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亿吨钢铁违规产能去向
2011-05-30邢少文
邢少文
近4亿吨,这是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骆铁军在2010年12月18日透露的现时中国钢铁违规产能数字,这部分违规产能超过中国钢铁总产能的一半,达55.7%。庞大的违规产能的存在,事实上,宣告了过去的计划调控举措是失效的。
近4亿吨,这是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骆铁军在2010年12月18日透露的现时中国钢铁违规产能数字,这部分违规产能超过中国钢铁总产能的一半,达55.7%。
所谓违规产能,是指“未经国家审批或核准”,具体是指没有得到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最终生产批文和环评批文的产能,也即俗称的钢铁“黑户”。
时至今日,中国钢铁行业与汽车行业有着类似的项目审批制度,企业的产能被要求在计划控制的范畴之内。然而如此庞大的违规产能的存在,事实上宣告了过去的计划调控举措是失效的。
2010年11月,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清理钢铁项目的通知》,要求对全国钢铁项目进行一次性清理,其中涉及的钢铁“黑户”将如何处理颇受外界关注:在过去的多年中,类似的治理违规产能的政府举动不在少数,但成果甚微。
“黑户”何来?
“这么多黑户的存在,说明我们过去计划的那个框框有问题,计划赶不上市场的变化,这个体制要反思。”我的钢铁网副总裁贾良群对本刊记者说。
事实上,中国钢铁行业自1999年开始,从国家宏观调控层面就进入了“产能过剩”时代,自那之后,治理产能过剩便成为了宏观调控的主基调。
但让人汗颜的是,中国钢铁的产能和实际消费量却在不断大幅度增长,钢铁消费量的预测一次又一次被证明与实际需求相去甚远。“如果按照当初预测的需求量发展,那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得下降一半。”北京科技大学治金学院教授、钢铁行业专家许中波接受记者采访时戏谑说。
近10年来,钢铁行业基本是一边喊过剩一边又不断快速增长,关于是全面过剩还是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的争议一直未停休。
2000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参与编制的“钢铁产业十五规划”预测,2005年中国粗钢消费量1.4亿吨,而该年实际消费量3.5亿吨。
国务院2009年年初在《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预测当年中国粗钢消费4.3亿吨,结果实际消费5.7亿吨;国家发改委2005年发布《钢铁产业发展政策》,预测中国2010年消费粗钢3.2亿吨(±7%),而2010年实际消费量肯定超过6亿吨。
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企业自然随之而动,不断上马新项目,不论是国有钢铁企业,还是中小民营企业,新建、扩建成为风潮。一组钢材产量数据显示,2003年~2007年国内钢材产量年增幅分别为25.23%、32.64%、24.1%、24.5%和22.7%。中国粗钢产能从2000年的1亿多吨增长到2010年的超过7亿吨,企业数量也随之不断增长。“这是市场对于计划调控的有力回击。”贾良群说。
由于钢铁项目所能带来的GDP、税收和人员就业,地方政府的审批环节显然并不严格,包括土地和环评,“很多在发改委环节属于‘黑户的产能,实际上都已经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审批。”贾说。
但由于钢铁项目的上马除了要获得地方政府部门的审批,所有项目最终还须上报国家发改委和环保部进行审批,并且,国家发改委的审批是根据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给予不同的批文,既有前期准备的批文,也有开工批文,这样的审批流程耗时颇长,有时需两年的时间。
这对于正在快速增长中的钢铁市场而言,审批速度显然过慢,企业为抢占市场先机,基本上都是“边建边报批”的状态。
实际上,在“产能过剩”论的主导下,在中央部委层面,自2005年以来,通过发改委审批的项目少之又之,“自2004年江苏铁本钢铁叫停之后,就基本上没有批过什么项目,只有马钢的新区项目,首钢的曹妃甸项目,鞍钢的鲅鱼圈项目这3个,其他几乎所有新建、扩建项目都属于‘违规产能,都算入‘黑户。”许中波说。
这一时间段可从国务院办公厅2010年6月17日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中看出,其中就提及“2011年前不再批新增产能和清理2005年以来的钢铁项目”。
这些“黑户”中,在许中波看来,国有钢铁企业和民营钢铁企业各占50%,并不像有些说的以中小民营企业的违规为主,“2005年产能只有300万吨的国企现在都超过1000万吨了”。而在民营企业的违规产能中,又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
在这些违规产能中,除了国家宏观调控对产能过剩,经济过热的担忧之外,环保问题是造成审批不过关的另一主要原因,在过去的多年中,为了工业发展和GDP增长,忽略和牺牲环保是地方政府的一个发展思路。
此番三部委清查的内容即包括产能总体情况、项目核准情况、项目用地情况,以及项目节能环保等。“调控的手法要更科学,在土地和环保这两个环节,国家还是必须严把关。”许中波认为。
“黑户”何去?
