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猫眼尺蛾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2011-05-30吴龙根李军进胡德具安学君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历期猫眼虫体

吴龙根,李军进,孙 健,胡德具,安学君

(1.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农业技术服务站,浙江 宁波 315100;2.宁波市鄞州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浙江 宁波 315140;3.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宁波 315140)

猫眼尺蛾Prodlepsis superans(Butl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尺蛾科 (Geometridae),姬尺蛾亚科,眼尺蛾属。分布陕西、甘肃、辽宁、江西、湖南、台湾、西藏等省[1]。是宁波市园林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 Carr)[2]的常见害虫,未见其他寄主,在国内少有报道。作者于2007-2008年对该虫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室内饲养及野外的调查和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野外调查观察

选择处于自然状态 (不用农药)的小叶女贞绿蓠 (球),且面积较大的鄞州区长丰、宋诏桥2区块,作为重点观测区,面上还有若干点。随时进行调查、观察虫情动向,记载各虫态的发生和生活习性。

1.2 室内饲养观察

从越冬代成虫初见开始到终见,每隔2、3 d分次捕获成虫数只或10余只,带回室内,放入养虫罐 (高9 cm,半径9 cm)或塑料箱 (长22 cm,宽16 cm,高25 cm),交尾、产卵、孵化,幼虫直至成虫进行全程世代饲育,逐日观察,记录各虫态的特征、特性,与野外相比较。每日采集小叶女贞喂饲,更换清除粪污物,并随时注意喷水保湿。

1.3 调查观察内容

观察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和主要生物学特性。各虫态历期测定虫体数量>10的加权平均值,产卵量及性比为室内和室外 (正在交配)相结合,相加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特征

2.1.1 成虫

雄虫体长13~14 mm,翅展32~38 mm;雌虫体长15~16 mm,翅展37~42 mm。头棕褐色,复眼黑褐色。前后翅银白色。雄虫触角锯齿状具纤毛簇;雌线形具短纤毛,浅褐色。头顶白色。胸背部覆有白色鳞毛,腹背白色,节间有银灰色圆斑,尾端有白色鳞毛。前翅前缘灰色较窄,到达眼斑上方,外缘浅褐色,亚缘有2条灰褐色块状斑纹,分别由5、6个斑块组成,内侧的斑块为大,外线弧形,浅黄褐色,均直达后翅。中室有形似猫眼,直径约4 mm的浅灰色斑纹,其上端开口,旁围有黄褐色斑。圆斑上有凸起银鳞,内有条状白色中点,下方有2黑斑,靠后缘中部有1棕黄色圆斑。后翅中室部有1浅褐色肾形纹,周围色稍深,有凸起的银鳞,有光泽。翅反面斑纹色淡,较正面小。足棕褐色,腿节内侧有白色绒毛[3]。

2.1.2 卵

椭圆形。长1.1 mm,宽0.8 mm,一端略尖。初产时翠绿色,渐变褐红色,近孵时橙红色。

2.1.3 幼虫

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体长4~5 mm,暗黑色。低龄幼虫体色多变,呈棕红色,深褐色,灰褐色,随着虫龄的增长,体色由深变淡,高龄幼虫多为浅灰色或灰白色,如寄主枯枝。虫体逐渐粗壮,出现色斑和斑点或突起,头、尾渐粗宽,色斑渐清晰。各龄幼虫的体长、体色,头、尾宽,色斑特征见表1。老熟幼虫头棕红色,额部灰白色,前胸背前端棕红色,有1横黑线,腹背各有灰白色斑,有细密纵刻线,腹8节,两侧有条、点状突起。尾部背板灰绿色,上有2颗黑斑。胸足端棕褐色,腹足基部翠绿色,端部棕褐色。胸部、腹、尾足间腹面淡翠绿色,腹面有对称小黑点。虫体从头到尾渐次增大呈圆锥状。预蛹体长19 mm左右,头棕褐色,胸背,尾部翠绿色,腹背紫灰色。

表1 猫眼尺蛾各龄幼虫的形态特征和历期

2.1.4 蛹

长14~18 mm,宽4.5 mm左右,纺锤形,尾端尖,腹末有臀棘2枚。头部黑褐色,体红棕色,翅芽伸至腹5节下缘,后足伸至5节中,触角伸至腹4节。

2.2 生物学特性

2.2.1 生活史

经室内饲养、野外调查观察结果:该虫在宁波区域1年发生6代,以蛹越冬。翌年4月下旬始见越冬蛹羽化成虫,到5月下旬终见。第1~5代成虫发生期分别为第1代6月上旬至7月中旬;第2代7月上旬至8月上旬;第3代8月上旬至9月上旬;第4代9月上旬至10月上旬;第5代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幼虫为害期第1代5月上旬至6月中旬;第2代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3代7月中旬至8月中旬;第4代8月中旬至9月中旬;第5代9月中旬至10月下旬;第6代10月中旬至11下旬。老熟幼虫11月中旬开始化蛹,陆续进入越冬 (表2)。11月底前后幼虫受低温影响而致死。各世代平均历期分别为第1代50.3 d,第2代39.8 d,第3代38.5 d,第4代43.2 d,第5代45.0 d,第6代 (越冬代)227 d。世代有重叠现象,但仍可清晰区分。

