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压预应力管桩挤土效应试验
2011-05-04宋维金
宋维金
(中铁十四局集团 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山东 临沂 276000)
预应力管桩具有承载力高、抗弯性能好、质量稳定、适应性强等优点,静力压桩工艺具有噪声少、无泥浆污染、施工速度快等特点 。然而,静压管桩属于挤土桩,施工过程所产生的挤土效应会对周围工程环境造成不良影响[1-2]。对于黏性土特别是饱和软土地基,挤土效应主要体现为压桩过程中压密并挤开桩周土层,造成土体结构破坏,使地面附近土体向上隆起,较深层土体向水平方向发生侧向位移,使土中超孔隙水压力升高,改变土体工程性质,对土体强度和地基承载力产生较大影响。这不仅与地基土性和设计参数(桩长、置换率等)密切相关,而且与施工工艺有较大关系。
1 试验简介
试验现场工点位于晋石高速公路 LK14+380—LK14+739,地基土层从上至下分别为硬壳2.0~3.0 m、淤泥质土3.0~5.0 m、残积黏性土3.0~4.0 m和全风化混合花岗岩。预应力管桩处理深度12.0 m,桩间距2.0 m。该段线路附近存在LNG管线,埋设2.0 m范围内。试验中,在距离最外排管桩5.0 m处开挖深度2.5~3.0 m、宽度1 m的防挤沟。采用的传感器有测斜管,测斜管分别布置在距离管桩外侧5.0 m和10.0 m,深度15.0 m,测试布置平面和剖面示意见图1和图2。根据现场条件,静压管桩施工顺序示意见图3。
图1 测试布置平面示意(单位:m)
图2 测试布置剖面示意(单位:m)
2 侧向位移监测结果与分析
2.1 LK14+476断面
图3 现场试验静压管桩顺序示意
LK14+476断面距最外排管桩10.0 m和5.0 m处的侧向位移沿深度和打桩时间变化情况如图4和图5所示。总体上,预应力管桩施工后产生一定的侧向位移,主要发生在2.0~8.0 m深度范围内,这是软弱土层分布范围,靠近地表侧移较大,随着深度增大逐渐减小,在压桩过程中或压桩刚结束时侧移达到最大,此时地基土体产生一定的超静孔压,随着时间增长孔压逐渐消散,使侧移有所减小,并逐渐达到稳定。
距最外排管桩10.0 m处地表最大侧移达到7.1 mm,在2.0 m深度处最大侧移达到6.2 mm。距最外排管桩5.0 m处的侧向位移沿深度趋势与10.0 m处的有一定的不同,这与防挤沟的作用直接相关,防挤沟的深度2.5~3.0 m,在3.0 m深度范围内5.0 m处侧移相对较小,与3.0 m以下深度形成一个转角,防挤沟在3.0 m范围内减小了一定的侧移量,距最外排管桩5.0 m处地表最大侧移达到13.9 mm,在2.0 m深度处最大侧移达到15.3 mm。
2.2 LK14+490断面
LK14+490断面距最外排管桩10.0 m和5.0 m处的侧向位移沿深度和打桩时间变化情况如图6和图7所示。总体上,侧向位移变化趋势与 LK14+490断面较为一致,距最外排管桩10.0 m处侧移沿深度方向逐渐减小,地表最大侧移为9.2 mm,2.0 m深度处最大侧移为7.6 mm,距最外排管桩5.0 m处侧移在3.0 m处形成转角,地表最大侧移为4.7 mm,2.0 m深度处最大侧移为9.5mm。
2.3 LK14+510断面
LK14+510断面距最外排管桩10.0 m和5.0 m处的侧向位移沿深度和打桩时间变化情况如图8和图9所示,沿深度方向侧移变化趋势与 LK14+476、490断面较为一致,距最外排管桩10.0 m处地表侧移为5.4 mm,2.0 m深度处侧移为4.7 mm,距最外排管桩5.0 m处地表侧移为9.6 mm,2.5 m深度处侧移为11.3 mm。
2.4 对比分析
LK14+476、490和510断面沿深度方向最大侧移量分别如图10、图11和图12所示。从图中可知,防挤沟对附近的距最外排管桩5.0 m处侧移具有明显的减小作用,且在防挤沟2.5~3.0 m深度范围内最为显著,这为防挤沟的位置和深度设置提供了很好的参考,防挤沟的位置应适当靠近管线,深度应略超过管线深度;距最外排管桩10.0 m处侧移明显小于5.0 m侧移量。
图13给出LK14+476断面在5.0 m和10.0 m处、深度为2.5 m时的侧移变化情况,LK14+476所在断面的管桩分别在4月29日、5月1日、5月2日、5月5日、5月6日、5月8日施工,从图13中可知,施工当天的侧移量均有所增加,施工后侧移量有所减小,并趋于稳定,5月6日以后施工第三排桩侧移量不再增加。LK14+490所在断面侧移变化趋势与 LK14+476断面较为一致,LK14+510所在断面总体上施工第四排桩开始对侧移影响较小。
图4 LK14+476距最外排管桩10 m处侧向位移
图5 LK14+476距最外排管桩5 m处侧向位移
图6 LK14+490距最外排管桩10 m处位移
图7 LK14+490距最外排管桩5 m处位移
图8 LK14+510距最外排管桩10 m处位移
图9 LK14+510距最外排管桩5 m处位移
图10 LK14+476最大位移
图11 LK14+490最大位移
图12 LK14+510最大位移
图13 LK14+476断面2.5 m深度处侧移变化
3 结论
1)LK14+476断面距最外排管桩10.0 m处地表最大侧移为7.1 mm,在2.0 m深度处最大侧移为6.2 mm。距最外排管桩5.0 m处地表最大侧移为13.9 mm,在2.0 m深度处最大侧移为15.3 mm。
2)LK14+490断面距最外排管桩10.0 m处地表最大侧移为9.2 mm,2.0 m深度处最大侧移为 7.6 mm,距最外排管桩5.0 m处地表最大侧移为4.7 mm,2.0 m深度处最大侧移为9.5 mm。
3)LK14+510断面距最外排管桩10.0 m处地表最大侧移为5.4 mm,2.0 m深度处最大侧移为 4.7 mm,距最外排管桩5.0 m处地表最大侧移为9.6 mm,2.0 m深度处最大侧移为11.3 mm。
4)防挤沟对减小侧移具有明显作用,本工点防挤沟设置处即距最外排管桩5.0 m处,使沿深度方向的地基侧移在防挤沟设置深度范围内形成折角。建议防挤沟的位置应适当靠近管线,深度应略超过管线深度。
5)静压管桩侧向挤压程度与压桩顺序有较大关系,建议先施工毗邻管线一侧,有利于减小挤压作用。本工点施工完成第四排桩以后对路基外侧挤压基本不影响。
6)静压管桩施工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挤土效应,建议针对不同地质条件开展施工前工艺试验,加强地基变形监测,确定合理的施工工艺。
[1]吴成.论预应力管桩施工中常见问题及措施[J].施工技术,2008(7):122-123.
[2]罗战友,夏建中,龚晓南.压桩过程中静压桩挤土位移的动态模拟和实测对比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8,27(8):1709-1714.
[3]余建民,冯翠红,闫银刚.静压预应力管桩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J].铁道建筑,2008(6):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