天麻等药用菌在自然状态长期生长在林地地面以下,由于繁殖速度慢,加上过量采挖现已濒临灭绝。尤其是猪苓国家已将其列为3级保护野生药材之列。随着野生资源日益枯竭,人工栽培和仿野生栽培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采用的方法。目前茯苓、天麻已经成功实现了人工菌种的仿野生栽培,而猪苓仅能采用菌核仿野生种植。
5 食用菌仿野生栽培技术
目前国内外只提出了原生态食用菌的概念和提倡生产原生态食用菌产品,但没有明确系统的提出原生态食用菌生产方法[13]。仿野生食用菌的产品接近原生态,其种植方法应该因食用菌的种类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播种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增加简易的保湿设施和灌溉设施,菌丝生长期间进行适当的管理,逐步建立起不同种类食用菌的仿野生种植规范,进行大规模的栽培。目前常用的栽培技术如下。
5.1 菌种播种方法
适宜食用菌种类有大肥菇、双孢菇等。以采用坑栽为主。对于林地种植不规范的地段或次生林林地,可以依据具体地块采用挖0.5~1.0m直径的坑后播种,坑深25~30cm。浇透底水,水渗下后,放入堆肥,撒一层菌种,再放一层堆肥,然后再撒一层菌种,总厚度20~25cm。1m2播菌种2瓶(500g),之后回填挖出的潮湿土壤或腐殖质土,覆盖土厚度2~3cm,略高于地面,呈龟背状。
5.2 菌棒种植方法
适宜食用菌种类:杏鲍菇、鸡腿菇、白灵菇等。可以依据具体地块挖0.5~1.0m直径,深以大于菌棒长度的坑,菌棒除去塑料膜后竖立放入,间距8~15cm摆放。回填挖出的潮湿土壤或腐殖质土,浇透水,覆盖土高于菌棒表面3~4cm,略高于地面,呈龟背状,就近取草或树叶覆盖于表面保湿。当林地湿度为60%~80%时,也可以浇透水,水渗下后,再摆放菌袋,之后回填土,盖草或叶。
5.3 菌种加菌材种植方法
表1 仿野生食用菌、野生菌及人工栽培产品比较
适宜食用菌种类:天麻、猪苓等。选择次生的小灌木薪炭林,选择生活力旺盛的猪苓菌核作种苓,培育密环菌菌材。猪苓菌核有大有小,栽植前可将大块菌核由离层或菌核的细腰处分开,成10~15g的小块,每坑下种量约200~300g。同时需要菌材3~5kg。栽种方法是:依据具体地块挖0.5~1.0m直径,深度为0.4m左右的坑,能见到纵横交错生长的树根。在坑底先铺一层半腐烂的潮湿树叶,平放入3~5根菌材,猪苓菌核夹在树根与菌材之间,然后再盖一层树叶,覆土填平坑,坑顶再盖一层较厚树叶,呈龟背状。天麻的栽培与猪苓近似,以春季种植米麻,秋季末收获商品麻。
5.4 栽培管理
坑栽(播)食用菌在播种时一次性给足水分后,生长期间无需浇水,主要依靠自然降雨和林地土壤的水分、环境。草腐型食用菌播种后35~40天,开始出菇,无需特别管理。木腐型食用菌在发现有小菇蕾时,除去表面覆盖的草叶。猪苓等栽培后不须施肥、除草、浇水,春秋季只需要覆盖一些树叶,管理粗放。
5.5 采收
根据栽培食用菌的种类具体要求适时采收,采收方法参照所栽培食用菌的具体要求。坑栽的仿野生食用菌一般在下雨之后开始出菇。猪苓则需要4~5年才可以采收。采收后应及时进行采后处理,用刀去掉菌柄基部的泥土,拣出伤、残、病菇,分拣后归类堆放,晾干或鲜售。
6 仿野生食用菌、野生菌及人工栽培产品的差异
仿野生食用菌生产时,林间的自然遮阴效果和空气湿度以及枝叶杂草腐烂产生的腐质土壤,为蘑菇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原生态场所,同时,人工制作的菌种菌棒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其产品菇质和风味综合了纯野生及人工栽培的优点。表1是几种方式食用菌产品的比较。
7 生态涵养发展区食用菌仿野生栽培的前景
生态涵养发展区林地资源丰富,树枝树叶取之不尽,可大面积规模化种植。北京山区面积占62%,可以做仿野生食用菌的山区面积很大。此外,一些平原和丘陵的速生林经过3~4年生长已经郁蔽,很多作物不能套作,但成林期林间郁蔽遮光、通气、湿润的环境条件却是食用菌生产的天堂。发展食用菌是利用闲置林地的最佳方法,既不占用耕地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可以缓解农林争地的矛盾。
仿野生食用菌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多数食用菌属低温结实性菌类,所以每年的10月至第二年5月是菌类产品供应的高峰期,产品多而价格低,夏季多是淡季,产品少,价位高。而林地种植食用菌从5月至10月都有产品可采收,产品可以鲜售,也可以干制,正好弥补了平原的淡季市场。所以林地食用菌种植或仿野生种植具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销售市场。
仿野生食用菌栽培技术简单,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容易推广。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大多数山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栽培管理比平原地区粗放,效益较低,特别是劳动生产率较低,老龄化严重。仿野生食用菌种植不需要太多的管理,又可以获得优质的产品,比较适合山区农民。
仿野生食用菌种植是生态友好型的产业。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环境仍然脆弱,涵养发展区各级政府都在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发展污染少、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仿野生食用菌种植容易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发展仿野生食用菌将在涵养生态方面为首都做出贡献。
[1]韩涛.现代农业与循环经济(技术篇)[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中国林业年鉴[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3]蔡怀頫,刘红霞,郭一妹,等.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调查初报[J].生态科学,2003,22:250-251.
[4]陈青君,程继鸿,杜园园,等.北京地区大型真菌资源初步调查[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6,21(2):39-43.
[5]刘晶磊,王小爽,牛洋,等.北京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调研[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1):54-56.
[6]戴玉成,袁海生,贺伟,等.中国北京地区的多孔菌[J].菌物学报,2006,25(3):368-373.
[7]Dahlberg,A.,Jonsson,L.& Nylund,J.E.Species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biomass above and below ground among ectomycorrhizal fungi in an old-growth Norway spruce forest in south Sweden[J].Can.J.Bot,1997,75:1323-1335.
[8]Villeneuve,N.,Tacon,L.F.&Bouchard,D.Survival of inoculated Laccaria bicolor in competition with native ectomycorrhiza fungi and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outplanted Douglas-fir seedlings[J].Plant and Soil,1991,135:95-170.
[9]Gardes,M.&Bruns,T.D.Community structure of ectomycorrhizal fungi in a Pinus muricata forest:above-and-below ground views[J].Can.J.Bot,1996,74:1572-1583.
[10]成克武,崔国发,王建中,等.北京喇叭沟门林区森林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价[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2(4):66-72.
[11]李金海.林下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12]陈青君.城郊农村如何发展食用菌业[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
[13]黄伟.浅论返生态食用菌野生栽培[J].中国食用菌,2008,27(5):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