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括约肌切断术配合中药熏洗治疗慢性肛裂90例
2011-05-22鲁立峰
鲁立峰
肛裂系发生在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处的裂开性溃疡[1],表现为疼痛、便秘、出血伴有肛乳头肥大及前哨痔,发病率仅次于痔,且以中青年人多见。我们自2007年—2009年采用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结合中药熏洗治疗90例慢性肛裂,并与同期单纯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作随机对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80例,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2]。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90例,男40例,女50例;年龄18~57岁,平均(38.5±6.4)岁。病程0.5~32年,平均(5.3±1.2)年。合并哨兵痔、肛乳头肥大30例,肛裂瘘9例,肛门狭窄20例。对照组90例,男42例,女48例;年龄19~56岁,平均(39.7±5.5)岁。病程0.6~31年,平均(4.8±1.3)年。合并哨兵痔、肛乳头肥大32例,肛裂瘘8例,肛门狭窄19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骶管麻醉,俯卧位,距肛缘1.5cm处作一放射状切口,长约1cm。若肛裂在6点,侧切在5点或7点;肛裂在12点,侧切在1点或11点。左手食指伸入肛内,触到括约肌间沟部位,右手持蚊式钳自切口进入,沿皮下进至括约肌间沟肛管皮下,在左手食指引导下,钝性轻柔分离内括约肌下缘的内侧壁和外侧壁,用钳尖将内括约肌下缘挑出切口外,从中电凝切断。如扪及括约肌间沟有一明显凹陷,则表明内括约肌切断已充分,应避免完全切断。缓慢扩肛,以容纳3~4指为宜,若无法容纳3指,可采用两侧括约肌切开,切开时避免一次性切断过长。同时切除肛裂病理产物,合并有潜行瘘管,则在探针引导下切开;合并有病变肛窦、肥大肛乳头,一并切除;哨兵痔予“v”形切除。切除裂口的瘢痕组织,使整个切口平整,无纤维化组织扪及,适当延长切口,其长度约2cm。术后6 h普通饮食,常规使用抗生素。中药肛裂外洗方组成:生大黄、黄柏、金银花、延胡索各15 g,地榆、白及各20g,乳香15 g,冰片5 g,除冰片外,加冷水2000mL,武火煮沸后再文火煎20min,去药渣,入冰片溶解。术后第2 d开始,先以药水蒸汽熏洗肛门,待药液不烫后再坐入,早晚各1次/d,每次熏洗30min。大便干结者口服聚乙二醇散。
对照组:术中在肛裂溃疡正中作纵切口,分离出内括约肌下缘予以切断,其余步骤与治疗组相同。术后不使用中药熏洗,常规使用抗生素及软化大便药物。
1.3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愈:症状消失,裂口愈合。好转:症状改善,裂口或创面缩小。未愈:症状无改善,裂口无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疗效比较采用Ridit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2。
3 讨论
慢性肛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肛管损伤后肛门内括约肌痉挛,致使局部血运障碍,影响裂口愈合,其本质是缺血性溃疡[3]。因此,手术治疗的关键,是切断部分内括约肌,降低内括约肌产生的压力,使痉挛的括约肌松弛,恢复肛管黏膜血液的正常灌注,改善局部血运,同时切除裂口的瘢痕组织,使之形成新鲜的创面,以利于愈合。
表1 两组慢性肛裂患者治疗结果比较(n)
表2 两组慢性肛裂患者手术后切口愈合时间与切口感染比较()
表2 两组慢性肛裂患者手术后切口愈合时间与切口感染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
本方法采用肛旁侧位切口,不仅避免了后正中位供血不良、愈合迟缓的弊端,而且由于避开了后正中位这个薄弱区,内括约肌切断后肛门不会变形,肛门顺应性不受影响。直视下切断内括约肌,引流通畅,缓解痉挛性疼痛效果明显,操作安全,疗效可靠。
中医多将肛裂列在痔门,称为“钩肠痔”、“裂痔”等。中药熏洗,即中药之“涤法”,以中药煎汤熏洗会阴部,通过热和药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流畅,且能减少感染的机会,达到肿痛消减,加快愈合的目的。本方采用生大黄、黄柏、金银花以清热解毒;延胡索、乳香活血行气止痛;地榆、白及以生肌止血、冰片清热止痛。全方共奏清热解毒,行气活血,生肌止痛之功。此方熏洗坐浴,使药物直达病所,促进药液吸收,加速药效发挥,可使痉挛的肛门内括约肌松弛,还可改善肛门局部缺血状态,从而促进慢性肛裂愈合。
[1]胡伯虎.大肠肛门病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6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54.
[3]张东铭.肛裂的现代概念[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1,2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