2011年年初,关于首钢子公司迁安钢铁资产将注入首钢股份的消息让外界纷纷猜测,这将是违规产能终将得以“漂白”——追加批文的一个举动。来自首钢的消息也称,迁钢将获得国家发改委的合法批文。
在此之前,由于首钢要从北京搬出,为了确保搬迁不影响首钢的经营,首钢于2004年在河北迁安地区成立迁钢,但实际这一上千万吨产能项目的投产并没有得到国家发改委和环保部的审批。
迁安钢铁的即将获批对于近4亿吨的违规产能来说,释放的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但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迁钢的获批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迁钢的获批与首钢作为国有企业拥有的深厚政经资源有关,也与目前宏观调控对于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治理的方向有关,这便是“产能置换”——以同等量的落后产能淘汰作为新建或扩建符合准入条件项目获批为条件。
在中国钢铁走向沿海的大布局下,内陆原有产能置换沿海钢铁项目的获批可能性更大,以宝钢湛江港2000万吨项目为例,其中的条件之一,是宝钢通过重组广东钢铁和韶关钢铁,淘汰广钢和韶钢同等落后产能,之后广钢韶钢也将进行搬迁。
在许中波看来,目前符合宏观布局“淘汰落后,走向沿海”进而能获得发改委的批文的项目,也只包括石家庄钢铁和重庆钢铁的搬迁项目,宝钢的湛江港项目,江苏连云港钢铁项目等为数不多的几个项目。
虽然国家发改委曾发出通知,2011年前不再审批任何项目,但许认为,“不会一刀切,各个地区有着各个区域市场的特点,比如湛江港项目是因为广东钢铁需求量仍然巨大,而武钢广西防城港项目,现在并不鼓励出口,广西本身也不缺钢。”他说,“如果再新批,又是重复建设。”
在贾良群看来,此番国家发改委的摸底清查,实际就是为“黑户”寻找出路,“有些项目不是完全不合规的,只要不合规
的关停,或进行升级改造,补办手续,转为合法是必经之路,这些产能是客观存在,不可能视而不见,就像‘黑户口一样,只能通过人口普查才能阳光化,承认存在并赋予合法权益。要不然这么多产能,全炸掉吗?”