2.2.2 生活习性

成虫、卵。成虫白天栖息于寄主或附近缘的林木、杂草隐蔽处,头、触角藏于翅下,双翅平展,静止不动,不善飞,飞翔力弱,1次飞距3~5 m,远的也不到10 m,便停息。傍晚后至凌晨较活跃,雌雄追逐、交尾、产卵。羽化后2 d交尾,次日产卵,交配时数 2~3 h。1 d产卵量占总卵量47.6%,可持续4~5 d。产卵有趋嫩性,见低龄幼虫在新梢上为多。卵散产于叶背或嫩枝上,1叶1粒,也见2、3粒。每雌虫产卵量108~368粒,以第5代的产卵量最高,平均338.2粒,第4代次之,平均为307.4粒,第1代299.6粒,第3代最低仅为 210.5粒,第 2代为 213.7粒,越冬代212.8粒。卵历期4~11 d,以第2、3、4、5代较短,平均历期分别为 5.6、5.7、5.5、5.6 d,第1、6代较长,分别为7.1和7.8 d。同天产的卵,孵化时差2、3 d,卵孵化率在95%以上。成虫怕高温,第2、3代,正处于7、8月气温高达35℃以上,平均寿命5.2、5.7 d比第6代 (越冬代)11.7 d,明显偏短。各代的雌雄性比为1∶1.15~2.23。趋光性弱,未见扑灯现象。

表2 猫眼尺蛾2009年在宁波的年生活史

幼虫。初孵幼虫喜爬动,有趋光现象,从暗处往亮处行动,会吐丝下垂,随风飘移;取食叶肉,使叶片呈针孔状斑点;2龄后食叶呈缺刻或孔洞,日食叶0.75片;3龄后食量增长,4、5龄日食叶1.1~1.5叶。取食在夜晚、凌晨。野外白天虫体栖息常见以腹、臀足握抱寄主枝条,倾斜成45°角,体直不动,姿式不变,触动或受惊也不轻易掉落,极似寄主的枯枝,难于发现。在室内饲养中,幼虫停息时,见不同虫龄,多条虫体接叠一起,体呈直立,似如枝叉状。

虫口幼林多于老、果枝多的寄主,林缘多于林中,常修剪的绿蓠、球少见有虫。蜕皮前后,老熟后期不取食。初孵幼虫时,喷水过多,或野外遇大暴雨,或温差过大,骤然降温,虫体均易死亡。特别是第6代幼虫,常遇冷空气袭击,死亡率高达80%以上,室内越冬幼虫成活率仅12.0%,能耐5~8℃低温。由此可见,第6代野外幼虫在11月下旬后生存率极低,进入蛹的比率仅5.7%。

幼虫在平均气温29.5℃时,历期15~24 d,平均19.5 d,22.3℃时,24~26 d,平均25.7 d,第6代幼虫,平均气温14.4℃,历期37~75 d,平均54.4 d。幼虫共5龄。

蛹。老熟幼虫吐丝缀叶成苞,在苞内化蛹,室内也见咬破泡沫塑料作室化蛹。在饲养中发现,预蛹不能正常化蛹或成蛹期间虫体僵硬而死,死亡率11.3%~26.9%,以高温期发生率居高。

各代蛹历期最短6 d,最长14 d,平均8.5~12.8 d,越冬代长达162 d,平均146 d。各代虫态历期表3。

表3 猫眼尺蛾的各虫态历期

3 小结与讨论

猫眼尺蛾仅为害小叶女贞,未见其他寄主。该虫在宁波区域1年发生6代,以蛹越冬,翌年4月下旬越冬蛹开始羽化成虫,5月上旬第1代幼虫初见,第6代幼虫11月下旬终见,11月上旬幼虫老熟,并陆续化蛹,多见12月上旬前能正常发育,以后难以生存。早期的化蛹率仅占5.7%,第1代的虫量明显偏低,危害并不严重,其生命较脆弱,遇外界环境恶劣等因素,又受自然界的天敌如螳螂、蜘蛛、雀类,白僵菌侵染幼虫、蛹,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无需药剂防治。

[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秦岭西段及甘南地区昆虫 [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89.

[2] 陈有民.园林树木学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643.

[3] 湖南省林业厅.湖南森林昆虫图鉴 [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473.

猜你喜欢

历期猫眼虫体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及危重病例治疗
13个新选水稻不育系播始历期配合力分析
猫眼里的星空
猫眼里的星空
日本松干蚧生物学观察与防治
如何选购冬虫夏草
儿童阑尾蛲虫感染病理诊断1例
湖南省2016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下)
喵、猫眼太阳镜来袭
茶尺蠖的饲养温度和发育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