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中东地区经贸合作特点及制约因素
2011-05-24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罗晓斐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罗晓斐
中东是一个有着海外贸易传统且拥有巨大石油财富的地区,尽管世界经历着金融风暴的打击,但随着油价的上涨,2008年中东经济普遍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数据显示,2008年中东地区经济增长率为5.9%,超过世界平均增长率的3.2%,超过半数的中东国家经济增长超过2007年。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0年10月在迪拜发布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地区经济展望》报告认为,得益于油价上扬以及石油产量维持在高位,中东和北非地区的经济复苏呈现强劲势头。报告预测,2010年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4.2%,2011年进一步增长至4.8%。如今,中国与中东国家经贸关系进入全面发展的成熟时期,我们需要了解中国与中东地区经贸合作特点,理清制约因素,确保两地区之间经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1 中国与中东贸易特点
1.1 双边贸易发展迅猛
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经贸不断发展,其中,和中东地区双边贸易发展迅猛并逐年深化。据海关统计,1978年,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贸易额仅为10.84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初也只有20多亿美元,而2001年达到了203.2445亿美元,2008年激增至1794.654亿美元,20年间扩大了70倍。尽管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爆发和逐步蔓延的影响,全球经济急剧下滑,石油需求严重萎缩,国际石油价格自2008年7月中旬达到历史高点后持续快速回落,并一直延续到2009年初,但双边贸易量仍能保持1432.0807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中东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
表1 2001~2009年我国同中东地区海关进出口总额变化 单位:亿美元,%
1.2 经贸合作互补性强
中东地区国家与中国在经贸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在经贸合作方面有很好的便利条件,具有很大的合作潜力。在两地区的经贸商品: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商品主要是原油、成品油以及液化石油气等原料品,而中国出口到中东的商品主要是机电产品、纺织、轻工产品制造业产品等,完全符合共同发展的根本利益。
事实上,随着石油供求矛盾的发展,中国在1993年成为油品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中国进口中东石油的数量上升趋势明显。据海关数据显示,中国进口石油从1990年的115.36万吨增至2009年的20379万吨,其中,2009年中国中东北非进口的原油占进口总量的58%。
中东地区国家与中国在经贸方面的互补性除了体现在能源、贸易领域开展稳定的互利合作外,还体现在中国对中东基本形成了以机电产品和纺织品为主,由各类轻工产品为补充的多样化出口商品结构特征。
中东地区是一个拥有超过3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庞大经济体。由于自然环境原因,该地区制造业不发达,而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其价格具有竞争力而在中东市场一度畅销。以机电产品为例,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对中东出口机电类产品161.76亿美元,占我国对中东出口的27.71%。另外,我国生产的传统加工制成品在中东也广受欢迎。2008年,在我国对中东出口产品中,除机电产品比重较大之外,服装鞋帽比重也较高,达到18.03%。此外,近期我国家具、塑料制品、箱包、陶瓷、钢材等产品对中东非洲的出口额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中国与中东地区市场的这种先天的互补性,是双边贸易实现长远互利互惠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目前世界其他地区难以具备的条件。
1.3 市场需求相似,潜力巨大
中东各国经济水平虽有差异,但作为一个整体,和中国一样,同属第三世界,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和现实的任务,在发展中国家中占有重要分量。从收入水平来看,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09年度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3650美元,而中东北非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为3597美元,相对收入水平相近。从消费结构来看,两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情况也相近。不像西方国家,中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能源市场,基础设施投资前景广阔。同样地,中东地区经历了超过半个世纪的战火洗礼,现今逐步进入一个和平发展时期,尤其是海湾6国的领导人逐渐采用更务实的发展经济政策,因此,中国和中东均处于基础建设高速发展时期,对建材、机电产品、家具及其相关产业及服务业需求同样巨大。根据林德的需求相似理论,两个国家的偏好相似,需求结构接近,或者说需求结构的重叠部分越大,两国间的贸易量就越大。按此理论,中国和中东的经贸合作具有很大潜力。
而战后重建加上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中东地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匮乏的自然资源及落后的工业发展使得该地区必须加大资本类产品的进口、大力发展工业生产的同时,建设各种配套服务业。目前,中国已同大多数中东国家签订了经济贸易与技术合作协议,并建立了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同许多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议和避免双重征税协议。中国与中东国家在相互投资与参与工程项目方面已经取得一些重要的进展和成果,除了金融、能源、建筑、交通、制造和加工业等传统领域外,还积极拓展信息技术业、市政建设等新的领域或新的合作方式。然而,对于拥有巨额石油资本的中东而言,与中国的经贸合作还远远没有发挥出该市场的潜力。
