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合作学习
2011-05-30雷艳红
雷艳红
合作学习是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但在我国仍属新生事物。能否有效地在我国实施合作学习,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
一、一个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正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于是乎,合作学习成了每堂课必备的“特色菜”。君不见,课伊始,教师早将学生的座位排成了“合作形状”。
[案例描述]《笋芽儿》(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
教师:我们今天学习第三课——
学生读课题:笋芽儿
教师:现在,我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笋芽儿吧。(质疑:教师的过渡语能让二年级的小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吗?)
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始自主合作学习。
留心观察课堂,发现孩子们有的在读书,有的在认读生字,但不乏趴在桌上一言不发的孩子,也不乏调皮捣蛋的小动作。
十几分钟后,课堂在一阵唧唧喳喳后恢复平静。
教师:谁来说说你的识字方法?
生1:我认识“冈”字,“刚才”的“刚”去掉立刀旁就是“冈”。
生2:我能做一个动作认识“扭”字。(说着孩子双手叉腰扭动身子)
生3:我会用动作表示“揉”。
生4:我知道“唤”和“唠”为什么有口字。
生5:我知道“滋润”的意思就是有水。
……
从这一识字片段可见,该班学生从分组到自主学习,再到合作反馈,是训练有素的,课堂显现出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然而,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此教学环节合作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并没有真正发挥它应有的效应。
[案例分析]根据以上的案例,我们从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尽可能渗透的要素来进行分析:
1.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
在实施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明,通过合作学习,他们必须掌握哪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在以上教学环节中,教师没有向学生明确提出合作学习要做什么,教师只说了这么一句:“现在,我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笋芽儿吧。”即便是观课的教师,想必也不清楚老师的要求是什么,何况是二年级的孩子呢?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教师只是在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被动式讨论、应付式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形式。
2.恰当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教学中,有的内容适合于合作交流,有的内容适合于独立思考,有的内容适合于动手操作,有的内容适合于教师演示等。因而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要选择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
以上的教学片段,我们从学生的反馈中知道,教师这一环节设计,学习目标应该是: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了拼音基础,合作学习认读、交流识记方法,简述字义都是能让孩子们在同伴的帮助下“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但完全将字词教学的重点依赖于孩子的合作学习,无论是字音还是字形都只是“蜻蜓点水”,可想而知,结果将会导致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和 “似懂非懂”。
3.相互帮助完成任务
教师给每一个小组分配学习任务时,要求学生通过互相合作完成,让学生感到他们是一个战斗集体,谁也离不开谁。所以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组成必须多元化,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尽可能多的不同观点,扩大知识面。其次,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地相互依赖、相互帮助。
4.总结学习成果,享有同等成功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1)小组学习目标完成得如何;(2)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帮助得怎么样;(3)小组之间的协作精神、学习态度简评;(4)下次怎样做得更好。同时在总结中,不忘让每一个学生相信自己享有和别人一样的学习机会和成功的机会。
案例中,注重了学生个体的汇报,忽略了学习过程的合作效能;注重表扬学生个体,忽视了小组合作精神的激励。
5.合作学习的条件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不能缺少相应的物质条件,班级条件和规模会限制合作学习的运用。美国小学班容量为二十三四名学生,在克林顿总统的支持下,教育界开展了小班化运动,正逐步将班容量降为15人,这样教室里的空间较大,合作学习时小组间的干扰减少,教师关照也更为方便。在我国中小学里,绝大多数班级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每班人数一般都有50以上,教室空间太小,合作学习时噪音太大,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一个教学设计得到的启发——合作学习,快乐学习
在适当任务中,除了成人指导之外,儿童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讨论问题,孩子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提高他们已有的认知水平。
在与澳门教师们一起研讨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的《快乐学语文》(澳门版)五年级下册第19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有位教师提出了让学生演一演的建议。于是,在大家的商讨之下,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一)引入:动画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可爱的动画形象把学生吸引住了,一个个看得目不转睛,音乐、画面、情节,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期待,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
设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悬念。教师自己授予“制片人”的头衔,成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剧组,并张贴招聘广告,要聘请导演并招聘演员。条件是:了解名著《西游记》;读熟、读懂、读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演员需研究一个角色。
(二)读熟、读懂、读透课文
成立“剧组”的要求无非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朗读,培养语感,加深对人物的体验和感悟。其中一位教师在上课时给读得好的学生颁发“预备演员证”,并让他带领全班同学朗读。接下来,我们发现,原来学生的朗读声音很小,逐渐声音变得响亮了;原来学生不敢朗读,逐渐变成主动邀请伙伴一起朗读,这样的合作学习,摒弃了套路,还原了学生的本真,真正培养了学生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三)拓展活动——合作收集资料
1.小组合作学习竞赛:《西游记》知多少?
2.图片可以张贴、书籍可以借阅(每个小组至少带两本与《西游记》相关的图书、漫画、小说等让同学借阅)、资料可以“出书”(将同组同学收集的资料整合后装订成册,供大家参考)、资料可以“见报”(可以将资料编辑成手抄报、剪贴报或电脑报张贴在教室里)。
(四)促进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理解感悟文本的过程中,“剧组”的人选基本落实了,演出可以开始了。但演员和导演加起来也不到十人,为了激发台下的学生也参与到表演中来,老师说:“你们可不仅仅是观众,你们还是副导演和场记,我这制片要给大家发薪水的,所以你们的任务就是记下演员好与差,还要协助导演给演员们导戏。”学生们一听这话,“副导演”和“场记”让学生们有了责任感,立即神气起来,一个个正襟危坐,认真看起表演来。
学生们的经典评价实录:
1.孙悟空的语气要坚定,课文上说他“用火眼金睛”就“识破”了妖怪,“大胆妖怪”是他 “吆喝”出来的。
2.老婆婆出来找女儿,课文虽然没有老婆婆的语言,但她是妖精,她一定想引起唐僧的注意,博取唐僧的同情,所以我认为可以给她加上气若游丝的叫喊:“宝贝……你在哪里……女儿……你在哪里……”
3.孙悟空的那句话可以改成:“妖怪,你竟敢再来,再吃我一棒!”这里用了两个“再”,说出来不顺畅,改成“妖怪,你还敢来,再吃我一棒!”
4.大家注意了,唐僧第一次是责备孙悟空,但第二次是“怒喝”,说明唐僧非常生气了,也看出唐僧是非不分,所以“实在太过了”要说出他的“怒气”。
5.孙悟空说:“师父,妖怪吃人的本性是不变的。你今天救了他,他却不会放过你。哪能跟妖怪讲慈悲?”这时已经是情况紧急了,孙悟空说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是又气又急的,一定要快说,还要很生气地说。
最后的“演绎”是这一课中最为精彩的环节,精彩在于教师的角色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师生的“零距离”为师生平等对话交流搭建了平台;精彩在于学生全体的参与合作,在合作中交流探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精彩在于教师巧妙地利用了儿童在小组中担任辅导者和被辅导者的不同角色对认知的影响(被辅导者即“演员”通过同伴的解释和帮助,提高了认知发展水平。辅导者即“导演”或“副导演”进行辅导时需要重新组织材料并抽取最重要的材料进行讲解,这也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已学的知识,使他们在学习上获益);精彩在于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促进合作,共同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合作学习课堂总是具体的、情景化的。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承受能力,同时还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