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居民对中医药的选择和利用及偏好调查分析

2011-05-16石学峰房耘耘朱桂荣

中国全科医学 2011年17期
关键词:汤药被调查者中成药

石学峰,程 薇,房耘耘,朱桂荣,周 芹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1-2]。中医药事业既是我国卫生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为促进国民的身体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2006-10-23,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制定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4]。

要较好地发展中医药事业,必须全面充分地了解人民群众对于中医药的认知、选择、利用及对中医药防病治病的需求情况,为此,北京市中医局和北京市中医学会于2007年5—10月对北京城乡居民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本文基于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北京内4区 (东城、西城、崇文、宣武),4个近郊区 (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10个远郊区 (大兴、房山、通州、昌平、顺义、怀柔、延庆、平谷、门头沟、密云)共18个区 (县)随机调查50 000名居民。其中,市内与近郊每区随机拦截调查3 750名居民,每个远郊区 (县)各随机拦截调查2 000名居民。

1.2 调查内容 内容涉及居民的年龄、性别、职业、收入、婚姻状况、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基本信息,同时包括居民对中医药的选择、偏好及利用等方面的信息。

1.3 统计学方法 回收数据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两次录入,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居民的基本情况 此次北京市18个区 (县)共纳入50 000名调查资料较完整的居民。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人均月收入等分布情况为:女性占52.6%(26 300/50 000),男性占45.5%(22750/50 000),缺失性别记录者占1.9%(950/50 000);年龄15~84岁,平均 (34.6 14.5)岁;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者占44.5%(22 250/50 000),其余占55.5% (27 750/50 000);企业职员占21.6%(10 800/50 000),学生占21.3%(10 650/50 000),其他职业者占57.1%(28 550/50 000);家庭人均收入较低(<1 000元)的占 24.2% (12 100/50 000),中低水平(1 000~1 999元)的占33.0%(16 500/50 000),中等水平(2 000~2 999元)的占20.6%(10 300/50 000),中高等水平以上 (3 000元以上)的占21.0%(10 500/50 000),其他占1.2%(600/50 000)。

2.2 居民对中医药的利用现状 北京市居民对中医药的利用程度较高,86.3%的调查对象曾经看过中医或吃过中药,86.4%的调查对象诉其家人曾经看过中医或吃过中药 (见表1)。

表1 居民看中医及吃中药情况Table 1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the survey respondents

2.2.1 不同人群看中医、吃中药情况 城区居民看中医、吃中药者所占比例为88.0%,比郊区居民高5.0个百分点;女性看中医、吃中药者所占比例为87.3%,比男性高1.7个百分点;随着年龄的增高,看中医、吃中药者所占比例呈增高趋势,其中≥60岁年龄组看中医、吃中药者所占比例为94.5%;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看中医、吃中药者所占比例呈增高趋势;离退休与医务人员当中看中医、吃中药者所占比例较高,分别是94.0%和91.8%,农民当中看中医、吃中药者所占比例最低,为82.7%;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高,看中医、吃中药者所占比例呈增高趋势 (见表2)。

2.2.2 居民看中医、吃中药所针对的主要疾病 对吃过中药或看过中医者进行分析,利用中医药进行“慢性病”治疗者所占比例最高,占41.7%;其次是进行“常见病”治疗者,占29.8%;第三是进行“预防”者,占29.7%(见表3)。

女性利用中医药进行“慢性病”治疗者所占比例较大;高龄人群利用中医药进行“慢性病”治疗者所占比例高于年龄相对较轻人群;城区居民利用中医药进行“慢性病”治疗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郊区居民;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利用中医药进行“慢性病”治疗者所占比例呈增高趋势;不同职业群体比较,医务人员与离退休人员最注重利用中医药进行“慢性病”治疗;高收入者利用中医药进行“慢性病”治疗者所占比例高于低收入者 (p<0.05,见表4)。

女性利用中医药进行“常见病”治疗者所占比例高于男性;高龄人群利用中医药进行“常见病”治疗者所占比例高于年龄相对较轻人群;城区居民利用中医药进行“常见病”治疗者所占比例低于郊区居民;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利用中

表2 不同类别人群看中医、吃中药者所占比例Table 2 Proportion of the different types residents who have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表3 居民利用中医药服务所针对的主要疾病或服务情况Table 3 Main diseases or services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the survey respondents

表4 居民利用中医药治疗“慢性病”情况Table 4 The status of using survey respondents to deal with chronic disease

医药进行“常见病”治疗者所占比例呈降低趋势;不同职业群体比较,离退休人员与农民最注重利用中医药进行“常见病”治疗 (p<0.05,见表5)。

2.3 居民对中医药的选择意想

2.3.1 总体情况 35.3%的居民生病后首选“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34.8%的居民生病后“针对不同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19.4%的居民生病后首选“中医”治疗方法,8.6%的居民诉生病后会首选“西医”的治疗方法,1.9%的居民生病后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2.3.2 不同人群分析 按性别分类,男、女在首选“中医”方面的差异不大,在首选“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方面略有不同,男性首选“西医”的比例较女性高2.4个百分点,首选“中西医结合”的比例较女性低3.3个百分点。按年龄分类,随着年龄的增高,首选“中医”者所占比例呈增高趋势,≥60岁居民首选“中医”的比例最高,占被调查者的1/3以上,30岁以下者首选“中医”的比例最低,仅有11.7%。城区居民首选“中医”者所占比例略低于郊区居民,选择“针对病情就医”者所占比例略高于郊区居民;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选择“针对病情就医”者所占比例呈增高趋势,但是选择“中医”者所占比例呈降低趋势。不同职业间比较,离退休者生病后首选“中医”者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农民,学生首选“中医”者所占比例最低。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高,选择“中医”者所占比例呈降低趋势,选择“针对病情就医”者所占比例呈增高趋势,以上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6)。

