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支原体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控措施
2011-05-31胡长敏郭爱珍
胡长敏 ,郭爱珍 ,3
(1.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70;2.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0;3.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疾病控制功能研究室,湖北武汉430070 )
支原体是一类在自然界广泛存在、能在无活细胞培养基中繁殖、无细胞壁、高度多形性的最小微生物,据报道己分离鉴定的牛的支原体约有30种,但最为严重的有两种,一种是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小菌落型,导致牛传染性胸膜肺炎(CBPP),另一种是牛支原体,导致牛支原体肺炎,二者属于支原体属不同种。
一、牛肺疫的流行与防控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牛肺疫,以出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为主要特征,是一种烈性接触性传染病,对养牛业危害严重,目前仍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和地区流行。我国早在20世纪30~40年代,牛肺疫在我国西北、东北、内蒙古和西藏部分地区大流行。1949年以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疫苗免疫、隔离、扑杀等综合性牛肺疫防控措施,终于有效控制牛肺疫疫情。1996年,我国自行宣布消灭牛肺疫。2011年5月24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第79届年会通过决议,认可中国为无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国家,中国成为继美国、澳大利亚、瑞士、葡萄牙、博茨瓦纳和印度等后的第7个获得OIE认证无该病的国家。这也是我国获得的OIE第二个无疫认可,第一个是2008年获得的无牛瘟OIE认可。
二、牛支原体的危害
有关。目前已证实牛支原体除导致牛肺炎、关节炎、乳腺炎外,还可导致角膜结膜炎、耳炎、生殖道炎症、流产与不孕等多种疾病,是牛呼吸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 BRD)的主要病因。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存在,欧洲每年约有25%~33%的犊牛肺炎是由牛支原体引起的,相当于每年损失1.44~1.92亿欧元,其中英国每年有190万头牛患牛支原体肺炎,死亡达15.7万头。美国每年由于牛支原体导致的牛呼吸系统疾病和乳腺疾病所造成损失达1.40亿美元,牛场感染率可达70%。
2009年在加拿大召开了全球第一届牛支原体会议,标志着全球开始高度关注牛支原体感染。接着欧盟第七框架资助了一个为期三年的牛支原体项目,内容包括牛支原体诊断与牛支原体病的控制,参加国有英国、德国、意大利和以色利。
在我国,1983年黎济申首次报道从乳腺炎牛奶中牛分离到牛支原体,此后一直未引起重视,直到2008年大规模流行牛支原体肺炎。
三、牛支原体的病原学特征
虽然支原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但大部分支原体都具有种属特异性,牛支原体对牛、羊和鸡胚敏感,但对人及其它动物包括常见实验动物等都不敏感。
一般说来,支原体是呼吸道、肠
2008年夏天,我国湖北地区新从外地引进的架子牛暴发了以坏死性肺炎与胸膜炎为主要特征的“疑似牛肺疫”疫情,发病率为50%~100%,病死率平均10%,可在40%以上,临床治疗效果差,继发关节炎,给我国养牛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经鉴定,该病不是牛肺疫,而是牛支原体引起的呼吸系统传染病,称为牛支原体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除西藏、青海、海南等省外,牛支原体肺炎在各地广泛发生,与运输应激有密切关系,多在运输后2周左右发病。
牛支原体于1961年首次在美国从患乳腺炎的牛乳中分离获到,1976年首次报道与牛呼吸系统疾病道、生殖道和乳腺等组织黏膜的常在菌,牛支原体主要寄生在鼻腔,其次在乳腺。支原体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很差,牛支原体在环境中的存活力较其它支原体稍强,如在避免阳光直射条件下可存活数周,在4℃牛乳和海绵中可存活2个月;在水中可存活2周以上;在65℃2分钟、70℃1分钟可灭活,但4℃~37℃范围内在液体介质中可存活59~185天;在其它材料中的存活时间是;粪37天,棉18天,秸杆13天,木和不锈钢1~2天。
四、牛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较难确定。据报道,临床健康犊牛购入24小时后,鼻腔中可检出牛支原体,但大部分牛7天后经鼻腔可检牛支原体。多数牛在运达目的地后2周左右发病,不良环境下如途中遭雨淋等,牛可在运达目的地后第2天即发病。感染牛支原体的牛可携带病原体数月甚至数年而成为一个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飞沫呼吸道传播,近距离接触、吮吸乳汁或生殖道接触等也可传播牛支原体。
牛支原体病通常和其它病原体混合致病,国外早期认为的细菌性病原主要有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溶血曼氏杆菌。但三年来发现,导致该病的细菌性病原增多,除以上两种菌外,还有化脓隐秘杆菌、昏睡嗜血杆菌等。国内关最常见的混合感染细菌有多杀性巴氏杆菌、化脓隐秘杆菌和溶血曼氏杆菌,但出现比例低于20%。
