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精亏虚证”证候名称规范化研究*
2011-05-16王惠君李先涛于春泉孙莉娜孟静岩
王惠君 ,李先涛 ,于春泉 ,孙莉娜 ,孟静岩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
“肾精亏虚证”证候名称规范化研究*
王惠君1,李先涛2,于春泉1,孙莉娜1,孟静岩1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
“肾精亏虚证”是中医的一个独立证候,其表述方式存在着国家标准与高校教材、重要书籍的不统一,重要书籍中前后命名的不一致,严重影响着中医学的国际认同。因此,“肾精亏虚证”证候名称规范化研究至关重要。通过检索文献资料,进行资料录入和提取,提取出与“肾精亏虚证”病机内涵相同但表述不同的10种名称,以频数为依据初步确定“肾精亏虚证”为规范化名称。进而根据证候命名原则对“肾精亏虚证”名称进行考量,最后确定“肾精亏虚证”为其诸多命名方式的统一化和规范化名称。
肾精亏虚证;证候;名称;规范
作为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和前提,“证”的规范化研究是中医学向现代化和世界化迈进的先决条件[1]。证候规范研究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证候命名的规范化研究,证候命名是证候规范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医证候的命名目前存在着证候规范名称的不统一,即临床表现相似,病机实质相同的证候,在不同的出版物中名称不尽相同。笔者选取“肾精亏虚证”为切入点进行其命名规范化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进行中医独立证候命名规范化的研究策略。
1“肾精亏虚证”证候名称规范化研究的必要性
对于中医证候名称是否需要进行规范,意见不尽相同。有专家认为对于临床上复杂繁多的证候情况,只使用规范过的证候名称是不可能的。如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2]提出:“教材所列证型往往不能满足临床辨证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医生能根据证候的实际而灵活地概括出正确的证名 (当然这种证名也应规范),而不能受书本所列证名的局限,要知常达变,做名实相符。”而有专家则认为证候命名的规范化是诊断标准规范化的前提和首要条件。邓铁涛先生[1]认为“今后在医、教、研工作中只能使用规范化的证候名称”。吴承玉教授[3]认为“证名是中医学用于诊断的特有名称,是认识、诊断疾病的前提。只有证名规范、严谨、统一,才能准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治”。
笔者认为,“肾精亏虚证”作为中医证候群的一个独立证候,在应用时必须是统一而规范的。但目前表述方式仍存在着不规范、不统一,其中最突出的是存在“肾精亏虚证”和“肾精不足证”两种命名方式。仅以重要文献资料为例,各种版本和形式的高校《中医诊断学》教材[4-9]、以及《新编中医诊断学》[10]、《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11]、《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12]、《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13]、《中医辨证学》[14-15]中均称为“肾精不足证”,而以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16]、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17]以及《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18]中称为“肾精亏虚证”。甚至在《中医辨证论治学》中存在着前后用词的不一致,在骨质疏松中为“肾精不足证”[19],至老年性痴呆中为“肾精亏虚证”[19]。这种国家标准与高校教材、重要书籍的不统一,重要书籍中前后命名的不一致,严重影响着中医学的国际认同。因此,“肾精亏虚证”必须进行其命名规范化工作,其证候名称规范化研究至关重要。
2“肾精亏虚证”证候名称规范化研究
如上所述,“肾精亏虚证”与“肾精不足证”两种证候名称在国家标准与重要著作的使用中存在着不一致,究竟是以国家标准为依据进行规范,还是以重要著作为依据进行统一和规范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法做出合理的判断。笔者认为,可通过检索文献资料,进行资料录入和提取,提取出与“肾精亏虚证”病机内涵相同但表述不同的命名情况,通过频数分析了解其具体的频数分布,以频数为依据来初步确定命名。进而对此命名进行相关考量,最后确定规范化名称。
2.1 文献检索 数据库来源: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范围:医药卫生;检索年限:1989年1月—2009年10月;关键词:肾精亏虚或肾精不足或肾精亏损;检索方式:精确;检索结果:1989年33篇,1990年 23篇,1991年 17篇,1992年 41篇,1993年69篇,1994年9篇,1995年17篇,1996年13篇,1997年16篇,1998年26篇,1999年39篇,2000年41篇,2001年37篇,2002年 37篇,2003年40篇,2004年45篇,2005年57篇,2006年59篇,2007年51篇,2008年72篇,2009年73篇。共合计检索文献815篇。
2.2 资料提取 将检索文献全文下载,逐篇阅读,经系统评价,选取合格文献491篇,采用Excel软件包进行资料录入和分析。
2.3 提取结果 具体内容及频数见下表1。
表1“肾精亏虚证”同类表述方式及频数分布表Tab.1 Tableof sim ilar expressionsof“Kidney Essence Deficiency Syndrome”and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次
经过资料提取可见,与“肾精亏虚证”的病机内涵相同,但表述方式不同的共计10种方式,其中“肾精亏虚证”与“肾精不足证”为频数最集中的两种命名表述方式,最终的命名应从此两种名称中选取一种进行统一和规范。两者选一,“肾精亏虚证”频数远高于“肾精不足证”,依据频数最高者胜出,初步确定“肾精亏虚证”为统一和规范的证候名称。
2.4 “肾精亏虚证”证候名称的考量 一种证候名称是否合理,尚需结合证候命名原则进行考量。究竟“肾精亏虚证”能否作为最终的规范性名称,需根据证候命名原则进行考量。
关于证候命名规范的原则,虽然各家有不同的见解,但总体原则基本趋于一致,认为证候的命名原则应以证候内涵为出发点,在反映证候本质特征性基础上建立证候的规范名称。如,程丑夫[20]认为:实证的命名以病因加病理为妥,虚证的命名应以病位加病性为妥,命名中最好不使用病名或症状名称。张震[21]提出:证名应包括证的病位、病性(或病因),用字宜精炼确切,忌含混笼统和无原则膨胀。朱文锋[22]认为:证名的规范,一般以是否具有准确而具体的病位、病因、病性等内容,用词是否精炼明确而有中医学特色作为衡量标准。并强调指出证名的命名应当明确病变所在的主要位置,一个规范的证名,病性绝不可少。
将“肾精亏虚证”名称进行命名原则的考量,此名称精炼明确而有中医学特色,且是病位、病因、病性的综合概念,完全可以作为诸多不同表述方式的规范化名称。因此,将文献资料中“肾精亏虚证”的10种不同表述方式进行规范化、统一化,其规范性名称最终确定为“肾精亏虚证”。
