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输血前后患者血小板的改变及检测结果分析
2011-05-25余祖辉
余祖辉
(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广西 防城港 538021 E-mail:yuzhuhui0503@163.com)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端手术在临床上大量开展,大量输血成为保障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医疗手段。为探讨大量输血前后患者血小板的数量变化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我们监测了本院28例大量输血患者输血前后血小板数量的变化,为有效的指导临床输血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1月本院收治的患者共28例,其中男18例,女 10例,年龄为20~75岁。所有患者均为非血液性疾病。24h内输血量为(5000±1600)ml。1U红细胞悬液折算为全血200ml。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输血前及输血后立即采集静脉血送检(采血管为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量为1.5ml/管)。操作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运用手工法计数血小板,每份标本重复计数3次后取均值,并在1h内完成样品的检测。
2 结果
患者术前血小板结果均处于正常范围,但进行大量输血后,血小板数显著下降(P<0.05),并低于正常值。具体结果见表1。
表 1 输血前后血小板数量的改变情况 (±s)
表 1 输血前后血小板数量的改变情况 (±s)
时间 n 血小板计数(×109/L)输血前 28 208±76输血后 28 64±33
3 讨论
大量输血是临床上在急性大出血、重度创伤、大手术等情况下常用的急救措施,并且所输的血液多为库存血,而库存血血小板在库存24h后几乎完全消失,使得补充到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几乎为零[1]。为探讨大量输血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我们对本院2008年 1月~2010年11月进行大量输血的患者在输血前后的血小板数进行了监测,为有效地指导临床输血提供参考。
在本次实验观察的28例病人中,输血前血小板计数为(208±76)×109/L,均处于正常值范围;输血后血小板计数为(64±33)×109L,低于正常值,与输血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这说明大量输血对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具有很大的影响。据田维涛等[2]报道造成大量输血后血小板严重减少的原因大概有如下四点:①库存血在库存48h后几乎接近消失。②输液起到稀释作用。③组织间液转移稀释。④血小板的趋附作用。这些都是造成大量输血后血小板显著降低的原因,笔者对此深为认同。因此在大量输血时应注意监测血小板计数,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及时补充新鲜的血小板,防止造成患者血小板减少性出血。
另外,快速输入大量未加温的冷血,可使受血者体温下降,血小板活性减低致凝血功能障碍,因此,在大量输血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保温输血[3]。
总之,患者在大量输血后极易出现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因此,在大量输血后应密切观察血小板计数,当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或更低时应及时输入新鲜的血小板,以防止血小板缺乏性出血[1,4]。
[1] 金民,周文杰,王峰.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3):2573-2574.[2] 田维涛,张碧霞,张彤.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四项及血小板检测结果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09,19(2):228-229.
[3] 陈燕萍,王长奇,朱芳,等.大量输血引起稀释性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减少2例[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8,21(12):668-669.
[4] 角述兰,陈晴莎,杜斌.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15):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