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血清MMP-9和hs-CRP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2011-05-23
(沈阳市胸科医院,沈阳11004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为世界范围内老年主要致死性疾病之一,且近年来发病人群有趋于年轻化趋势。炎症反应和免疫因素在动脉硬化中的作用是多年来CHD的研究热点。2009年3月~2010年5月,我们对77例 CHD患者血清MMP-9、hs-CRP水平进行了测定,旨在进一步探讨CHD的发生、发展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同期收治的CHD患者77例(CHD组),男43例,女34例;年龄36~82(62.64±10.67)岁。均符合1990年WHO相关分类诊断标准,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30例。设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3~75(58.22±12.51)岁。排除伴周围血管疾病、脑卒中、糖尿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急慢性炎症及应用抗炎药物(如非类固醇类消炎镇痛药)者。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CHD组AMI患者入院即刻抽血,UAP、SAP患者和对照组均于入院第二天清晨抽取空腹肘静脉血5ml,于清洁试管中以2 000 r/min离心10min,取上层血清液置于-20℃冰箱保存。采用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MMP-9、hs-CRP,试剂盒由USCN life Science&Technology company提供,实验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要求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指标均通过正态性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检验水准α=0.05;指标间关系采用线性相关分析。
2 结果
两组血清MMP-9、hs-CRP水平见表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血清MMP-9与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937(P<0.01)。
表1 两组血清MMP-9、hs-CRP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血清MMP-9、hs-CRP水平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 UAP比较,#P<0.05;与SAP比较,▲P<0.05,○P<0.01
组别 n MMP-9(ng/ml) hs-CRP(mg/L)CHD组47 AMI 22 225.67 ±26.74△#○ 14.62 ±2.35△#○UAP 25 189.56±22.35△▲ 9.88±1.97△▲SAP 30 132.23±15.45* 3.56±1.62*对照组
3 讨论
近年来MMP-9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受到很多关注。研究表明,MMP-9在动脉粥样硬化损伤部位表达且活性增加,可促进斑块破裂,从而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充血性心力衰竭进展、瓣膜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动脉瘤形成等。许多实验也表明MMP-9基因多态性可能和斑块稳定性有关[1],而动脉粥样斑块是否稳定主要取决于斑块的性质而非大小[2]。炎症发生时粥样硬化斑块浸润的巨噬细胞可释放大量MMP-9,后者在其他炎症因子启动下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增大管径和内膜面积为斑块的生长提供更大空间,从而使斑块稳定性破坏,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3]。CRP是机体的一种重要急性期蛋白,在AMI、创伤、感染、炎症、肿瘤浸润时迅速升高,主要用于评估炎症疾病的活动度等,同时可作为冠心病危险预测指标[4],其中hs-CRP可认为是心血管危险评估的“金标准”[5]。本研究显示,CHD组血清MMP-9、hs-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AMI>UAP>SAP;血清MMP-9、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提示血清MMP-9、hs-CRP水平与心肌缺血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两者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总之,MMP-9、hs-CRP在 CHD发生、发展中起协同作用,检测两者水平可预测和评价CHD危险程度及预后。
[1]Morgan AR,Zhang B,Tapper W,et al.Haplotyic alalysis of the MMP-9 gene in relation to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J Mol Med,2003,81(7):321-326.
[2]范长青,王斌,王冬元,等.C反应蛋白质量浓度不稳定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影响学特点的关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10):622-623.
[3]高颖,蔡定芳.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炎症反应研究进展[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3,192(8):1133-1136.
[4]周新,涂植光.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测[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7-268.
[5]Gomes MC.C-reactive protein:a new golden marker of cardiovasculer risk[J].Rev Port Cardiol,2002,21(12):1329-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