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发展的结构性研究

2011-05-03江若尘曹光明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竞争力企业

江若尘,曹光明,王 丹

(1.上海财经大学500强企业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2.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一、引 言

“十五大”提出的“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大力推动了中国500强企业的发展,中国500强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已经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2010年中国500强企业的年销售收入达到27.6万亿元,占同期GDP的82.3%。同时,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地位上升迅速,2010年中国有54家(大陆43家)企业入围世界500强。入围的43家已经有3家名列前10强。这些数据无疑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快速提升的力证,但也应意识到中国500强企业继续做大的空间日渐狭小,资产规模的扩张已接近临界值,现代企业制度还亟待完善。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很多企业的良好绩效来自于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政策红利等,而不是依靠技术和管理,主要依靠成本的外部化,累积了诸多的问题。随着中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的悄然变化,如国际金融的动荡、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高成本时代的来临,过去依赖政府指导型超常规发展模式,依靠侵占消费者剩余做大做强的路径将行之不远。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出台,强调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强调利用内部结构等战略调整实现质的突破,从而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性。中国500强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中坚力量在未来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势必成为调整的重要对象。但是对于500强企业及其所在行业的结构性调整的着眼点在何处呢?当前以营业收入为标准的500强排行以及基于此的相关分析并不足以给予我们足够好的建议和路径的选择。结构调整的目标是要实现质的变化,要实现“强而大”,即从“规模”发展路径升级到“竞争力”的路径,彻底摆脱“大而弱”的羁绊。鉴于此,本文借助上海财经大学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指数指标体系(以下简称上财500强企业竞争力指数或上财500强指数),通过结构性分析中国500强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实现做“强”目标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今后中国500强企业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具体实施提供更为具体的着力点。

二、500强竞争力指标构建

为了全面反映中国500强企业的竞争力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我们构建了较为系统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构建过程如下:(1)利用德尔菲法确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的具体指标和权重;(2)采用动态系数法对500强经营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同时对适度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3)构建上海财经大学500强企业竞争力指数(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 Top 500 Enterprises Competitive Power Index),简称“上财 500强”(SUFE500),具体模型为:

其中,SUFE500为上财500强企业竞争力指数,a为盈利指数的权重,为36.3%,Xi为盈利指数第i项指标评价值,Wix为盈利指数要素第i项指标的权重;β为成长指数的权重为32.4%,yi为成长指数第i项指标评价值,Wiy为成长指数要素第i项指标的权重;γ为规模指数的权重,为31.3%,zi为规模指数第i项指标评价值,Wiz为规模指数要素第i项指标的权重。

三、指数结果分析及启示

(一)2004-2010年上财500强企业竞争力指数

500强企业竞争力总指数为当年中国500家企业竞争力指数的算术平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企业的总体竞争力水平的高低(以下各分指数与之相同)。以2004年500强企业竞争力指数为基期,2004年500强企业总指数为100,以后年份均与基期相比,2009年的总指数为98.83。2010年总指数为111.76,较上一年度增长12.93点。

图1 上财500强企业竞争力指数

从时间序列看,2004年至2007年间,500强企业竞争力总指数连续四年间一直上涨,但2008年和2009年总指数出现明显下跌。2010年总指数从低点跳升达到111.76点。中国500强企业在2009年总体表现出良好的势头。从宏观层面来看,2008年底中央开始了40000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并于2008年底开始下拨第一笔计划资金1080亿元,随后在2009年全年国家分批次陆续下拨了38920亿元款项。40000亿元在整体层面上促进了2009年宏观经济的良好发展,全年GDP增长率突破8.7%。作为各行业领军的中国500强企业在日趋转好的宏观经济条件下,自然会有不错的表现。

从上财500强企业竞争力指数分指数来看,成长指数一直高于综合竞争力指数、盈利指数和规模指数,除2008年外,成长指数均高于110点,并在2009年后表现出加速上升的趋势。规模指数一直低于综合竞争力指数、盈利指数和成长指数。从2004-2010年的指数变化趋势来看,成长指数与规模指数构成了上下双轨,综合指数与盈利指数交织运行于双轨之间。表明中国500强的大部分企业都具有较高的成长速度,但是在规模上中国500强企业存在严重的不均衡。资产规模前100位企业的总资产规模占到500强总资产规模的88.87%。尽管2010年500强总资产规模较2009年增长了22.02%,但在2010年上财500强指数中,中国500强的规模指数仅为90.48,较上一年减少0.78。这表明,中国500强的资产规模虽然得到快速增长,但资产规模的分布不均衡状态令人堪忧。

(二)2010年入选上财500强企业排名的变化分析

2010年上财500强竞争力指数的前10名中金融企业占据了6个席位,但值得一提的是民营企业华为首次入围竞争力前10强,这具有重要意义,表明在全球化的环境下,中国民营企业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自身竞争力得到显著地提升。

