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生猪产业经济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1-05-26解军亮
解军亮
(河南省济源市畜牧局,河南省 济源市 454650)
图1 济源市太行实业有限公司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王屋二山,南临黄河,西与山西相邻,东接华北平原,面积1931平方公里,人口68万。近年来,济源市政府相关部门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转变生产方式,坚持发展现代化畜牧业的理念,科学地规划产业发展,把生猪产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使之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济源市的生猪产业在政策支持、发展资金、疫病防控、管理水平、技术服务能力、抗御市场风险和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也遇到了诸多问题,面临着不少亟需解决的矛盾。如何尽快破解这些问题,找到有效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对策已成为现实的重大课题。
1 济源市生猪产业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生猪产业现状
2010年,济源市生猪存栏264万头,出栏237万头,出栏率89.7%,同比分别增长2.7%、4.6%和1.5%;年出栏 3000头~4999头的规模化养猪场386家和养猪小区85个;5000头~10000万头的规模化养猪场76家和养猪小区20个,规模养殖比重为78.6%;先后引进了16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厂、5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建设了瑞星牧业有限公司等万头生猪企业21个 (见图1),带动全市生猪规模饲养户5000个。2010年,生猪产业产值达43.6亿元,占整个畜牧业产值的62%;猪肉总产量23.7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61.7%。全市通过标准化创建的养猪场(小区)159家 (见图2),占全市养猪场数量的28.0%,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养猪场243家,占全市养猪场数量的42.7%,无公害猪肉产量占38.9%。有20余家企业成为供沪生猪定点单位。生猪销售对象主要是河南漯河双汇公司及销往上海和广州,年外销生猪120万头。
1.2 生猪产业存在问题
从以上数字分析济源市生猪产业经济,其生产现状表现为生猪数量基数大,稳步增长,生猪产业在整个畜牧业经济的份额较大,规模养殖已经成为生猪产业的主要生产方式,传统散养方式所占份额较小,规模养猪场实施无公害生猪生产的能力较强。但是,在发展的进程中,生猪产业面对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仍存在以下问题。
1.2.1 政策支持力度单薄
在政策支持层面,除了国家出台的支持政策外,地方主动发布的优惠政策在生猪业经济方面触及面较窄。纵观近年来各级政府在支持生猪养殖方面的政策,仅有很少几个县市区出台了空洞的文件,很少真正在资金、土地等关键环节出台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政策。
1.2.2 发展资金不足
据笔者对全市46个养猪场的调查,目前生猪生产虽然价高利好,但有79%的场由于缺乏资金、贷款困难,很难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养殖规模、引进良种和技术改造方面进一步提升层次。
1.2.3 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图2 济源市克井镇大社村养猪场
近年来,虽然济源市加强了猪病防疫工作,但是一些重大动物疫病一直困扰着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比如近年来,几乎每个养猪场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无名高热、猪附红细胞体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和常见腹泻病,而且猪病通常是几种疾病混合感染,增加了预防和治疗的难度。
1.2.4 管理水平简单粗放
很多养猪场是私人开办、家庭经营,负责人和技术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技术培训,饲养管理水平较低。比如,济源市要求大力推广应用的科学饲养管理技术,但由于很多养猪场管理技术粗放,不符合技术标准,生产管理不规范,全市标准化养猪场 (小区)仅占28.0%,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养猪场仅占42.7%,这些都与饲养管理的技术水平有密切关联。
1.2.5 畜牧兽医部门技术服务能力低
在发挥职能技术服务上,畜牧兽医部门的服务范围小、服务方式单一,主要是指导开展生猪免疫、养猪规划 (包括区域规划、品种改良、标准化建设等)等行政管理层面,而很少对养猪场开展技术培训 (即便开展技术培训,科技含量也不高),对养猪场一些重大疫病不能给出有效的技术支持。
1.2.6 养猪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近年来,在生猪产业市场风险的防范机制不健全、稳定市场供应的长效政策不完善的大背景下,生猪市场价格波动明显,并呈现出周期缩短、波幅加大的趋势。这种情况下,由于预警、预报体系不完善,没有建立合理的防范和补偿机制,每一次价格的涨跌,都会导致“猪贱伤农、肉贵伤民”,对于生猪产业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2 未来生猪产业发展思路
济源市生猪产业要以提高生猪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为核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供资金、技术和项目支撑,继续稳定总量,加快转变产业生产方式,创新职能部门的服务管理模式,积极开展技术应用和创新,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制,走标准化、无公害化和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化养殖道路,努力提升生猪产业经济效益。
3 生猪产业发展的原则和目标
