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眼中的南京人

2011-05-04

民生周刊 2011年18期
关键词:老大妈热情南京

□ 梁 奕

我眼中的南京人

□ 梁 奕

最近读了《城市批评》系列丛书,对其中的“南京卷”爱不释手。书中文章呈散文笔调,以文化批评为主,于优美文字中现出独到见解和思想锋芒。

虽然生于北方,但对江南景致也算不上陌生。随着记忆的褪色,苏杭的秀美、沪上的繁华、太湖的碧波、周庄的石桥船影在头脑中的影像都已经渐渐远去模糊,惟独南京的痕迹在记忆中挥之不去,并且时间越久,印记越是清晰。两次游南京的经历,使我对它的认识由直观到主观,由平铺到纵深、由似曾相识到依依不舍;我对它的感情,也从陌生到熟悉,从喜欢到关注。尽管,对于南京而言,我只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外乡人。

本书对南京人心态的批判称得上是入木三分。一句“不南不北,不东不西”涵盖了南京人骨子里所有的性格。我没有在南京长期生活过,对南京人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唯一一点印象仅仅局限于游玩期间几个细微的小片断,但这些细节也足以使我在阅读这些文字时产生亲切的共鸣。

在我看来,南京人是这样一群极特别的人,他们身上兼具北方人的大气与南方人的细腻。大气,源于他们的热情、直爽;细腻,源于他们的温和、悠闲。我曾在南京的出租车上见识过司机的善谈,他对你会像打开了话匣子一样滔滔不绝,嘴里满是炒蹦豆似的南京话,干脆利落且语速极快,完全不同于那悠长温润的吴侬软语;我也曾在紫金山脚的下马坊遗址公园里偶遇一位出来散步的老大妈,她见了我就像见了熟人一样很自然地搭起话来,像重庆人一样摆起龙门阵,兀自说个不停,倒是搞得我不知所措。因为“语言不通”,我只见她的嘴在眼前一张一合,全然不晓得话题的内容,只能装作听懂的样子不停地点头……还好,这位老大妈似乎并不太关心“听众”的反应,只热衷于发表自己的激情“演说”。这两件小事让我对南京人的热情与健谈有了最为深切的体会,也是我对南京人不可抗拒地产生好感的直接原因。要知道,对于一个初到某地的陌生人来说,当地人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包容与接纳是多么的弥足珍贵!在这一点上,南京人的大气与包容和北京人很像。这正是南京人“北方”的一面。

说到南京人“南方”的一面,或许也能从几个小小的侧面体现出来。南京人性情温和、舒缓,比较安于现状,喜欢悠然闲适的市井生活,这也使得整个南京成为一座节奏缓慢、时间观念淡薄的城市,就像城中缓缓流过的秦淮河一样,永远步履从容,波澜不惊。在南京,你似乎永远无缘一睹蜂拥的人群挤爆公交地铁的场面,更感受不到北京街头人人行色匆匆、步履如飞的那种生活压力。南京人只是迈着不慌不忙的步子,行走在城市的茶馆、公园、广场、湖边,一边慢慢咀嚼着盐水鸭醇厚的味道,一边陶醉在鸭血粉丝汤那绵长的回味中,手里或许还拿着一份尚带着油墨芳香的《扬子晚报》,去玄武湖边看看夕阳,到莫愁湖畔遛遛宠物。这种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自得其乐的闲情逸致,其实正是江南文化的一大特征。追溯到千百年前,当江南才子们沉醉于十里秦淮的脂粉气与温柔乡中,当李后主纵情享受着他的“春花秋月”与“雕栏玉砌”,当金陵十二钗们在女儿国里编织着无忧无虑的梦,他们的生活态度不是正和今天的南京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

南京人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他们或许并不完美,却显得尤其真实。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我能够正视南京这座城市的诸多弱点与缺陷,正像《城市批评》中所提到的种种,大多数我都有过亲身体会。但从感性的角度而言,南京在我的眼中又是鲜活的、灵动的、充满魅力的。正像《城市批评》中的许多作者那样,虽然在文章中连篇累牍地批判着南京,但归根结底也还是由爱生恨,因为爱之深,所以责之切的吧。

猜你喜欢

老大妈热情南京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超市所见
热情的树
那一年的春风
“热情”的沙漠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你有没有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