2010年“上财成长100强排名”和2009年排名有较大的差别:(1)2010年成长前10强全是国有企业。近年来,国资委一直加强对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推动国有经济更多地布局在关系国家安全、自然垄断、重要资源等行业。2009年中国500强总共收购了909家企业,其中,国有企业收购了830家,可见国有企业的快速成长主要是通过兼并方式实现的。(2)成长前10强中,商业集团占据三席。近两年商业企业的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刺激内需的相关政策,如家电下乡、消费券和以旧换新补贴等消费政策。在一系列组合政策的推动下,200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16.9%。(3)2010年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成长指数增加了23点,为成长100强第一位。2009年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借着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东风收购了43家中小企业。在落后产能淘汰的过程中,国有大企业往往代表政府行使淘汰落后产能的权利并迅速扩大市场。(4)山西潞安矿业公司2010年排在成长前10强的第8位,较2009年提升19位。2009年山西6大国有煤炭企业并购了362家煤炭企业,其中潞安矿业公司收购了101家煤炭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并购活动中,国有企业充当重组整合的主体,并取得快速成长。

(三)2004-2010年前七大行业竞争力指数

竞争力指数排名第一的是银行业,银行业自2004年以来基本处于领先的地位,2010年指数再创新高,达到163.68点。银行业近几年的良好表现根源于银行业以外企业的良好表现,大企业扩张与投资极大地促进了银行业务的发展;排在第二位的行业是煤炭采掘及采选业,其行业竞争力指数呈现波浪式提升的态势,2010年达到新高126.53点。受煤炭价格不断上升的影响,煤炭采掘及采选业的竞争力指数明显上升。排在第三位的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这是2010年增长最快的一个行业,2010年该行业的竞争力指数增长约23点,达到122.73点。由于我国人均汽车保有量仍然很低,巨大的购买潜力陆续变成拉动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增长的动力。此外,2009年国家陆续出台促进汽车销售的政策,如汽车下乡、以旧换新以及低排量汽车购置税的减免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汽车行业的发展。位列第四、第五的为电、热、燃气服务业和石油、石化业。其中电、热、燃气服务业竞争力指数有所上升,从107.33点升至112.11点。而石油、石化业仍延续上年颓势,竞争力指数由113.52跌至110.57。排在第六位的是建筑业,这也是2010年前七大行业指数排名中跌幅最大的行业。竞争力指数从2009年的120.26点跌至103.69点。深入分析可知2010年建筑行业竞争力指数大幅下跌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构成竞争力指数的规模指数与盈利指数过低造成的。而对比2010年与2009年的资产与利润可知,事实上建筑行业2010年较2009年平均资产增长13.94%,平均利润更是增长了39.34%。竞争力指数的大跌是上财500强指数对建筑行业资产和利润分布不均衡的预警。分析显示,2010年建筑业有37家企业入选中国500强,但是资产规模前10家企业的资产总和为37家资产总和的85.17%。利润规模前10家企业的利润总和为37家利润总和的87.49%。

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依旧排在第七位,但竞争力指数较2009年有所上升,达到99.83点。2009年国家4万亿元刺激经济计划绝大部分在该年投入,同时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新增贷款9.4万亿元,在投放结构上,资金主要流向“铁、公、基”项目,这在需求端促进了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的发展。2009年中国的钢铁行业处于结构调整期。钢铁企业由原来的65家入围减少到58家入围。指数的提升是结构优化带来的效果。

图2 上财500强前七大行业竞争力指数

(四)2004-2010年上财500强分行业竞争力指数

2010年综合竞争力排名前10的行业中6个为服务业,4个为制造业。6个服务业中,银行、保险和其他金融类均属于金融业;邮电通信业包括移动、联通、电信和邮政4家企业,属于信息服务业;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物业及房屋装潢、修缮、管理等服务包括上海绿地、万科等企业;化工产品及医药内外商贸批发业只有中国中化集团一家企业;6个服务业大多都带有一定程度的垄断色彩。4个制造业中,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业包括华为和天津中环在内的4家企业;航空、航天、核工业兵器制造业共有5家企业上榜,绝大多数为军工类企业;工程机械、设备及零配件制造业有8家企业上榜,主要有徐工、中联重工和三一重工等;动力、发电、电力生产等机械、装备制造业包括上海电气在内的5家企业。

2009年综合竞争力排名前10,但落选2010年综合竞争力排名前10的行业有水上运输、石油、天然气开采及生产业。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贸易呈现不景气现象,进而导致2009年世界航运业大萧条。如2009年上财500强排名在第34位的“水上运输”的龙头企业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出现巨额亏损而没有出现在2010年上财500强榜单上。

石油、天然气开采及生产业2009年综合竞争力排第3位。2010年综合竞争力却退出前10。石油、天然气开采及生产业有3家企业:中石油、中海油、延长石油。中石油在产业链的上游,受国际原油价格影响大。中石油营业收入由2008年的1.27万亿元下降到2009年的1.22万亿元。利润由2008年的713.8亿元下降到2009年的702亿元,进而带动整个行业的下跌。

