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出别样的精彩
2011-05-30王彧钊
王彧钊
2009年浙江省教研室出台《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30条》,其中第6条指出:“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合理安排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和体验作业。语文作业重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低年级以单项作业为主,重在词语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中高年级适当增加综合性作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课内书面作业时间一般不少于8分钟。”
建议中提到的“课内书面作业一般不少于8分钟”,这是针对课改以来,阅读课堂上学生不是“读”占鳌头,就是“说”得不亦乐乎,少的却是拿笔静静写的时间。教师内心对练习的重视不够,课堂上不断弱化练习,不断蚕食、挤压“练”的空间。因此,这“不少于8分钟”的规定就像一条“禁令”时刻提醒着我们的课堂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动笔练习时间。但对于一线老师来讲,这只是一个意识上的接受,具体教学设计中却还是未能体现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课堂练习不是照搬作业本,就是简单的抄抄、写写,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何让课堂练习设计更有效?本人结合自己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舞台》的磨课经历谈几点看法。
一、经受“山穷水复疑无路”的痛苦
记得我是怀着兴奋和期待去尝试教学吴霜的《我的舞台》。吴霜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画家和作家。文章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不同“舞台”上的成长经历。初读课文就被那充满趣味的故事牢牢吸引,再读课文更被风趣而富童稚的语言深深打动。作者用乐观的人生态度、轻松的笔调讲述了童年的艰辛经历,这是文本的一大特点。如何抓住这一语言现象,通过有效的课堂练习,引领学生去发现、欣赏、学习、运用,这是我执教本篇课文的初衷。
但当初的兴奋和期待很快就在一次次试教中一点点耗尽,每一个痛苦抉择后的练习设计都有这样那样的缺憾,课堂设计也在不断的否定中改变。
镜头一:课堂练习的形式化
教学课文第七自然段时根据学生回答后,出示“六岁的小女孩柔软的身体成为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像什么话呀?”
1.抽学生读句子。
2.学生换角度体会真正的“苦”。
师:这可不是真的生面团呀!这是小女孩柔弱的身躯!想象一下,补充句子。
那时我才六岁,练毯子功可真苦呀!
教师在写话时指导:可以抓住练某一个动作的艰辛,也可以写训练后“我”躲在角落里或在夜深人静时躲在被窝里承受的苦痛。
3.结合写话后的感受,朗读句子加深体会。
【自我反思】
备课时,一想到阅读教学中的课堂练习,第一反应就是在文本中找读写结合点,然后借助这个点让学生写话练习。“写话是练习,写话是参与”的意识早已根深蒂固。殊不知,课堂上有些“片段练写”已成为形式,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课文第七自然段是吴霜对自己几年来“练毯子功”时艰辛生活的描写。当初设计这个片段目的有两个:其一是学生通过想象把文章背后的艰辛写具体、写生动,提高语言的表现能力;其二是学生在练写的同时感受艺术生活的艰辛。本环节的片段练写,学生在练写时都会描写吴霜训练时所受之苦及表现出来的坚强和乐观,不知不觉又进入了“人物形象理解”这一套子。这与文本 “轻松、凝练”的语言风格大相径庭,这就是形式化练习造成的结果。
镜头二:课堂练习的低效化
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后,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描述“我”的出生经历。
1.师:同学们,文中最不可思议的是——“娘胎里唱戏”。
2.随机出示新凤霞资料。
3.师:看来,我爱唱戏是母亲的遗传。但在娘胎里唱戏的经历能算是我的亲身经历吗?所以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据说”。
关于娘胎里唱戏这段经历,母亲可能不止一次在我面前讲起。同学们,做一回吴霜的母亲——新凤霞,面对女儿小霜霜,怎样绘声绘色地说这段难忘的经历?
4.学生自由练说后表演说。
教师指导怎样说——绘声绘色,要有交际对象——小霜霜。
【自我反思】
本环节设计的初衷是结合课文内容创设一个口语交际的语言情境:让学生站在母亲的角度绘声绘色讲述“我”的出生经历。交际的情境充满趣味性、实效性。学生在完成口语交际的同时又能感受我出生经历的艰辛,可谓一举多得。
细看这个环节的实施过程,在交际中,学生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不亦乐乎。但从语言训练的质量来看,学生只是借课文的一个文本材料,然后换一种人称进行转述而已。设计时忽视了学生的年段特点,交际时的语言质量没有过多提高。课堂也只是有了练习的过程而没有练习的质量,这就是课堂练习低效化的体现。
镜头三:课堂练习的理想化
再看在学完课文后出示补充练习时的环节。
1.师:吴霜的经历处处充满艰辛,但课文描写流露出来的却是乐趣!这是为什么呀?
