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报国际新闻操作困惑及探索

2011-06-02◇/

中国记者 2011年6期
关键词:都市快报都市报

◇/ 邓 璟

(作者是《都市快报》国际新闻部编辑、记者)

理想状态下,都市报国际新闻至少应承担两种基本职能——成为读者的“窗户”和“镜子”,帮助他们了解世界,也助推他们审视自己。

现实操作中,都市报国际新闻至少存在两个弱点或盲点——同题新闻的同质化与新闻纵深挖掘的能力欠佳。

2006年至今,在《都市快报》从事国际新闻的编辑采访工作中,笔者遇到很多困惑,也有不少探索。

同一个世界,角度不同的世界观

都市报国际新闻面临的环境几乎是一致的:新华社供稿;受出版周期限制,快不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客户端、传统门户网站、电视和广播;报道尺度和题材丰富性多数时间不如专业报纸(如《参考消息》)……

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做这条新闻而不是那条新闻?如何把同题新闻做出吸引读者的差异化来?

笔者常联想起一个例子:买同样的菜,好厨师能炒出美味佳肴,菜鸟厨师可能会让人倒胃口;四川籍厨师做出再香辣可口的川菜,或许仍不适合习惯粤菜的广东人……

国际新闻操作也契合这一点。笔者每天阅读美英等国16家主流报纸约1200则国际新闻和国内媒体约800则国际新闻,对比其中的同题新闻,各媒体报道角度甚至内容都有较大差异。这是因为,各国(地)和各报看待国际关系的利益、身份和价值模式都有差异。这给报道国际新闻带来启发:对照都市报所在区域的读者特点,在选题准备到编辑策划全程,打造适合区域读者的国际新闻。

《都市快报》国际部2009年起提出“浙江人的世界观”理念,立足报纸所在地浙江省的特点:经济较发达,全球化程度较高,民营企业很多,海内外浙商也很多等等,用特有的视角来做有浙江视野和特色的国际新闻。

比如,2010年6月,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了富士康等企业加薪的现象,分析加薪会给世界带来的连锁反应,提出“加薪可能会加速中国制造业从低端向高端转型”的论点。

笔者编辑这条新闻时,并未停留在报道本身,而是用“浙江人的世界观”来延伸报道,请浙江大学经济学家分析:浙江民营企业如何应对这场涨薪潮、如何又好又快完成产业升级以及政府应该怎么帮扶企业。既然有非常多读者喜欢阅读真切反映自己生活的故事,那么,媒体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应该寻找角度、努力报道更贴近读者的国际新闻。

目光远一点,再远一点

《纽约时报》前要闻主编尤金·罗伯茨(Eugene Roberts)说:“我们要突破‘新闻是突然发生的’习惯想法,很多时候一些重要新闻并不是突发的,而是一点点渗漏出来的。”这个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在描述国际新闻,因为它背后可能是一个历史遗留、涉及多方利益博弈的棘手问题。

比如美国海豹突击队5月2日凌晨在巴基斯坦领土上击毙“基地”组织头目本·拉丹时,新华社当天发的同题稿件有几十条(含重复),加起来2万字左右。

不过,请不要忽略和忘记:2001年“基地”组织发动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之后(甚至之前),新华社发布的有关“基地”组织和拉丹的稿件,数量以千篇、百万字计,一个编辑如何从脑海中快速“调用”这些历史稿件:更多考验的其实不是5月2日一天的功力,而在于此前数年甚至更长时间能否坚持不懈追踪国际时事、准确把握历史脉络和利益相关方。

若平日海量阅读外国媒体、对国际事件加以分析及研判,这时往往能派上大用场。同等条件下,“粮草充足”的编辑,可选的报道内容(含观点)和角度往往越多,操作起来也更胸有成竹。

□ 2008年11月29日,参观者在法国昂热第23届国际独家新闻节上观看关于中国地震的图片。包括北京奥运会、中国地震及2006年“华赛”获奖作品回顾等多个中国题材的摄影展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眼球。(张玉薇/摄 )

此外,平时抓住机会了解各国外交动态,与各国政要或国际问题专家多联系,倾听他们对国际事务的看法,这非常有助于把握国际事件的脉络和趋势。

一些人可能抱怨这有点困难,的确有点难,但可能不如想象中难。比如,在我国外交部官方网站上,不仅有我们所熟知的外交部发言人答问稿,还有我国很多外交官的出访和谈话记录,通过这些材料能对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作出大致研判。

总之,如果不能把目光放得远一些,在面对“重大突发国际新闻”时,我们可能会丧失绝佳的报道思路,导致败于竞争对手、流失大量读者。

花时间和精力发出权威声音

中国都市报竞争已达白热化阶段,国际新闻报道也不例外。

《都市快报》近年来越来越多直接派记者到外国采访重大国际新闻:2010年5月派两位记者赴伦敦采访英国大选,2011年派3位记者奔赴乌克兰采访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5周年纪念活动等等。由于报社给前方记者在各方面做好后盾,前方记者也作了精心准备,采写的新闻报道均有深度且有现场感。比如,《都市快报》记者采访亲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抢险的苏联军人,这些勇士的回忆让人感叹,采访专家学者获得的内容又引人深思……

这一切,在今年3月日本核泄漏事故发生后,让读者在“核能安全的重要性”等方面有了直观而理性的认识,受到好评,也跟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除了奔赴国外直接采访,中国都市报的国际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多采访相关官员和专家解读国际事件,以提升新闻附加值。不过,以笔者的阅读和采访经验:一些专家抛出观点但很少论证,另一些专家则会用引人入胜的新闻轨迹和细节,有理有据地论证他们的观点。两相对比,哪一种才是真正的新闻纵深,哪一种才更吸引读者,不言自明。

在这个“新闻信息日益多源头化和人人都能说上几句观点”的时代,要做好国际新闻的报道及纵深解读,都市报不该再满足于赶到现场、简单解读这种形式,而是花时间和精力寻找“最合适的采访对象”,发出权威声音,这才是有价值的报道。

笔者认为,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就正确的选题采访正确的人,在此基础上“报道读者喜爱且值得报道”的国际新闻,或将成为中国都市报未来无法回避的课题。

猜你喜欢

都市快报都市报
《古城夺宝》是如何问世的——“良渚申遗成功”都市快报大型融媒体互动爆款产品诞生记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钱江晚报来了“小冰”——一张都市报在“Al+新闻”上的探索和突破
细分服务:媒体成功运营微信公众号的关键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