济源市要坚持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面提高生猪产业经济实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作用,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坚持政府扶持,鼓励多元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畜牧业生产,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科技创新,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推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促进产业管理技术升级;发挥区域产业优势,培育壮大养猪基地,构建优势产业带;坚持生态养猪,推行无公害养猪技术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生猪产业区域布局
2006年以来,济源市政府先后拿出1200万元奖补资金,用于扶持标准化养殖场区建设,各乡镇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建设标准化养殖园区,在市、乡两级政府政策引导和畜牧部门技术指导下,涌现了不少养殖园区的典范,如五龙口镇白龙庙养猪小区、山口养猪小区、邵原镇各山养猪小区等。在规划产业布局中,要按照 “四到位”(科学规划到位、标准建设到位、规模发展到位、规范管理到位)原则,重点从养猪场区的建设、防疫消毒设施、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环境绿化、生产管理制度建设、养殖档案建立、投入品使用等方面抓起,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一批养猪企业,打造生猪品牌,建立实力强大、技术先进和带动能力强的养猪基地。
5 生猪产业的发展对策
要推动济源市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针对上述的几个问题,不断探索生猪产业的发展规律,综合运用行政、市场、经济和技术手段,着力解决制约生猪产业发展的障碍。
5.1 强化政府扶持,保护生猪生产能力
近年来,国家为了促进生猪产业发展,在生猪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生猪大县奖励以及标准化项目创建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各级政府按照中央、省的统一部署,在认真贯彻落实这些政策的同时,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动性,研究生猪产业经济形势,突出解决土地、资金、环保、疫病防治等环节的存在问题,尤其是着力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政府应积极为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创造条件,出台相关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快畜牧业贷款担保中心建设步伐;也可以尝试生猪基金发展模式,建立生猪产业发展基金,基金主要扶持一批现代化种猪场和商品猪场,投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领域。基金管理实行低利率运作,资金来源以财政投入为主,各养猪场参与为辅,类似于股份制经营。同时还应解决好水、电、路等配套设施,从政策层面加大宏观调控,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以及灵活性。
5.2 转变生产方式,积极推进养殖标准化和规模化
目前,济源市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数量不断扩增,从济源市生猪产业生产方式看,家庭散养比例较低,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比较高,这符合现代化生猪产业的发展趋势。今后要紧紧把握这一趋势,创新养殖模式,鼓励、引导和支持投资者发展规模养殖,实行标准化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要搞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规划与布局,以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建设为载体,积极培育养殖大户,严格执行无公害生猪生产管理技术规范,引导企业申报无公害畜产品一体化认证,结合国家标准化项目,创建生猪标准化示范基地,提高管理水平,逐步淘汰分散饲养、粗放经营的传统模式,推进畜牧业的规模经营,走优质、高产、高效、安全之路。
5.3 加强防疫保健,确保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针对现阶段猪病十分复杂的现状,切实加强生猪防疫保健:一是积极争取资金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和防疫冷链体系建设。坚持 “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免疫、检疫和疫病监测,突出猪瘟、蓝耳病等重大疫病的防控,落实强制免疫,强化内防外堵,确保不发生大的疫情。二是积极引导和指导养猪大户强化猪的防疫保健意识,把防治疫病资金用在防疫保健上,并制定切合本场本户生产实际的免疫程序,做到计划免疫,对一些新的病种进行免疫防治。三是畜牧部门要根据养猪生产实际,强化疫病的监测工作,对近年来疫病监测中发现的新病种及时制定防控方案,开展早期预防免疫。四是将发展暖棚养猪与沼气池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工作结合起来,强化对粪水及其他污物的再利用,防止粪水污染环境。要认真实施好农村 “一池三改”(即沼气池的建造与改圈、改厕、改厨同步进行)沼气入户工程,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一批利用养殖场粪污生产沼气和有机肥项目。
5.4 构建生猪市场价格预警系统,提高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
当前,我国生猪产业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生猪价格和疫病,这两种因素前者是市场规律决定的,后者属于科学技术层面,这些影响最终还是通过价格反映出来。因此,要建立生猪市场价格预警系统,多渠道、全方位地监测分析有关生猪生产、生猪市场、生猪价格等方面的信息,设立生猪存栏量、价格行情警戒线,当生猪存栏量、价格行情接近警戒线时,及时发布预测、预警报告,合理引导农户发展生猪产业,使生猪生产、生猪市场价格逐步走向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增强生猪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