常见的混合感染病毒有牛疱疹病 毒1型(bovine herpesvirus-l,BHV-l )或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副流感病毒3型(PIV-3)、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和牛呼肠孤病毒(bovine reovirus)等。这些病毒可诱导免疫抑制,促使细菌性病原增殖并下行至肺,引致肺炎。
我国有零星报道证实曾从患呼吸性疾病的临床病例中分离到牛副流感病毒3型、牛疱疹病毒I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和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但缺少病原学群体流行证据,尚不能确定这些病毒在我国牛呼吸疾病综合症中的作用。
异地运输、饲养方式、环境条件改变等应激因素是牛支原体肺炎的诱发因素,同时牛支原体感染对机体免疫系统造成极大的破坏作用,也进一步促进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除细菌和病毒的混合感染外,血孢子虫感染可能对牛支原体肺炎的发生也有促进作用。
五、牛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发病初期体温升高至42℃左右,病牛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咳嗽,气喘,清晨及半夜或气温转凉时咳嗽剧烈,有清亮或脓性鼻汁,严重者食欲废绝,病程稍长时患牛明显消瘦,被毛粗乱无光;有的患牛继发腹泻,粪水样或带血;有的患牛继发关节炎,表现跛行、关节脓肿等症状;也有病牛继发结膜炎,眼结膜潮红,有大量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严重者出现死亡,犊牛病情相对严重,死亡率可达50%。
剖检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胸腔与肺部。肺和胸膜发生不同程度粘连,有少量积液;心包积水,液体黄色澄清;肺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可能与病程及机体抵抗力有关。轻者可见肺尖叶、心叶及部分膈叶的局部红色肉变,或同时有化脓灶散在分布;严重者可见肺部广泛分布有干酪样或化脓性坏死灶。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支气管肺炎或化脓性坏死性肺炎,或凝固性坏死性肺炎。
六.牛支原体病的诊断方法
目前,国内外牛支原体病的确诊方法主要集中在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和基因诊断两个方面。
1.牛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尽管牛支原体可存在于健康牛体内,作者在国内牛群的病原学研究中发现,健康牛很少排菌,肺组织中更难分到牛支原体。按照无菌操作规程将小块组织样本涂于含类胸膜肺炎微生物(PPLO)和适当抗生素的固体培养基表面,于含5%的CO2的培养箱培养,同时将小块组织样本投入到PPLO液体培养基中。2~3天后在光学显微镜低倍观察菌落形态,支原体菌落应具有“煎蛋样”典型特征,液体培养基由红色变为黄色且透亮,通过配套的生化实验可以对牛支原体进行初步鉴定。病变肺组织的分离成功率很高,鼻拭子分离率相对低。鉴定该法费时长,灵敏性低,不能做为早期快速诊断方法。
2.牛支原体基因检测。牛支原体基因检测方法主要是PCR方法,扩增牛支原体16S rRNA并测序鉴定可进行诊断,但由于牛支原体和牛无乳支原体有很高的同源性,该方法不能区分牛支原体和牛无乳支原体。
用于PCR检测的另一靶基因为uvrC基因或DNA聚合酶III基因,该基因在牛支原体保守,但可区分牛支原体及牛无乳支原体感染,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
3.牛支原体血清学诊断。牛支原体感染牛后,其脂质及蛋白抗原能激发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血清中牛支原体抗体可以持续存在几个月,故血清学检测被认为是诊断牛支原体感染的手段之一。但由于牛支原体持续感染较普遍,抗体阳性率普遍较高。近牛来,牛支原体基因组序列被解析,基于基因组序列信息建立的新型诊断方法有望提高检测灵敏度。
七、牛支原体疫苗
由于牛支原体已对世界养牛业造成严重损失,药物治疗效果差,疫苗研究受到重点关注。但目前除美国外,几乎没有商业化疫苗用于牛支原体病的预防。美国虽有两种商业化疫苗用于乳腺炎防治, 但未见公开发表的证据确认疫苗的有效性。目前所用的其它种类支原体疫苗也都是全细胞疫苗,包括灭活疫苗或部分致弱的活疫苗,基本上都只能提供暂时或部分保护,且常具有较严重的副作用。有报道研究者通过将牛支原体体外传代成功致弱牛支原体,有望将其开发为弱毒疫苗。
八、综合防治措施
(一)加强牛群引进管理不从疫区或发病区引进牛,紧持就近原则和产地购牛原则,减少交易环节。牛群引进前应做好检疫检测,防止引进病牛或处于潜伏感染期的带菌牛。预防接种应在产地完成。牛群引进后应进行隔离观察,确保无病后方可与健康牛混群。育肥牛群采用全进全出制度,在空栏期要对牛舍进行彻底消毒。
(二)加强牛只的饲养管理保持牛舍通风良好、清洁、干燥。牛群密度适当,避免过度拥挤。不同年龄及不同来源的牛应分开饲养。适当补充精料与维生素及矿物元素,保证日粮的全价营养。确保犊牛至少在运输前30天断奶,并已适应粗饲料与精饲料喂养。定期消毒牛舍,及时发现与隔离病牛,尽早诊断与治疗。
(三)已发病牛群的疫病控制与治疗措施“早诊断,早治疗”是有效控制本病的基本原则。早期应用抗生素治疗牛支原体病有一定效果,但应保持足够用药量和用药效程。据反映,肉牛抵达育肥场后即用抗生素进行全群治疗,能显著降低发病率。实验室药敏试验结果证实牛支原体的敏感抗生素有四环素类、替米考星或壮观霉素等。牛支原体对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泰乐菌素类药物也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