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136例中药不良反应分析
2011-05-07赵娜萍严天虹王学彬
赵娜萍,严天虹,王 晶,杨 黎,王学彬,王 卓,张 黎
近年来,随着中药制剂新品种、新剂型的不断研发及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中药制剂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多。为提高临床医师对中药制剂安全性的认识,降低用药风险,本文对我院2002-2009年上报的136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2-2009年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报告表1 401份。涉及中药的ADR病例报告表136份,占9.71%。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导致ADR的药物剂型、品种、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转归等进行综合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36例中,男68例,女68例。患者年龄15~91岁。其中60岁以上的患者最多,占36.76%,其次为50~59岁的患者,占25.74%。见表1。
表1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例)
2.2 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制剂情况 收集的中药ADR涉及62个品种,分别为注射制剂22种、口服制剂39种及外用制剂1种,其中院内制剂5种。不良反应以中药注射制剂和口服制剂为主。见表2。
表2 不同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情况(例)
2.3 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系统损害情况见表3。136例不良反应事件中,多数患者停药后症状会自动好转,或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其中治愈48例(61.03%),好转83例(35.29%),留有后遗症1例(0.74%),不详4例(2.94%)。
2.4 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品种 中药注射制剂ADR发生率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华蟾素注射液(占8.09%)、生脉注射液(占5.15%)及血栓通(占3.68%)。中药口服制剂ADR发生率排前三位的分别是舒肝宁(占9.56%)、益肾蠲痹丸(占5.88%)及正清风痛宁片(占5.15%)。见表4。
表3 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分类
表4 注射制剂及口服制剂ADR发生率前三位药物的ADR症状、处理及转归(例)
3 讨论
3.1 患者的个体因素与ADR的关系 从表1可见,我院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的性别差异。6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可能因为老年人身体器官功能衰减,易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不良反应率较其他人群严重[1-3]。因此,在中药的使用过程中,老年人、儿童和肝肾功能异常者用药要谨慎,尽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2 中药给药途径及制剂工艺与ADR的关系中药注射剂对制药工艺的要求很高,如果在提纯过程中有蛋白质等杂质残留,则可能引发急性变态反应。从表2看出,我院136例中药不良反应中,注射制剂引起的 ADR发生率居首位(57.35%)。目前,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不完善,对所含热源、不溶性微粒等杂质的检查项目极其缺乏。不同生产厂家及不同生产工艺制成的中药注射剂的纯度不同[4-5]。此外,中药材成分复杂,含有生物碱、内醋、木脂素、萜类、鞣质、多肽、蛋白质和色素等多种易致敏物质成分,生产过程中不易分离[6],也是导致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同一患者用药时,尽量统一厂家和批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7]。
目前,制定统一的生产工艺和质量监控体系势在必行。应通过推行现代化生产标准,完善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简化注射剂所含成分,减少杂质成分,提高中药药物纯度,从而保证药品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3 ADR症状及处理后转归分析 较多ADR病例累及了多个系统-器官,以全身性损害、皮肤损害以及消化系统损害为主。全身性损害以寒战、高热、过敏反应、烦躁、过敏性休克居多。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以皮疹、瘙痒、荨麻疹、接触性皮炎、出血性皮炎最为多见,这与皮疹等临床症状明显有关。对于中药不良反应的处理,多数以停药加药物对症处理为主,也有停药不加药物处理。大部分ADR事件中,患者在停药后症状会好转或消失,但也有留有后遗症的病例。在出现不良反应症状时应该提高警惕,不能因为症状轻,或者认为皮肤过敏是小事,没有及时停药处理而引发严重后果。同时,医护人员也要注意不良反应症状与临床疾病症状的鉴别,尽早对症处理,积极促进不良反应的良好转归。
3.4 中药说明书的管理 136例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涉及药品62个品种,但这些品种的说明书“不良反应”、“使用注意事项”项阐述不够详细,有些说明书“不良反应”项描述为“尚不明确”。说明书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8-9],是科学、合理用药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药师进行合理用药指导工作的重要依据。应规范中药说明书,以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10-11]。
3.5 其他因素与ADR的关系 除上述原因之外,适应证不符、过度用药、盲目用药,都有可能造成不良反应。部分患者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随意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甚至品种,也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之一。
中药汤剂配伍不当、中成药组方不当、中药与西药配伍不合理或违反中药的配伍禁忌、妊娠禁忌都会引发不良反应[12]。中药注射液应单独使用输液器,不能与其他中、西药在同一输液器中混合,也不宜在输液瓶中加入其他药品[13]。输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之间最好有时间间隔,以免发生输液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和药理作用的改变,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14]。本研究收集的ADRs报告未涉及上述因素,可能与我院ADRs上报表内容不完整有关,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4 结语
应加强医务工作者对中药药理及其治病机理的认识,严格遵循用药的适应证,最大限度地降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完善医院的ADRs报告体系,使之更规范和完整。同时应加大合理用药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用药安全意识,从而达到合理用药目标。
[1] 李玉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成因[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5):166-167.
[2] 王晓瑜,王宏敏,杜文民.中药静脉滴注引发不良反应的探析及防范[J].中国临床医学,2005,12(4):732-734.
[3] 李艳,李江华,梁志雄,等.17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8,24(2):166-168.
[4] 高旺,张骥鹏,楚金.浅谈中药注射剂存在的问题与未来[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9,12(6):460-462.
[5] 杨华,赵艳娇,耿凤英,等.83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7,10(4):228-229.
[6] 张华金,李智,李娜.药物不良反应271例分析[J].中国医药,2011,6(1):121-122.
[7] 何晓利,陶中原,张蕾,等.3种抗病毒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1):33-35.
[8] 柳青,雷招宝,赵永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药品说明书[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2):1121-1122.
[9] 李忠林,杨丹婷,刘军锋,等.7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与思考[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9,12(3):210-211.
[10] 谢国芬.常用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及防治体会[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10):790-791.
[11] 袁丽萍,马利敏.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评价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7,16(21):1738-1741.
[12] 陈彦清,袁晓燕.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华西医学,2008,23(4):857-858.
[13] 黎开华,陈桂钧.复方丹参注射液与喹诺酮类注射液配伍禁忌[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17(2):120-122.
[14] 刘翎,藏熙,白爱国,等.124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2):1908-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