表5 居民利用中医药治疗“常见病”的情况Table 5 The status of using survey respondents to deal with usual disease

2.4 居民对中医服务方法的偏好 从整体上看,“中成药”、“汤药”与“针灸”是北京市居民最喜爱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其中,58.8%(25 365/50 000)的被调查者喜爱“中成药”疗法,46.4%(20 031/50 000)的被调查者喜爱“汤药”疗法,28.3%(12 182/50 000)的被调查者喜爱“针灸”疗法,26.9%(11 593/50 000)的被调查者喜爱“推拿、按摩”疗法,24.3%(10 485/50 000)的被调查者喜爱“拔罐”疗法,8.6%(3 686/50 000)的被调查者喜爱“药熏”疗法。

表6 不同分类人群对中医的首选情况 (%)Table 6 Therapeutic method which will be firstly selected by different types of residents

2.4.1 不同人群对“中成药”的偏好 女性较男性更喜爱“中成药”治疗方法;城区被调查者比郊区被调查者更喜爱“中成药”治疗方法;年龄越高者,喜爱“中成药”者越多;文化水平越高,喜爱“中成药”者越多;收入越高,喜爱“中成药”者越多,以上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7)。

2.4.2 不同人群对“汤药”的偏好 城区被调查者比郊区被调查者更喜爱“汤药”;随着年龄的增加,喜爱“汤药”者增多;随着文化水平的增高,喜爱“汤药”者减少;离退休人员对“汤药”的喜爱程度最高,其次是农民;低收入 (<1000元)者对“汤药”的喜爱程度最高,高收入 (≥5 000元)者对“汤药”的喜爱程度最低。反映老年人无论对中成药还是汤药都喜爱,以上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8)。

2.4.3 不同人群对“针灸”的偏好 男性喜爱“针灸”者较女性多;≥60岁者对“针灸”的喜爱程度最高,30岁以下被调查者对“针灸”的喜爱程度最低;受过大学教育者对“针灸”的喜爱程度高于未受过大学教育者;医务人员对“针灸”的喜爱程度最高,农民对“针灸”的喜爱程度最低;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高,喜爱“针灸”者所占比例呈增高趋势,以上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9)。

表7 不同分组人群对“中成药”的喜爱情况Table 7 Fondness of Chinese patent drug in different types of residents

3 讨论

近九成的居民有过看中医或吃中药的经历,说明人们对中医、中药的利用是相当普遍的,中医药的存在与发展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5-6]。值得注意的是人群中看中医、吃中药者所占比例,与居民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收入均相关,城区居民中利用中医药的比例高于郊区,这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人群对中医药的偏好可能发生了变化。中医药突出的优势不再仅仅是费用低廉,市场的需求重点也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建议在开展中医药服务时,不仅应注重农村地区的中医药发展,而且要注重在城市地区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本研究显示,较多患“慢性病”、“常见病”的居民看过中医、吃过中药,而且喜爱中成药、汤药的治疗方法。目前,卫生行政部门提倡“慢性病”、“常见病”人群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因此,建议在中医医生培养过程中,增加全科医学知识,使其更能满足“慢性病”、“常见病”人群的医疗服务需求。同时,应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大力发挥中医药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疗效好的中成药进社区。

表8 不同分组人群对“汤药”的喜爱情况Table 8 Fondness of medicinal ingredients in different types of residents

从整体上看,居民患病后希望得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比例最高,其次是“针对不同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单纯选择“中医”治疗者的比例高于单纯选择“西医”。吃过中药或看过中医者以治疗“慢性病”者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进行“常见病”治疗,选择中医药作为“预防”手段者也占相当的比重。

一般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更加偏爱中医,离退休者对中医的认可度最高。本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城区居民、文化程度及收入水平越高的居民,在选择治疗方法时会更加理性地判断,根据自身病情选择治疗方法,而不是盲目地去选择“西医”或“中医”治疗。

北京市居民对于“中成药”的喜爱程度较高,应大力开发“中成药”的开发和研制,满足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高文化程度、高收入的居民对“汤药”的喜爱程度较低,但对于“针灸”的喜爱程度较高。医务人员对于“针灸”的喜爱程度最高,农民对于“针灸”的喜爱程度最低,说明对于“针灸”这个中华医学的瑰宝的认知更多地限于高学历和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人群,普通老百姓对其认知较低。故建议利用各种途径,加强对“针灸”作用、适应证及疗效的宣传。

表9 不同分组人群对“针灸”的喜爱程度Table9 Fondness of acupuncture in different types of residents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S].2009.

2 王永炎.中医药在构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J].中国药物经济,2007,3:1-5.

3 唐乾利.对中医药、民族医药研究和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2(1):93-95.

4 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R].2006-10-23.

5 徐霁,秦娟,骆达,等.天津市社区居民中医药适宜技术需求分析 [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4):1047.

6 陈楚杰,潘华峰,冯毅翀,等.广州市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者对中医药服务的利用现状与需求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6):1742.

猜你喜欢

汤药被调查者中成药
老年人便秘,中成药如何选择
中医汤药治疗紧张性头痛临床疗效观察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骨质疏松怎样选择中成药
亲尝汤药
骨质疏松怎样选择中成药
亲尝汤药
亲尝汤药
00后阅读偏好的三大特点
治疗失眠常用中成药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