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国家的养猪业
2011-05-26翁善钢
翁善钢
(上海市外高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上海市 200137)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世界各国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未来将如何给人类提供更多的食物。作为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植物或者动物蛋白的生产需要大量的可耕地及充足的水源,世界各国该如何发展生产满足越来越多的人的“吃饭”问题。本文在介绍了全球猪肉生产的形势及其增长的前景后,专门介绍了南美洲国家猪肉生产的相关情况。
1 当今世界的猪肉生产及消费
2008年全世界共生产了1044.8亿吨猪肉,养殖的猪接近9898.8亿头。其中亚洲是最大的生产地区,占世界养猪总量的61%,其次为欧洲和北美洲,分别占22.2%和10.2%。南美洲、非洲以及大洋洲占5.3%、0.7%和0.6%。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猪肉消费国。目前包括中国、欧盟、美国、巴西、越南、加拿大和俄罗斯在内的世界七大猪肉生产国其猪肉生产总量占全球总量的85%;整个南美洲国家中巴西是最大的猪肉生产国。
当今世界各国居民食用的肉类主要包括猪肉、鸡肉、牛肉及羊肉。自1976年以来猪肉就取代牛肉成为全世界居民每年消费最多的肉类,据最新的统计:人均消费猪肉达15.92 kg/年。鸡肉的消费量则从1996年起超过牛肉位居第二。随着地球人口的进一步增加,对于猪肉的消费量也必然会进一步增加,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增加产量已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2 南美洲国家的养猪业以及猪肉生产
目前几乎所有的南美洲国家都有养猪业,其中巴西的产量占南美总产量的64%,其次为智利和阿根廷,下表反映了2008年南美洲各国猪肉的产量。各国养猪业的发展程度差别较大,养殖模式也有较大区别。巴西、智利以及阿根廷集约化养殖程度较高,规模较大的猪场比较多;在猪病防控方面这几个国家做得也较好,在猪瘟、口蹄疫以及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等疾病的防控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而其他国家除了集约化程度较低之外,一些传染性疾病的流行也使养猪业损失不小。在养殖方式方面,阿根廷以及巴西的很多农场往往不只饲养猪,还饲养牛、羊及家禽等。在秘鲁、巴拉圭等国有很多散养猪的农户,缺乏较大的规模猪场。
3 南美洲国家猪肉生产的主要优势
南美洲国家发展养猪业的主要优势有土地、基础设施以及劳动力成本较低,气候适宜以及潜在的日益增加的国内消费群体。从各个国家来看,巴西和阿根廷的谷物产量较高,为发展养猪业提供了充足的饲料来源,玻利维亚和巴拉圭的各项成本都较低。
同中国和欧盟相比,南美每平方公里养猪的头数是3头,而中国、欧盟和美国分别达到了每平方公里52头、37头和6头。这充分说明南美养猪还有充足的发展空间。由于南美洲国家居民对于猪肉的消费量不是很高,因此猪肉除了出口之外,国内消费市场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南美地区只有31%的土地为荒漠等不可耕的土地,这同亚洲、非洲以及大洋洲相比是巨大的优势,上述三个洲不可耕的土地分别占到了其土地总面积的45%、65%和75%。事实上整个南美只有4%的土地属于沙漠或者严重干旱气候。另一个重要的优势是水源充足,仅巴西一个国家的淡水资源总量就占全球的8%,其中亚马逊地区淡水资源占巴西淡水资源的80%。
表 南美国家2008年猪肉产量
整个南美地区耕地资源的利用率较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比亚洲和非洲的其他发展中国家高。农业生产中各类谷物 (主要是玉米和大豆)的产量较高,为养殖业带来了充足的饲料来源。此外,农业生产的潜力也较高,尚有很多可利用的土地没有开发进行农业生产,以巴西为例,目前只有14%的可耕地用于谷物生产,而在美国和欧洲这一比例分别达到了42%和52%。
南美地区谷物、劳动力、土地以及基础设施的成本都比较低,因此同其他国家相比每产出1 kg猪肉所需要的成本也要低得多。
4 南美洲国家养猪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美洲国家养猪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所共有的,诸如贷款困难、税收较高、经济不稳定等,而猪肉消费较少则是南美地区的一个重要特征 (南美国家的居民主要食用牛肉或者鸡肉)。
南美洲国家居民猪肉消费量较少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几个。首先由于南美洲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相对于鸡肉,猪肉的价格较高,而居民的购买力有限;其次由于猪肉在屠宰等环节存在一些问题,鲜肉的外观稍差,且生产者未将猪肉进行小块分割包装,影响了消费者对猪肉的消费;再次是在餐饮业中,由于猪肉的烹调不是很方便,所以很少被直接做成菜肴出售,而猪肉的深加工产品如香肠等的消费量很高,在南美,70%的猪肉被制成火腿、香肠等深加工产品出售,由于深加工产品价格昂贵,只能销售给具有较高购买力的部分消费者;另外由于民族习惯而对食用猪肉有一些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