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华社历史上的“第一”(二)

2011-06-02

中国记者 2011年6期
关键词:第一分社社长

为纪念新华社成立80周年,本刊接上期继续刊登由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新闻理论与新闻史研究室撰写和整理的《新华社历史上的第一》。让我们从这些“第一”中重温新华社的历史传奇。

红中社更名为新华社后第一任社长

随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适应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形势,1937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红色中华社改名为新中华社,简称新华社。报纸与通讯社仍是一个机构,原班人马。当时中央由博古(见图1)分工领导红中社工作,报纸和通讯社改名的事,是由博古口头传达的。新华社社长由博古兼任,他当时的主要职务先后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主席和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37年7月作为中共代表团的成员离开延安,参加国共谈判工作。1941年至1946年间,博古担任党中央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社长,并再次兼任新华社社长。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牺牲。

第一次以“新华社”名义见报的新闻

1937年1月29日,《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在延安出版。这一期《新中华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署名为“新华社二十五日”的新闻稿,标题为《和平解决有望,前线无大动作,红军力求和平》(见图2),报道了蒋介石被释放回南京后国民党中央军同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对峙有所缓和的情况。这是已知的最早以新华社电头见报的新闻。

第一位外国专家

新华社历史上第一位外国专家是1937年秋到新华社兼职做翻译工作的美国医生马海德(见图3)。他原名乔治·海德姆(GEORGE HATEM),1936年7月与美国记者斯诺一起来到陕北,后留在延安。马海德当时能说汉语,但还不能使用中文,他每天到新华社来把法文稿译成英文,再由别人译成中文。他本职在卫生部,在新华社兼职时间约有四五个月左右。

第一次召开通讯员大会

1939年10月1日下午,新华社在延安中央大礼堂召开延安市通讯员大会。参加会议的主要有边区各单位通讯员及晋察冀边区新华分社代表等100多人。社长向仲华主持会议,并介绍了新华社的性质、任务和工作情况。时任中宣部部长的洛甫(张闻天)在会上发表长篇讲话,阐述了报纸通讯工作的重要性、通讯员的任务和新闻的基本要求等问题。会后,为加强对通讯员的业务指导,推进通讯员工作的开展,新华社通讯科于1939年12月1日创办了新闻业务刊物《通讯》(见图4)。

第一份外文宣传刊物

1941年7月,新华社接办原由中宣部主办的外文刊物《中国通讯》(Report from China)。《中国通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外文宣传刊物,也是新华社历史上早期的对外报道业务之一。1941年3月在延安创刊,由当时在中宣部工作的吴文焘(见图5)具体负责,第一期为皖南事变报道专辑,分别用英、法、俄3种文字撰写,写稿人为在延安的外籍人士和懂外文的中国人。《中国通讯》为月刊,小32开,每期刊登五六篇文章,用蜡纸刻印,每期约印200份。同年12月停刊,总共出版了10期。

第一次口语广播

延安时期,新华社在不断增加对国内文字广播的同时,还创办了口语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见图6)。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为XNCR。延安台开始时每天播音1次2小时,后增至2次3小时和3次4小时,使用的波长先后有28米、30.5米、61米等。播音内容主要有:中共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解放》周刊和《解放日报》的重要社论和文章、国际国内的时事新闻、名人讲演、科学常识、革命故事等,此外还有音乐戏曲节目。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

第一个地方总分社

新华社历史上第一个地方总分社是1941年初由华北分社更名而成的华北总分社。当时,华北总分社与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是同一机构,何云任社长,陈克寒任副社长兼总编辑。在1942年5至6月的反“扫荡”斗争中,《新华日报》华北版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有40多人为国捐躯,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太行山的峻岭深谷,成为华北抗战史上悲壮的一页(见图7)。

第一次外文口语广播

1941年12月3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办了日语广播节目。广播对象主要为侵华日军。稿件由八路军总政治部敌工部提供。广播内容主要是揭露和瓦解敌军,阐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正义性和日本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号召日军起来反战。广播时间为每周五一次,每次30分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日语节目的开播,标志着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的诞生。(见图8)

第一次建立总社与分社之间联系的通报台

1941年7月,新华社建立起第一个通报台(见图9),地点设在延安清凉山的山腰。任务是负责新华总社与各抗日根据地分社之间的通讯联络,抄收分社来稿,为文字广播补漏纠错,并向分社发出报道提示和业务通报等。通报台的建立为加强总社与分社的联系,指导分社业务,建立统一的发稿网络奠定了基础。

第一份铅印《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的前身是红中社时期油印出版的《无线电材料》和《无线电日讯》。《参考消息》的名称是从延安时期开始使用的。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条件下,《参考消息》曾先后以油印、铅印等形式出版,为中央领导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材料。1942年12月1日,《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合编的《参考消息》铅印第一号出版(见图10),这是新华社历史上第一份铅印《参考消息》。

第一次英文文字广播

1944年8月8日,新华社开始试播英文文字广播。9月1日,新华社英文文字广播正式开播,呼号为CSR DE XNCR。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机构第一次使用无线电通信技术向国外播发英文新闻(见图11)。新华社英文广播部主任由副社长吴文焘兼任,编辑有沈建图、陈庶。英播部还聘请了英国友人林迈可担任顾问,负责英文改稿。

猜你喜欢

第一分社社长
《中国出版》理事会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酬道平社长
我喜欢“第一”这个词
法新社进入朝鲜
律师王工创造的“第一”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调研指导
“第一”投行追赶上市末班车
韩国HI GHY ARN公司社长参观博纳德
社长/总编荐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