新批的前提是淘汰部分落后。2010年7月,工信部曾发布《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8月初,向社会公告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按计划2010年将淘汰落后炼铁能力3524万吨、炼钢能力876万吨。2011年目标是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
在此之前,工信部曾经下文要求钢铁企业填报申请表,随后,发改委又再次发文要求企业申报。“目前工信部共收到了20个省(区、市)及3家中央企业上报的60家钢铁企业申请材料,我国组织审查通过了36家企业。下一步待环保部审查通过后,将对社会予以公告。”工信部官员表示。
但目前看来摸底普查工作刚刚开始,进展得并不快,“在违规产能调查和治理这件事上,工信部说了不算,发改委和环保部不放,环保部抓得也很紧,现在的速度已经在放慢。”一位受访专家表示。
“目前落后产能淘汰治理的效果还需要观察,300立方米以下高炉的淘汰对大型国、民营企业已经起效,已基本淘汰。但有一些地方的违规项目也在继续上马,比如新疆,仍然大干快上。”许中波说。
在一些国有企业,在淘汰落后高炉的同时,又上马未经发改委和环保部环评的新项目。江西某国有钢铁企业人士即向记者反映了该企业的类似情况。这意味着,新的“黑名单”仍在继续产生。
而贾良群认为,对于这次普查治理的主要矛头所指的中小民营企业来说,要想在治理中摆脱黑名单,进行漂白的主要途径之一,看来更多只能依靠投靠大集团,大型国有企业,而这也是宏观调控的另一目标——推进企业重组。
投靠与重组
“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这一次的违规产能治理是最让他们害怕的。”许中波说。
观察中国民营钢铁企业的生态,河北莫过于一个最好的标本。这是中国钢铁第一大省,钢产量已连续9年排全国第一,按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的预测,2010年河北省粗钢产量也将达1.4亿吨,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民营钢铁企业将贡献60%以上的产量。据统计,河北省现在有100多家钢铁企业,仅100万吨级以上的民营钢企就达40多家。
早在2008年,为了避免因按产能衡量先进与落后的宏观调控,河北省开始出现民营企业抱团规避政策风险的现象,河北省唐山市39家民营钢铁企业整合重组为两大钢铁集团,分别是长城钢铁集团和唐山渤海钢铁集团。2006年,河北武安还曾成立了由12家民营钢铁企业组成的新武安钢铁集团。
这些企业重组之后产能都超过千万吨,但在业内看来,这是“假重组”,仅仅为了规避政策风险,企业之间仍然各自为政,不涉及股权和人事的整合。“都是为了避免被淘汰,或者是政府强行撮合。”宋继军对记者说。
而这一次关于违规产能的治理,再一次让河北民营钢铁出现新的变局,在最近短短不到两个月里,已有12家河北民营钢铁企业先后加入河北省第一大钢铁企业——河北钢铁集团旗下。有趣的是,在河北钢铁最近收编的12家民营钢铁企业中,有5家此前都属于长城钢铁集团,有3家此前则属于新武安集团。
河北省钢铁集团,这是一家于2008年由唐钢和邯郸钢铁重组而成的大型国有钢铁集团。经过这一次的重组,在收编12家民企后,河北钢铁集团的产能规模已经超过6000万吨,成为国内第一、全球产能第二大的钢铁企业。
但河北省这一轮的钢铁国有化并非如山西煤炭式的行政化拉郎配,对民营企业的强行整合,“这些民营企业是自愿的。”宋继军说。
自愿的原因,在许中波看来,一是为了寻找国有大型企业大树好乘凉,希望通过加入国有大型企业集团,通过这些国有企业获得批文,进而将原先的违规产能合法化。“中小民营企业缺乏跑批文的政经资源,希望能够跟着沾沾光。”许的这一说法得到了来自企业的证实,“加入国企旗下,至少不用担心自己是‘钢铁黑户而被关停,也就是说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政策风险。”加入河北钢铁集团之一的九江线材一位高管对记者坦言。而事实上,在河北省这些重组的民营企业中,这样的表态并不讳言。
这样的出发点从重组的形式便可看出端倪,河北钢铁集团只以商誉、管理、技术咨询服务、购销渠道占10%的股份,并不涉及更多的重组事宜。
民营自愿的国有化不仅仅是为了规避国家发改委的“黑名单”清理,同时也是为了规避河北省在“十二五”期间要推进的产能淘汰,根据河北省“十二五”的规划,钢铁产能将控制在9500万吨之内,而目前河北省的钢铁产能已经接近于1.4亿吨。
“这些自愿投靠国有大企业的民企一是产能设计不符合标准,二是这两年全国总体产能过剩,市场环境不好,经营也不太理想,大多资产负债率都很高,而像国丰钢铁、德隆钢铁这样经营状况良好的,自己也积累了一定的政经资源。”许中波评价。
作为钢铁大省,河北省还面临着能耗指标的考验。在解决环保问题上,唐钢的环保标准目前是河北省做得比较出色的,这些企业还可以推广唐钢的环保标准控制经验。此外在铁矿石价格原材料成本上涨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河北钢铁集团的采购平台降低生产成本。
类似河北这样的重组现象,目前在全国其他地方尚没有出现。在另一个钢铁大省山东,也存在大量违规的黑名单,但“山东钢铁和日照钢铁还想着自己怎么做大,顾不上小企业了。”贾良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