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创意的变化看玉文化的发展

2011-05-31吴南byWuNan

雕塑 2011年5期
关键词:玉质传统工艺玉器

■ 吴南 by Wu Nan

(吴南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0世纪末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为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拓展出一个广阔的空间,带动了传统产业的纷纷转型。但是文化创意产业并不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可以用“新鞋老路+旧瓶新酒”来形容,不过是在新经济环境下对人类资源的一种再认识和再利用。产业化是一种新的形式或手段,而产业的核心——文化创意,却是源远流长,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的历程。

所谓文化创意,实质上是人们对某种文化及其传统的认知、理解和诠释。文化创意并不是凭空而生,它必然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作用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传递一定的文化传统。如果脱离开文化背景、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那么只能称之为创意,而不是文化创意。创意和文化创意有着本质的区别,文化创意具有专属于某种类型文化的个性化特征,而创意则不受到特定的文化传统的约束,往往是一种共性的内容。

传统工艺是文化创意的重要载体之一。现代人之所以可以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彩陶、玉器、漆器、青铜器、金银器、瓷器、景泰蓝、家具等工艺产品,见证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延传,正是由于文化创意承载文化传统的运动使然。文化创意借助具有时代特征的工艺形式和工艺技术,将对文化和文化传统的认知和理解形象化、具体化。传统工艺的形成与发展一直是被文化创意所引领的。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文化创意决定了对材料的利用,同时也决定了对材料进行加工的手段、工具等等。传统工艺的形成实际上就是文化创意的积累,而文化创意的目的则是要将某种观念和认识呈现给其他人。

在中国传统工艺中,玉器的加工和消费因其连续性而具有代表性。自石器时代开始,古代中国人识玉、用玉的积累,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玉文化。历代的中国人在玉器加工技艺、形制、内容等方面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使玉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绵延不绝。文化创意是对玉文化的解读和表达,以主观认识为指导,以技艺、工具为手段,选用典型题材内容,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形式。因此,文化创意成为玉文化的外在表现,反映出玉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文化创意在表达形式上的变化反映出的玉文化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文化阶段:神玉(或巫玉)文化、德玉文化和玩玉文化。

兽形玉玦新石器——红山

玛瑙合鸣——现代

陆九渊与陆九龄》 李东江

商周以前的玉文化以神玉文化或巫玉文化为主。在红山、良渚、龙山等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玉器中,除了环、、簪、镯、带钩、坠、珠、箍等玉器佩饰之外,大量出现了璧、琮、圭、璋、琥、璜、钺等玉器。这些玉器在制作中,并没有体现量料取材的原则,反映出在当时人们的认识中,所成的器物比材料本身更重要。采用抽象的、象征性的几何形状,纹饰同样是非写实的,经过变形和夸张,使玉器具有强烈的玄幻、神秘色彩。

分析这些器物可以发现古代人的文化创意根源在于人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和思考,人们在对客观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的同时,也在寻求能够与天地神灵进行沟通交流的途径。以“六瑞”为代表的器物正是古人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创意的成果,以表达自身对于天地四方自然万物的认识和理解,传递着对于自然规律归纳总结的信息,反映出人们对于玉的美好质地的认识与喜爱已经超越了它的物质存在。器物的形制反映了其功用,而功用成为文化创意的关键,而玉的使用则是因为玉所具有的美好的物理特性,被人们认为是具有生命和灵性的材料,符合人们对功用的需求,玉所具有的超凡的物质属性不仅仅满足人们美身的需要,更适应了人们追求精神享受的需求,上升到了精神世界,使之成为具有灵魂的信息符号,作为与神灵进行交流的媒介。用玉制成的“六瑞”形神兼备,满足了人们“天人合一”的文化诉求。

德玉文化的文化创意基于儒家学说,儒家学者中将玉质美好的物理特性对应于君子所具备的高尚品德,反映出人们在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过程中,将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转向对人自身内部的关注,由神而转向人。由此而生的文化创意中,玉料本身是主体。玉(尤其是和田玉)的良好性状为抽象的道德理念找到了恰当的、形象的、物质的评价标准,强调玉所具备的特殊性质与人的道德品质的匹配和相互影响。由于是作为人的品行的一种参照与衡量对比,在玉器制作和使用中人们更注重精神上的沟通和交流,而形式与题材只是一种装饰附属,只是为更加突出玉质的美德。同时,古人对玉是自然界中高贵、灵性物质的认知传统,也使“君子比德于玉”内生出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在德玉文化的影响下,佩玉大量出现,而像“六瑞”一类的器物渐渐减少。文化创意要突出玉质之美,装饰性增强,抽象的纹饰种类增加,在形式上依然延续了非写实的风格,运用变形和夸张,但神秘色彩逐渐褪去,代之以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德玉是人们对于玉的物理特性的人性化,赋予其道德属性,形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语出《礼记·玉藻》)的风尚,反映出人们对玉质认识的变化,玉所具有的灵性不再神秘而玄幻,逐渐变得真实起来。人性化、生活化,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道德规范。对于玉的加工也更加具象和生动。但加工目的首先是为了突出和彰显玉的美好质地,以烘托出玉的美好品德,并以之映射出自身的道德形象。