另外,中国与中东的双边贸易壁垒少也是双方经贸合作潜力的体现。近年来,中东国家的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不断降低关税,消除贸易壁垒,保护性关税通常不超过20%。沙特政府允许用于民族工业生产设备的进口和原材料进口享受免税待遇,允许外国人自行经营,允许外资在沙特购买所需的不动产,这在海湾国家是开了先例的。而中国制造业相对发达,既可以提供丰富的产品,也可以提供中国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劳务,为两地区经贸合作创造条件。
2 中国与中东贸易的制约因素
2.1 政治因素
中东各国经济水平虽有差异,但作为一个整体,和中国一样,同属第三世界,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和现实的任务,在这一前提下,中国与中东地区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外交关系。几年来中国与主要中东国家的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然而近代中东伊斯兰地区的政治问题一直是个未解开的结,它的内因和外缘均制约着我国和该地区的经贸关系的发展。
内因表现在由于长期在政治和经济上过分依赖西方国家,中东伊斯兰国家政治民主化发展历程迟缓并拖延了该地区经济全球化进程。事实上,正如卢少志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东政治民主化》中讲到“按照西方的标准,中东地区几乎没有真正实行民主的国家,在这些国家实现的民主只是半民主,因为从形式上看这些国家虽具有现代民族国家的全部特征,却缺少支撑现代政治制度的应有内涵。”因此,中东只有积极地参与到全球化当中,才能扩大和中国的经贸合作。
外缘则集中体现美国在中东问题处理上的霸权主义。无论从克林顿时期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把安全、经济、民主列为对外战略的三大支柱强行在中东推行,还是到小布什政府明确提出不惜财力、人力、物力欲将伊拉克打造成中东民主国家样板的大中东计划,均体现出了美国的全球战略的野心,欲通过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军事手段控制中东这一能源宝地。然而结果却是激起了穆斯林极端主义的反击,使得伊斯兰世界尤其伊朗等国家被进一步歪曲,全球掀起的“反恐”措施的进一步升级难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东伊斯兰世界和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经贸合作。
2.2 经济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对自身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日益健全,不断步向经济现代化。看到中国的进步,中东各国也在纷纷效仿,但无奈改革是一个漫长且不断经历阵痛的学习过程。和中国一样,中东地区正经历着中国曾经的阵痛时期:经济体制存在不完善不规范,相关经济政策和法律不健全或者缺乏透明度,信用管理体系薄弱,经济结构不科学等问题层出不穷。有些中东国家连海关的规章都不甚明了,宏观统计数位不准确,导致投资者望而却步,一些国家债务严重,还债能力弱,经济发展缓慢,还有一些国家至今仍受国际制裁,使双边贸易无法正常开展。中东地区各国之间的经济体制差异以及和中国之间的经济体制差异,直接影响了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加上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世界范围内的同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而中国出口产品质量较次、附加值低,中国企业投资缺乏战略等问题也直接制约着我国产品对中东地区的出口。
2.3 地理因素
中东地区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结合部,它包括西亚、北非的22个国家,西临地中海,经苏伊士运河与红海、阿拉伯海连通,经印度洋向东可通向亚洲,向西又可达欧洲,历来是东西方交通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及商业地位。但中东地区与我国距离较远,对双边贸易有一定影响。运用Google Earth标尺工具测量北京至迪拜直线距离为5640公里,而如果海运航线从天津出发,沿中国海岸线进入南海后,经马六甲海峡,绕过斯里兰卡到达迪拜港,则需经过超过6500海里的航海路程。由于路程遥远,在还未达到规模效益的情况下,运输成本相对较高。相对距离中东较近的印度甚至东南亚国家,中国与中东地区的地理距离成为制约双边贸易的因素之一。
2.4 文化因素
人类在中东地区生息已有7000年历史,那里曾经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辉煌,孕育了巴比伦和古埃及两大文明古国,生活着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波斯人、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德鲁兹人、尼格罗人和苏丹阿拉伯人等众多的民族,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三大世界性宗教的发源地。诸多民族、不同宗教、差异种族、别门教派共同生存在这一片土地上,形成了中东人勇敢、宽宏大量、平等大方等天性的同时,无疑也使那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分歧、纠葛冲突增多和加剧了,多疑、狡猾、不屑一顾等特点构成了许多中东人性格中的一面。加上多个世纪以来,西方与伊斯兰之间以文化冲突为根源的军事冲突此起彼伏,从未消停过。西方文化对伊斯兰文化的不断扭曲,让许多地区的人们对伊斯兰文化产生误解甚至恐惧。因此,中国商家往往不愿意去了解和适应中东市场的这种文化特征,从而制约着中国对中东的贸易。
[1]王猛.中国参与中东经济事务的全球视角分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7).
[2]周国建.伊拉克战争后中国与中东经贸关系前景探讨[J].世界经济研究,2003,(11).
[3]李红杰.国家利益与中国的中东政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