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强”的衡量标准探析
2011-05-24山东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邓涛李良美
山东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邓涛 李良美
《财富》杂志每年评选的“世界500强”作为国人十分熟悉的企业评选名单和参考标准,也一直是企业家梦寐以求进入的排行榜。但是,《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的准确翻译应该为“世界500大”,其英文原文是“The World’s Largest Corporations”。为保证评选的客观性,这一排行榜也主要以销售收入数据作为评选标准。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的访谈文章曾谈到了这一翻译问题。
对于国内企业来说,以行政力量主导的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能够将企业迅速做大,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仍十分突出。研究探讨如何以较为全面、客观、统一的标准衡量企业的“强”,并以此标准推动国有企业更加注重资产质量、运营效率和自主创新,将对国有企业实现真正的“大而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 什么是“强”
1.1 “强”的定义
在《辞海》中“强”的解释包括:强健、有力;坚强、势力过人;超越;程度高等含义,因强与弱是最基本、最原始的概念,所以难以给出确切的定义;另一方面,企业组织是具有复杂结构的整体,企业组织的强与弱,是对组织的整体机能和运行质量进行衡量、比较。因此对企业“强”的衡量有一定的困难。
1.2 “强”的概念分析
本文尝试从强的内涵、外延、动态变化三个层次做简要分析。无论何类事物,不断地超越自身,才是真正的强,此为“强”的内涵。某一事物与一定范围内同类事物相比较,有所超越、程度更高、更胜一筹,超越外在事物,这是强的一种外在表现。此外强与弱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切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并遵循其客观规律。同理,事物在未来发展阶段中如何变“强”、如何变“弱”,可能是未知的客观规律。因此,对事物“强”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强”的标准也是动态变化的。比如,随着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步分离,治理结构开始成为衡量企业的一项参考标准。
2 组织、企业组织的特点
要选取衡量企业“强”的标准,就需要深入了解企业组织的本质,找到它不同于其它事物的特质,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强”、“标准”的认识,形成具有一定科学性的衡量标准。
2.1 组织的定义及特点
组织是人类最普遍的社会现象。美国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认为,组织是“正式的有意识形成的职务结构或职位结构。”其简单定义是: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有特定目标和一定资源并保持某种权责结构的群体。其最基本的特征有以下三点:
(1)有明确的目标。组织的目标是周围环境和组织意识互动、结合的产物,同样受到两者的限制。组织目标一经产生后就会对整个组织产生重要的影响。
(2)拥有一定的资源。拥有一定的资源是组织开展活动、实现目标的物质前提。组织资源主要包括四大类:人、财、物、信息等。
(3)保持一定的权责结构。权责结构是组织实现其目标的人员和组织保证。组织的权责结构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组织的效率是否高、组织目标能否实现。组织可分为三大类:营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和公共组织,企业组织属于营利性组织。
2.2 企业组织的定义及特点
企业作为一个营利性组织,其主要特点有:
(1)企业经营目标的多样性。企业组织如其他组织一样也有自己的目标,但这一目标不是单一的。许多成功企业一般不把赚取最大利润作为唯一经营目标,而是把利润作为企业实现其它目标和理念的手段。企业就是通过利用一定的社会资源,特别是企业员工,为顾客提供私人产品或服务来赚取投资者合理回报的互利性组织,企业的运行也是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所以在确定企业“强”的衡量标准时,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企业上述主要目标能否较好地实现。
(2)企业组织形式及经营方式的多样性。企业要实现其经营目标,首先需要的是人力资源,而要实现人力资源有序、合理的使用,需要建立一定的权责结构,亦即是企业的组织形式,划分依据主要有法律意义、企业经营地域范围和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另外还有母子公司、集团公司组织形式等。同样,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随着企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不同,也存在很大差别,特别是当前各种管理工具层出不穷,有效地提升了企业效率。
(3)竞争性与合作性。企业为获取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条件,就必须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必须衡量投入——产出,衡量与同类企业之间的优势与差距,并展开竞争。企业在外部竞争中的表现,也应作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强”的外在客观标准。
单独的企业,一般难以涵盖整个产业链,而只能占据其一部分。所以,提供顾客或者社会需要的产品与服务,必须依靠整个产业链上若干企业的紧密配合。企业的竞争与合作能力,决定了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因此,除外部竞争能力外,企业的合作能力——产业链整合能力也是企业“强”的外部表现。
(4)企业的动态变化。企业组织在社会发展中是动态变化最快的组织。具体地说,企业组织的经营目标更加多元;企业的组织结构也更加庞大、复杂;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间的合作也前所未有地紧密。同样地,单个企业在剧烈的竞争和社会变化中,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动态变化更加迅速,如,自道·琼斯工业指数创立以来唯有美国通用电器一家企业仍榜上有名。
从上述企业组织的特点来看,企业是一个复杂系统。因此,对企业“强”的衡量,必然是多层次、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衡量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综合的标准。
3 企业组织“强”的衡量标准
企业作为一个复杂组织,衡量其“强、弱”——这一抽象概念难度较大,必须依据一整套系统的衡量标准,最大程度的覆盖能体现企业“强”的各主要方面。否则,将影响这一标准的客观性和实用性。
