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曲霉联合依达拉奉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
2011-05-23邱桂萍林秀艳
姜 岩,邱桂萍,陈 迎,刘 晶,林秀艳,信 会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三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脑卒中常见于中老年人,以致残率高、易反复、易复发为主要特点。目前临床对脑卒中主要采用药物治疗。2009年 1月 ~2010年 1月,我们采用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 90例脑卒中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脑卒中患者 150例,其中男 65例,女 85例;年龄 36~77(60.2±9.3)岁。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的脑出血的诊断标准,CT、MRI显示基底节区脑梗死 90例、腔隙性脑梗死 32例、多发脑梗死 28例。无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颅内出血及出血倾向。排除严重的心、肝、肾疾病及合并其它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重大内、外科合并症,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临床表现为一过性脑缺血症状或缺血性脑卒中表现:一侧肢体乏力、偏瘫、活动不便、失语等症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90例和对照组 60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降颅压改善脑水肿、清除自由基、降血压以保持血压平稳以及脑保护、活化脑细胞等常规治疗,应用药物有胞二磷胆碱、维生素C、尼莫地平、阿司匹林等;视病情应用 20%甘露醇,14 d为一个疗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巴曲酶分别以 10、5、5 U加入生理盐水 100 ml中静脉滴入,隔日一次静滴,3次为一个疗程;依达拉奉 30 mg+生理盐水 100 ml静脉滴注,2次 /d,14 d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 临床疗效:基本治愈:病残程度为0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较治疗前减少 90%以上;显著进步:病残程度为 1~3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减少 46%~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有所增加;死亡。治疗后 2个月行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检查判断动脉闭塞程度:正常或轻度狭窄:血管管腔缩小 <1/2或无信号丢失。中度狭窄:信号丢失位于 1/2~3/4范围内或血管管腔缩窄介于 1/2~3/4;重度狭窄:血管管腔缩窄 >3/4或局限性血流信号丢失(信号丢失仅局限于狭窄局部或狭窄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6.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基本痊愈 38例,显著进步 27例,进步18例,无效 7例,总有效率为 92.2%,对照组分别为14、23、11、12例和 8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P<0.05。两组治疗后血管闭塞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血管闭塞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3 讨论
急性脑供血不足或脑动脉血栓形成均可导致脑卒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局部脑组织坏死、软化,进而影响到患者的语言和运动功能,可出现典型的三偏征:偏侧面、舌、肢体瘫痪,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改善血管闭塞程度,恢复损伤区血供十分重要。巴曲霉又称东菱克栓酶,是一种强有力单成分溶栓剂,生物学效应较为广泛,可直接作用于血浆纤维蛋白 A2链降解纤维蛋白,可抑制红细胞聚集及沉降、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改善高凝状态,抑制血栓扩大及血管进一步阻塞,改善神经功能缺损[2],其还能抑制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脂质过氧化物产生,抑制血管内炎症反应,保护脑细胞。依达拉奉是静脉给药后清除脑内具有高度细胞毒性的羟基基团,其作为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提高缺血神经元的生存能力,减少脑细胞损伤和延迟神经元死亡,能抑制缺血性脑水肿和血管内皮细胞损害,恢复缺血半暗带的供血、供氧,减少梗死区形成,进而改善神经功能[3,4]。本研究观察组总有效率及血管闭塞程度、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证实,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用于脑卒中效果确切。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2]张宇,魏广宽,刘永丹.奥扎格雷钠和巴曲霉联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5):97.
[3]郭喜玲.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2):75-76.
[4]王如贵.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8):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