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宫外孕效果分析
2011-05-16周昭彰
周昭彰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妇幼保健院 四川 乐山 614000)
宫外孕指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生部位以输卵管最常见。近年来宫外孕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妇女的生殖能力。在临床治疗中患者要求避免手术创伤,尽量保留生育能力,因此药物保守治疗成为一个趋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院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宫外孕,取得较为肯定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宫外孕患者132例,宫外孕诊断标准:(1)有停经史腹痛,B超提示一侧附件有包块,血HCG阳性;(2)对于无明显停经史及腹痛者,主要依据B超及血HCG增高等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妊娠停经6~10周孕妇。年龄在21~39岁,无心肝肾疾病,无青光眼、哮喘、癫痫及过敏史,无吸宫术及服用米非司酮的禁忌证。132例宫外孕患者经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孕妇在年龄、孕次、停经天数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观察组66例患者自愿选用米非司酮,75mg bid,4d为1个疗程,在饭前或饭后2h空腹时服用;对照组66例患者采用氨甲蝶呤,0.4mg/(kg·d),肌注,5d为1个疗程。
1.2.3 疗效评价标准 (1)治愈:血β-HCG转为正常,B超提示包块稳定或缩小,临床症状、体征消失;(2)失败:治疗过程中输卵管破裂内出血可急症手术;包块不缩小或增大且血β-HCG持续上升,心血管搏动持续存在或治疗期间出现心血管搏动改行手术。
1.3 统计分析
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其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平均停经天数为(37.5±2.2)d,对照组平均停经天数为(45.2±2.6)d,2组比较t值为9.7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HCG转为正常的平均时间为(12.74±4.15)d,对照组为(20.33±4.36)d,2组比较t值为11.24(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腹痛发生率为68.2%,对照组为89.4%,χ2值为11.5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随着医疗体系的改善与新的诊疗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宫外孕的早期诊断率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为宫外孕的保守治疗提供了客观条件。早期的诊断大大地改善了预后,目前要求采用保守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自90年代随着米非司酮的问世,人们在用它来抗早孕的同时,由于其具有方便、安全又无化疗药的毒性反应等特点,也尝试着治疗宫外孕。
米非司酮作为孕激素受体的拮抗剂,是炔诺酮11-β-二甲基-氨基-苯基衍生物,口服后药物吸收迅速,其半衰期长达25~30h。进入人体后,米非司酮在细胞色素P450酶3A4的催化下,发生去甲基化和羟基化作用,并最终代谢成为单去甲基化、双去甲基化及羟基化物,以上3种主要代谢产物对人孕激素受体具有较大的亲和力,据文献报道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的亲和力比孕酮高2~10倍。
表1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的比较()
表1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的比较()
组别 例数 平均停经天数(d) HCG转为正常的平均时间(d) 腹痛发生比率(%)观察组 66 37.5±2.2 12.74±4.15 68.2(45/66)对照组 66 45.2±2.6 20.33±4.36 89.4(59/66)
米非司酮作为一种新型孕酮拮抗剂,在分子水平与内源性孕酮竞争结合受体,在与孕激素受体结合后产生较强的抗孕酮作用,使妊娠绒毛组织及蜕膜变形,抑制滋养细胞层的发育,导致内源性前列腺素释放,促使LH下降、黄体萎缩,HCG值下降,从而使依赖黄体发育的胚囊坏死、吸收,妊娠终止。产生较强的抗孕酮作用,主要作用于蜕膜,致蜕膜变性、坏死,继发滋养细胞变性导致HCG水平下降引起黄体溶解。由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米非司酮在平均停经天数、HCG转为正常天数和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应用。
[1]孔雅慧,张炜,桂幼伦,等.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方式终止早孕的临床随机比较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4):500~502.
[2]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98.
[3]徐红,姚明霞,汪春英.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12~16周妊娠临床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5,8(5):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