从唐宋到明清,玉文化由德玉文化转向玩玉文化。各式实用器具花样繁多,具有使用与观赏双重功能,产生了大量的宫廷陈设、摆件、赏玩小件、文房用品、仿古器等等。在品种、形式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六瑞”为代表的器物已经难以再见,只有在仿古器中或可一窥。人们对玉的认识由其所具有的神秘性、道德性,转向其材料本身的观赏性,以及玉器的形式、题材所具有的艺术韵味。文化创意的产生一方面是保持玉的良好材质,另一方面追求玉器作品的文化意境。消费群体主要是贵族、官僚和文人,因此对观赏性和趣味性具有较高的要求,玉器带给观赏者以愉心悦志的精神享受,同时对提升人的文化修养产生影响。在玉器的制作中逐渐形成“量料取材”、“因材施艺”等工艺原则,以不破形为主。采用写实风格的图案、纹饰装饰器物。收到诗画创作的影响,山水、人物题材的作品追求对意韵的表现,具有祥瑞寓意的作品同样追求文化性和趣味性。

在玩玉文化中,玉材和其所能形成的器物是文化创意的主要关注的对象。而究竟形成什么样的器物则取决于拥有者或制作者的主观好恶与判断,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在突出优良玉质的前提下,选用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内容则在其次了。受到这种认识的作用,玩玉文化又具有一个由玩意到玩物的转变。

民国之前的玩玉文化重在玩意。人们喜爱玉的质地的同时,又从玉器雕琢的意韵中获得精神享受。如宋代借鉴诗画而成的摆件,辽、金、元的“春水”、“秋山”等所表现出的意趣。对玉的认识延续了德玉文化中对玉德的认识,更多地则是欣赏玉质的美,创意要达到材质与形制、内容的完美结合。而当代的玩玉文化则更多为玩物。人们主要关注的是玉质所能产生的经济价值,而对于题材内容的关注还不及对于制作者技艺水平的关注程度。与此相应地,在制作和使用的过程中产生创意庸俗化的趋势。

现在流行的玉文化仍然是玩玉文化的范畴,但从文化创意的表现来看,与清以前的玩玉文化又有着本质的区别。现在的文化创意是建立在对玉的珍稀性、保值增值功能的认识的基础上,认为玉器是祥瑞的载体,同时追求视觉感官上的享受。器物形式多样,但呈现出趋同的趋势,题材远不及二十世纪50-80年代丰富和具有文化内涵。目前的玉器仍以佛、菩萨等造像比例最高,现实题材少见,题材重复率高。以传统的图案纹饰为主,装饰繁丽,堆砌感强。风格写实、复古、华丽、精巧。反映出对玉的认识物质性超过精神性,经济性超过文化性。造成现代玉器对文化传统的脱离,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上较为片面,多是以堆砌和生搬硬套传统文化符号作为创意,而后在创意中附会文化。

通过对玉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创意变化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的玉文化的文化创意与其所应依循的传统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造成现在的文化创意重文化共性而轻文化个性、重文化形式而轻文化内涵。

传统工艺的文化创意来源于对环境认知获得的文化积累,再通过技艺的物化使抽象的思想认识形象化、具体化,实现文化和文化传统在人与人之间的传递。传统工艺的文化创意是受到文化传统规范的。传统工艺的设计不仅是对某一具体物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对人的行为和认识的设计,受到占支配地位的社会道德、文化思想的影响。

支配文化创意的文化传统是抽象的,因其无所不在,不可捉摸,人们难以对其做出准确的概括和描述;而文化传统又是非常具体的,具体到无所不在,而传统工艺技艺、传统工艺产品就是其明确、实在的重要形式之一。传统工艺是改造自然的一种手段,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种经验成果,是人们表达审美、道德等的体验与总结的具体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传统形成之前,它参与了文化传统的形成。当文化传统形成之后,它又深受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成为文化传统产生作用、借以传播和延续的重要形式之一。

每一种文化必然具有其传统的规矩,彰显出其特有的个性品质,文化创意所要提炼和所要表现的正是文化传统中的个性品质——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精神,将这样的个性品质注入到各种产品之中,使产品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

猜你喜欢

玉质传统工艺玉器
石性与玉质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玉质天成
西汉玉器的鉴定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刍议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性继承
砖与竹
——印度传统工艺成就的家具系列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