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黄菌丝体纯培养条件优化模式的研究1)

2011-06-02张跃新胡伟闫宝松马凤

中国林副特产 2011年6期
关键词:无机盐麦麸氮源

张跃新,胡伟,闫宝松,马凤

(黑龙江省林副特产研究所,黑龙江省非木质林产品研发重点实验室,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杨黄(PhellinusvaniniiLjup),隶属担子菌纲、非褶菌目、锈革孔菌科、木层孔菌属。杨黄是兼性腐生菌,自然界中只生长在山杨(Populusdavidiana)和香杨(Populuskoreana)活立木、树桩或倒木上。由于市场需求紧俏,产地进行掠夺性开采,目前野生资源破坏严重,自然恢复面临困难,而且因其对生长环境的特定要求,现人工培育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杨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杨黄纯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为杨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打下前期基础。

1 供试材料

供试培养基:葡萄糖20g,马铃薯20g,琼脂粉20g,磷酸二氢钾3.0g,硫酸镁1.5g,水1000mL;

供试菌株:杨黄8号菌株(野生)。

2 试验方法

2.1 不同碳源对杨黄菌丝生长速度及菌丝干重的影响

用乳糖、木糖、可溶性淀粉、甘露糖、果糖、甘露醇、山梨醇、麦芽糖、蔗糖替代培养基中的葡萄糖,制作培养皿,每组重复5次,在28℃下暗光培养,测量菌丝生长速度及生长10天后的菌丝干重。

2.2 不同氮源对杨黄菌丝生长速度及菌丝干重的影响

用麦麸、谷氨酸、硫酸铵、酵母、玉米、天门氨酸、甘氨酸、酒、豆饼粉、硝酸铵替代培养基中的马铃薯,制作培养皿,每组重复5次,在28℃下暗光培养,测量菌丝生长速度及生长10天后的菌丝干重。

2.3 不同无机盐对杨黄菌丝生长速度及菌丝干重的影响

用氯化钙、硫酸铜、硫酸锌、氯化锰替代培养基中的硫酸镁,制作培养皿,每组重复5次,在28℃下暗光培养,测量菌丝生长速度及生长10天后的菌丝干重。

2.4 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实验设计

采用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以最佳碳源、最佳氮源、最佳无机盐为因素,以菌丝干重(Y)为目标函数,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设计因素编码见表1,试验设计如表2,数据分析采用dPs软件中的回归分析法。

表1 编码水平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碳源对杨黄菌丝生长速度及菌丝干重的影响

图1 不同碳源对杨黄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图2 不同碳源对菌丝体干重的影响

由图1可知,杨黄8号在10种培养基上均可生长,但在添加甘露糖的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在添加山梨醇、果糖、葡萄糖、甘露醇、可溶性淀粉的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其次,在添加麦芽糖、蔗糖、木糖、乳糖的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慢;由图2可知,杨黄8号在添加葡萄糖的培养基上菌丝干重最大,在添加甘露糖、麦芽糖的培养基上菌丝干重其次,在添加其余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干重最小。综合图1与图2可知,杨黄在添加甘露糖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但菌丝干重不是最大;杨黄在添加葡萄糖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较快,菌丝干重最大。以菌丝干重为选择条件,则葡萄糖为杨黄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

3.2 不同氮源对杨黄菌丝生长速度及菌丝干重的影响

图3 不同氮源对杨黄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图4 不同氮源对菌丝体干重的影响

由图3可知,杨黄8号在10种培养基上均可生长,但在添加天门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在添加玉米、豆饼粉、谷氨酸、酵母、麦麸的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其次,在添加酒、硝酸铵、硫酸铵、甘氨酸的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慢;由图4可知,杨黄8号在添加麦麸的培养基上菌丝干重最大,在添加豆饼粉的培养基上菌丝干重其次,在添加天门氨酸的培养基上菌丝干重较添加豆饼粉的培养基上菌丝干重小,在添加其余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干重最小。综合图3与图4可知,杨黄的最佳氮源为麦麸,杨黄在添加麦麸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较快,菌丝干重最大。

3.3 不同无机盐对杨黄菌丝生长速度及菌丝干重的影响

图5 不同无机盐对杨黄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图6 不同无机盐对菌丝体干重的影响

由图5可知,杨黄8号在10种培养基上均可生长,但在添加氯化锰、硫酸镁、氯化钙的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在添加硫酸锌、硫酸铜的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慢;由图6可知,杨黄8号在添加硫酸镁的培养基上菌丝干重最大,在添加氯化钙的培养基上菌丝干重其次,在添加氯化锰的培养基上菌丝干重较添加氯化钙的培养基上菌丝干重小,在添加其余无机盐的培养基上菌丝干重最小。综合图5与图6可知,杨黄的最佳无机盐为硫酸镁,杨黄在添加硫酸镁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菌丝干重最大。

由试验可知,杨黄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麦麸,最佳无机盐为硫酸镁。

3.4 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实验结果

表2 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菌丝干重

以最佳碳源、最佳氮源、最佳无机盐为因素,X1、X2、X3分别表示葡萄糖、麦麸、硫酸镁,以菌丝干重(Y)为目标函数,数据分析采用dPs软件中的回归分析法,经数据分析建立它们的关系模型:

表3 大于0.54的64个方案中各变量取值的频率分布

表4 最高值的各个因素组合

由表3、表4可知,最佳培养基配方应为:马铃薯2g/100mL,琼脂粉2g/100mL,葡萄糖3.0g/100mL,麦麸1.5g/100mL,硫酸镁0.2g/100mL,磷酸二氢钾0.3 g/100mL,可得杨黄菌丝体干重1.29g/100mL。

4 结论

通过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对杨黄菌丝体的影响实验得到最佳碳源、氮源、无机盐,通过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实验进行了纯培养模式条件的优化实验,得到了杨黄纯培养模式条件下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在此配方下可得杨黄菌丝体干重1.29g/100mL。

[1]胡伟,王春生,张晶.杨黄代用料栽培初探[J].中国林副特产,2007(01).

[2]戴玉成.一种新的药用真菌——瓦尼木层孔菌(杨黄)[J].中国食用菌,2003(05).1)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青年基金项目(sgzJQ201003)

猜你喜欢

无机盐麦麸氮源
麦麸喂猪你做对了吗
麦麸喂猪,你做对了吗?
麦麸喂猪,你做对了吗?
腰腿痛敷麦麸
基于实验的“细胞中的无机物”教学案例
植物的根和物质吸收
无机氮源对红曲霉调控初探
棉织物壳聚糖杂化膜改性及防紫外线性能研究
拉曼光谱分析有机氮源促进乙醇发酵的机制
培养基优化提高灰树花胞内多糖产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