3 证候名称规范化研究展望
目前中医证候名称规范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在整体证候名称规范化原则指导下,具体每一个独立证候的命名规范化研究如何展开,如何进行统一和规范研究,理念不尽相同。本研究工作是从一个独立证候“肾精亏虚证”入手进行其命名规范化研究,希望对其他独立证候的名称规范化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1]邓铁涛.邓铁涛医学文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43-1746.
[2]朱文锋.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84.
[3]朱崇田,吴承玉.中医肾系基本证候规范的原则与研究思路[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1):8-10.
[4]邓铁涛.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22.
[5]朱文锋.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61.
[6]朱文锋.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95.
[7]季绍良,成肇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7.
[8]邓铁涛.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诊断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3.
[9]杨在纲.新世纪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大专系列教材·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113.
[10]靳士英.新编中医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256.
[11]程绍恩.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14.
[12]姚乃礼.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86.
[13]朱文峰,何清湖.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16.
[14]王忆勤.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辨证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23.
[15]柯雪帆.中医辨证学[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301.
[16]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S].国家标准GB/T16751.2—1997.
[17]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8]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19]方肇琴.中医辨证论治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8:1048,946.
[20]程丑夫.有关命名的几点看法[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8(3):4.
[21]张 震.中医辨证应当规范化[J].云南中医杂志,1985,6(4):1-4.
[22]朱文锋.证名规范研究之我见[J].辽宁中医杂志,1987,30(2):17-19.
Study on the appellative standardization of“K idney Essence Deficiency Syndrome”
WANGHui-jun1,LIXian-tao2,YUChun-quan1,etal
(1.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Tianjin 300193,China;2.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CM,Guangzhou 510405,China)
“Kidney Essence Deficiency Syndrome” was an independent syndrome in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TCM).However the expressionsof thissyndromewere differentoreven contradictory amongnationalstandard,college textbooksand classic books.Thissituation was severely impacted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TCM.Therefore,it was important to standardize the definition of“Kidney Essence Deficiency Syndrome”.Through literature searches,dataentry and extraction,wehad obtained ten different terminologieswhich had the same pathogenesis connotation but different formulations.According to the frequency,we hypothesized preliminarily“Kidney Essence Deficiency Syndrome”as the standard formulation.Then we resurveyed this formulation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yndrome nomenclature,and finally determined touse “Kidney Essence Deficiency Syndrome” as theunified and normative formulation ofallother definitions.
Kidney Essence Deficiency Syndrome;syndrome;appellation;standard
R241.6
A
1672-1519(2011)04-0309-03
973项目“基于肾藏精的脏象理论基础研究(2010CB530400)”之课题一“肾藏精”理论文献与临床信息综合分析研究项目(2010CB530401)。
王惠君(1973-),女,博士,副教授,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伤寒论》方治疗疑难杂症研究和肾病中医防治研究。
孟静岩。
2011-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