学生交流:因为对艺术执著的热爱,所以才会在艰辛中体会到乐趣。
2.出示补充资料。
师:这样的写法,在学过的课文中还出现过多次。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背后隐含的艰辛。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窃读记》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
3.师:处处充满艰辛,但表露出来的却是乐趣!这种写法很特殊,在以后阅读时要多留意这样的写法,在自己的写作当中多尝试这样的写法。
【自我反思】
用“轻松笔调描写艰辛生活”,这是本文的写作特色。学生通过对课文语言的琢磨和欣赏之后,已经有了初步认识。这时在课堂结束之前再安排这样一个补充练习,目的是加深学生的印象,是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但从课堂实效来讲,这是贪多求全,过分追求课堂练习的理想化。无论是《窃读记》还是《七律·长征》,让学生以“轻松笔调描写艰辛生活”的角度再去赏析,是勉为其难。追求课堂练习理想化的结果往往是一无所获。因此,不如抽身而出,舍举目之求,存美景于胸,放眼课堂练习,才会豁然开朗!
二、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试教前期碰到的问题都暴露出来,这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又一次试教后,我这样自问:“我是否该抛开前几次试教对自己的影响?是否该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课堂教学中的练习设计?《我的舞台》语言风格明显,是否可以尝试让六年级学生以鉴赏语言的阅读方式来学习课文?”于是在这些自问之后,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磨课过程。
镜头四:课堂练习应结合文本语言的特点
1.学生默读课文后填表。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概括。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后,再填表格。
师:像刚才那样,找出值得欣赏、回味的句子,并写上“文章这样写好在哪里”,这是高水平阅读的体现。快速浏览课文3~8自然段,选择一处句子,把它工工整整地抄写到表格中,并写上好在哪里的理由。
【自我赏析】
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是附庸。方式陈旧、缺少趣味的重复练习会让学生缺少灵性和耐性。一篇课文可利用的语言文字训练内容是丰富多样的,练习时没有必要涉及文中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每一个段落,而应根据不同特点设计出不同形式、一定深度的课堂练习,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我的舞台》是篇略读课文,吴霜以轻松的笔调轻描淡写地描述了艰辛的学戏经历。这种描写方式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还是很少见,有新鲜感。如果忽视该文本特点,仍围绕“从哪里看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或“从哪里看出我学戏的艰辛?”类似的话题设计练习,课堂又将掉进“人文”和“内容”的陷阱。
所以,通过让学生填表格的练习来欣赏吴霜那独特的文本语言:学生“用简洁的词语概括主要内容”“抄写文中值得欣赏的词句” “写上鉴赏的理由”,在老师示范、指导下,鉴赏课文语言;在讨论、交流后再次修改表格内容。填写表格不再是“一次性”练习,而是围绕表格,以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演练为主线,几次练习层层推进。第一次练习重在指导学生提取课文主干,学习概括;第二次练习重在欣赏语言;第三次练习注重学生在欣赏语言的同时学会评价。
这一过程结合文本独有的语言特点,学生不仅感受到作者独特的表现方式,欣赏作者在文中的精彩描写,还学会了鉴赏性阅读的基本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镜头五:课堂练习应体现教师指导的侧重点
1.学生欣赏课文的精彩描写后交流。
学生对着实物投影读所填表格:先读欣赏的句子,再说理解。教师随机指导、修改学生的表格。
2.交流时,教师用指向性明确的语言指导学生在写“我的理解”时要针对文章的写法来评析。例如:
师:这位同学写得多好。“倒栽葱”一词,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了“我”摔下来的姿势——头朝下,脚朝上。倒栽葱,摔也要摔得潇洒!把“我”学戏的严重后果写得轻松、轻巧。
师:这位同学真会发现。“憋闷得满头大汗”,作者却说是“兴味盎然”,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写出了我对学戏的热情!
师:“围着” “走几步” “比画” “咿咿呀呀乱唱”,作者用连续几个充满稚气的动作,写出了“我”小时候学戏的可爱。
师:那么艰辛的经历,作者却只用二十几个字轻描淡写地描写出来,写得真精练!
【自我赏析】
在课堂练习中,学生会经历一个自然的思维过程:通过独立思考、教师示范、同伴提醒等方式,完成练习中的纠错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恰当介入,用积极的评价语言让学生逐步明确课堂练习的要求,了解自己不完善或错误的地方,及时帮助学生转变思维方向,否则练习的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
这个环节中,学生在呈现练习结果后,教师评价的语言侧重点明确。评价时,以“鉴赏语言”这个目标为导向,不断提醒学生鉴赏的方法——从重点词语的角度,或从修辞、句式、句子结构等入手来赏析。这当中既教给了学生鉴赏语言的方法,又大大提高了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三、尝试后的思考
回顾自己多次试教的版本,就课堂练习设计这点,确实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但这只是基于《我的舞台》一篇课文得到的收获。“课堂作业练习怎样分类分层”“怎样形式创新” “怎样与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等问题,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课例去研究、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