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村不拆顶梁柱
2011-05-14兴宣
兴宣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兴区搬迁村的数量持续增加,截至目前,全区共有9个涉及搬迁的镇,123个搬迁村,近10万农民实现搬迁。为了保障搬迁农民的长远利益,大兴区委加强党建工作,做到“服务管理有组织”,使搬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区委坚持两委承诺、党员承诺和“党员活动日”等制度,组织党员开展活动,扎实为民服务。按照“组织不撤、活动不断、作用不减”的要求,注重教育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落实决策部署。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作用,区委要求党员干部带头清登、带头签订搬迁补偿协议、带头搬迁、带头做好亲属工作;率先参加培训、率先实现就业、率先支持改革,时时处处为广大群众树立标杆,确保搬迁工作顺利进行。区委还要求村两委班子干部不但要带头签约、带头搬家、带头做亲属工作,还要采取“你放假、我上班,你下班、我上门”的工作方式,把工作做到每个被拆迁人的心里。旧宫镇作为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改造的重点地区,镇村两级党组织充分发挥“主心骨”、“排头兵”、“智囊团”的作用,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点。在拆迁初始阶段,不少村民既觉得故土难离,又怕利益受损,不愿意先签协议,拆迁一度陷入僵局。为做好引导工作,旧宫镇纪委书记李学彬第一个表态:“我们家先签、严格按标准签。”
农村普通党员在拆迁中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采育镇邵各庄村年近60岁的老党员王启瑞积极参与本村的拆迁工作,主动到村党支部领任务,随叫随到,不讲条件、不计报酬。他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冒着高温酷暑分发《致全体村民的一封信》。动迁后,评估公司进驻本村的第二天,他第一个到指挥部签订协议,没有提任何条件。进入房屋拆除期后,他又是第一个到指挥部交房,并申请拆除自家的房子。庑殿一村党员李春福拥有300多平方米的院子,他没有犹豫就签了拆迁协议,用他的话说:“咱不带这个头,别人怎么说咱啊。”这朴实的话语包含着一名基层党员“为发展、舍小家”的奉献精神。
在此基础上,大兴区全面启动了三年培训两万人的培训计划。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下,搬迁村民积极响应,主动参加就业培训,极大地增强了搬迁村民的就业意识和劳动技能,实现了搬迁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截至目前,搬迁村劳动力6.4万人,就业率71%,其中,“40、50”人员1.8万人,就业率达70.4%。
搬迁及过渡期,由于大量搬迁农民散居城乡各地,原来集中统一的管理服务模式已不适应现实需求,为此区委合理划分党小组和村民小组,建立了网络化联系群众和网格化联系党员的工作模式,做到每周都有固定的组织联系村民;建立了群众综合服务站、就业指导服务站、群众需求工作室、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室,为搬迁村民提供服务。在回迁社区创建了2+1+N党组织联系服务模式,即:党小组长兼任楼长,一人二职,并负责联系1名楼门长,由楼门长负责联系多个本楼门群众,做到无缝连接,联系群众全覆盖。截至6月底,回迁社区已成立2个临时党支部和11个社区筹备组。
围绕搬迁过程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党组织充分发挥沟通协调功能,帮助农民妥善解决搬迁中遇到的上学、就医、租房等多项矛盾和问题,使群众的利益诉求得到重视和解决。
(作者单位:中共大兴区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宋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