根据对“强”和“标准”的理解,可以把企业组织“强”的标准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一是企业“强”的内在标准,是指企业组织在自身运行中能够体现的内部机能强健、运行效率高、消耗成本低,能够自我不断超越的企业内部特征。二是,企业“强”的外在标准,是指企业在外部竞争与合作中通过与同类组织相比较能够体现的具有更高程度、更多优势、更为优秀的比特征。三是,企业“强”的动态标准,是指企业组织体现出的能够超越同行业企业、能够超越同类组织,推动整个行业、整个组织变革的一些特征。
3.1 企业“强”的内在标准
企业“强”的内在标准可以从产权基础、企业经营理念、治理结构(产权在企业的实现)、管理水平四方面加以衡量。
(1)产权清晰。产权是一项抽象权益,其衡量方式可以落实在企业出资者各项权利能否落实上。如果资产收益权、参与重大决策的权利和选择管理者权利这最为重要的三项权益能够基本实现,就能说明该企业出资人的权利得到较清晰的界定和保护,产权较清晰。
(2)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经营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企业领导者对组织环境的基本认识;第二个部分是企业对自身经营使命的基本认识;第三部分是对完成企业使命方法、途径、原则的认识。一套明确的、始终如一的、精确的经营理念,可以在组织中发挥极大的效能。
(3)治理结构。治理结构作为所有者保证所有者权利(产权)得到落实的一种制度安排,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合理的配置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关系,以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因此,衡量企业治理结构是否完善,主要是衡量企业基本的权力、责任关系的制度建设以及制度有效性。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权责关系的制衡制度及其有效性。二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制度及其有效性。
(4)管理水平。企业管理是企业运营的核心,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运营的质量和企业业绩。因此,衡量企业是否“强”,离不开对企业管理水平的衡量。具体管理水平的标准可从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提升水平、母子公司管控能力、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等方面加以衡量。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强”的内在标准,一般是对一些抽象概念进行衡量,因此其标准只能是针对这一概念的具体方面做定性的比较和判断,作出定量的比较十分困难。
3.2 企业“强”的外在标准
企业“强”的外在标准,其形成的基础在于对一定范围内企业的若干方面加以对比、比较,也是企业“强”的外在表现,与内部标准相比较而言,有较明确的衡量尺度。本文将企业“强”的外在标准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
(1)资产规模与盈利等财务状况。财务状况是企业某一时点、某一时段资产负债状况、盈利能力、现金流状况的综合反映,财务数据是衡量企业基本情况的一个客观标准。对于企业“强”有紧密联系的财务标准主要包含资产规模、结构、质量,合理的负债水平,收入及盈利能力,持续稳定的现金流。
(2)产品(服务)质量、数量及结构。为顾客产品与服务是企业的基本职能,也是企业实现赢利的基本手段。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数量及结构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其具体标准包括产量、品牌价值、产品技术领先程度、产品投诉、维修比率、客户满意度等。
(3)行业竞争能力。行业竞争力主要是指同类企业相比较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同一类型企业,其市场是有限的,哪个企业能够在市场份额上有领先优势,就能表明其行业竞争能力较强。因此,行业竞争力主要表现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上。
(4)并购重组能力。并购重组能力体现了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或项目直接投资整合竞争对手的能力。在资本市场越来越发达、国际化重组浪潮越来越迅猛的时期,企业并购重组能力越来越重要,也体现了企业能否同时有效利用两个市场(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能力。如,印度米塔尔钢铁公司凭借其卓越的并购重组能力,成立短短30多年时间,已成为全球钢铁行业的巨无霸。
(5)业链整合能力。产业链整合能力主要表现了企业与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及客户的合作能力。主要表现在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管理供应商、客户的能力,以及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影响力。
3.3 企业“强”的动态标准
创新是企业适应变化、维持“强”的重要手段,企业在动态变化中的“强”,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创新。企业创新主要包含如下方面:
(1)产品(服务)创新。产品(服务)创新标准包括:新产品研发速度、新产品在企业产品中比重、新产品的市场份额变化、新商标的注册数量等。
(2)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标准包括:技术专利的申请、注册数量及变化,国家及省级实验室的数量及变化,技术改造及新设备投资数量及变化,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率及变化等等。
(3)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标准包括新管理工具的引进及实施情况、企业流程的优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及产出、管理效率及效益的提高等等。
(4)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已成为近年来投资者和跨国公司最为关注的词汇,简单地说,商业模式即是一个企业创造收入与利润的手段与方法。企业在资源开发、研发模式、制造方式、营销体系、市场流通等每一个环节上的创新都可能变成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
综上所述,企业组织“强”的衡量标准体系如下表:
如上文所述,对具有复杂结构和庞大规模的企业来说,形成一个全面、客观、统一的标准需要对企业的深刻认识和管理实践的不断检验,不断调整。本文所提出的企业“强”的衡量标准体系也只是一次的浅易的尝试,希望抛砖引玉,通过虚心接受各类建议和实践的修正,以期使得这一标准更加具有客观性和实用性。
表1 衡量企业组织“强”的标准体系
[1]钱颖一.世界500强不该只有一家中国民营企业[N].中国经营报,2008-09-06.
[2]张维迎.产权 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4](德)孔翰宁,(中)张维迎,(德)奥赫贝.2010商业模式:企业竞争优势的创新驱动力[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