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症临床分析
2011-05-31张远梅
张远梅
慢性盆腔疼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是指由于盆腔脏器功能性或器质性因素导致的以非月经期、持续6个月以上的盆腔疼痛为主的症候群,患者往往兼有痛经、腰痛、性交痛以及排便疼痛等症状。该病为妇科最常见的疑难病症之一[1],往往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在2009年10月~2010年12月期间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疼痛患者40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科门诊经确诊的慢性盆腔疼痛症患者80例,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43.25±6.24)岁;体温36.1~37.2℃,平均体温(36.72±0.41)℃;呼吸频率19~23次/min,平均(20.97±1.26)次/min;心率64~77次/min,平均心率(68.21±2.64)次/min;病程最短11个月,最长12a,平均病程(5.24±2.66)a。其中在频发性慢性盆腔疼痛的基础上,有40例患者伴有重度痛经,7例患者伴有中度痛经。全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体征、病程及病情方面差异性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左氧氟沙星0.2g,po,bid,以及替硝唑0.5g,po,bid进行口服药物治疗,10d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治疗组患者予以笔者自拟当归五物散加味进行中医治疗,组方如下:当归14g、丹参24g、桃仁12g、青皮12g、制大黄9g、蒲公英20g。随症加减:腹痛腹胀明显者,加乌药、香附;腰痛者加牛膝、鸡血藤;肾虚明显者,加牛膝、川断、杜仲;气虚明显者,加黄芪、党参;胁肋胀痛、气滞者加柴胡、佛手、枳壳;经期腹痛较甚者,加炒元胡、川楝子;带下增多者,加二妙丸、白槿花;瘀血痹阻者加赤芍、红花、莪术。上方予水500mLl,煎服25min,取汁300ml,分2次温服,于经前10d开始服用,每日1剂,治疗周期为10d,连续服用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1.3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进行本次研究的疗效评定。痊愈:频发性慢性盆腔疼痛完全消失,B超检查提示盆腔无包块及积液;有效:频发性慢性盆腔疼痛显著缓解或症状部分消失,B超或妇科检查显示盆腔症状、体征均有所改善,患者日常生活不受影响;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无改善,B超检查提示盆腔症状、体征无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s)表示,并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2.5%,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例(%)]
3 讨论
慢性盆腔疼痛是诸如盆腔炎性疾病、盆腔粘连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多种常见妇科病并的综合体,西医在治疗此病时尚无特效药物,临床治疗只是进行止痛、解痒、抗抑郁等对症处理,患者症状改善并不显著[3]。
本病的出现多为患者在经期、分娩或人流术后,素体虚弱、血室正开之期,饮食起居不节或情志失调,邪毒乘虚而入,滞留胞宫,使胞宫气血受阻,不通则痛,久之形成癥瘕积聚。《傅青主女科·带下》曰:“妇人有带下而色黑者,其症必腹中疼痛。”根据中医理论中“异病同治”以及“辨证求因”的治疗原则,慢性盆腔疼痛症可分为湿热邪毒型和气滞血瘀型。另根据久病多虚多瘀的发病特点,该病病机多为虚实夹杂,即血虚、肾虚与血瘀、热毒余邪同时发病。女子以肝为先天,且肝藏血,肝肾同源,故该病的治疗大法为疏肝解郁[4]、行气活血。本次所用的自拟当归五物散中,当归为妇科要药,具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之功效,配伍桃仁、制大黄,更增活血逐瘀之力;丹参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善调妇女经水,兼有养血安神之效;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青皮疏肝理气;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理气活血之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说明中医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症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张敏,曹保利.慢性盆腔疼痛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概况[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8,25(4):422-4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52.
[3]孔改霞.慢性盆腔疼痛的病因和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22):89-90.
[4]储继军,胡小荣,陈红霞.育阴解郁法治疗女性心源性慢性盆腔疼痛l8例[J].河南中医,2005,25(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