(五)2004-2010年上财500强分地区竞争力指数

从上财中国500强企业数量最多的七个省市整体分析来看,2010年改变了2009年七个省份“四增三减”的趋势,均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北京以绝对优势领先于其他省市,自2004年以来基本以一种稳步上升的趋势在逐年提高,2010年创历史新高130.99点。位列第二和第三的仍然是上海和广东,竞争力指数分别为118.49点和113.35点,2010年两省均出现良好的增长势头,增幅基本相似;山东位列第四并保持了去年的增势,2010年达到106.50点,从趋势来看上海、广州增幅放缓,并有很快被山东赶超的可能性。江苏与浙江竞争力指数增幅在2010年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两省的竞争力指数差异甚微。天津在七省中排在末位,但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增长势头,2009年竞争力指数为90.12点,2010年达到98.90点,增幅为8.78。

图3 上财500强企业的地区竞争力指数

(六)2010年上财500强竞争力指数不同性质企业对比分析

依据企业的性质我们将中国500强企业分为两大类,即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含其他)。从绝对数量来看,国有企业占据绝对优势,在500家企业中占据315个席位。依据上财500强指数对以上两大类企业进行对比分析发现,2010年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综合指数和成长指数上基本相同,在综合指数上国有企业为112.40点,民营企业为110.67点,差幅为1.73点;两类企业成长指数更相差甚微,国有企业为136.68点,民营企业为136.63,差幅仅为0.05点。但是在盈利指数和规模指数上,两类企业却表现出了显著差异。在盈利指数上,国有企业为99.40点,而民营企业的指数却高达122.32点,差幅为22.92点;在规模指数上,国有企业为102.36点,而民营企业的指数却为70.26点,差幅为32.1点。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尽管在综合指数和成长指数上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几乎完全一样,但两者在盈利指数与规模指数上却存在显著差异,这一差异显示了国有企业在资产收益上较弱于民营企业。一直以来规模效益低是国有企业的顽疾,在当前国有企业发展态势较好的情况下,这一状况依旧存在。

四、500强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中国500强整体竞争力的发展趋势来看,2009年中国500强企业摆脱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体竞争力保持上升趋势。但是这种趋势并不能掩盖自身所存在的结构性和能力性问题。

(一)结构性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仍占主导地位

从2010年中国500强企业行业分布来看,一、二、三产业企业数量分别为1∶356∶143,分别占0.2∶71.2∶28.6,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从500强企业所在行业的比例来看,中国的三大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发达国家的三次产业比重一般约为2∶26∶64。比较之下,我国500强企业中,制造业比重过大。从行业竞争力指数来看,虽然在所选七大行业中银行业表现出了明显的竞争优势,但是汽车及其配件制造,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石油、石化和煤炭采掘及采选业仍占主导地位,重化工的产业格局并未实质改变;2009年我国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0.6∶46.8∶42.6,而在500强企业中农业企业的比重仅为0.2。第一产业在整体规模上所占比重过多,而个体企业的规模过小,劳动生产率过低,竞争力脆弱。

2.地区分布结构不平衡加剧

尽管国家已经持续调整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但调整速度远落后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在上财500强分地区竞争力指数中,我们选取了经济实力最强的北京、江苏、广东、上海、山东、天津和浙江七个省市以比较竞争力发展趋势。北京的整体竞争力始终处于第一位并且优势明显。基于这种竞争力优势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这种优势更多的来源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从2009年的基本数据来看,北京地区入围中国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为14.03万亿元,同期上海等六省市入围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为8.09万亿元,六省市之和为北京地区的57.63%。从利润规模来看,北京地区入围中国500强企业的总利润为0.899万亿元,同期上海等六省市入围500强企业的利润总额为0.44万亿元,六省市之和为北京地区的48.88%;从资产规模来看,北京地区入围中国500强企业的总资产为70.02万亿元,同期上海等六省市入围500强企业的资产总额为17.28万亿元,六省市之和仅为北京一个地区的24.68%。

(二)能力性问题

1.国企规模大于民企,但民企的盈利能力和管理效率强于国企

一直以来,国强民弱是不少学者在对比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过程中所得出的结论。从2009年中国500强企业的各项基础指标来看,这一结论得到有力的证实,国有企业占据315席,国有企业营业收入23.4万亿元,占500强总体营业收入的84.69%,实现利润1.26万亿元,占总体利润额的83.72%;而同期私营企业为171席,营业收入仅4万亿元,仅占总体营业收入的15.31%,利润2447亿元,占总体利润额的16.28%。一个更明显的例子是最赚钱的两家央企——中国移动和中国石油,2009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458亿元和1033亿元,其利润之和超过了中国500强中私营企业的利润总和。但是,基于以上基础数据的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大相径庭的结论,2009年国有企业的资产利润率为1.5%,人均利润率为5.27万元,资产周转率为0.28(次/年),收入利润率为5.38%。同期民营企业资产利润率为3.41%,人均利润率为7.86万元,资产周转率为0.59(次/年),收入利润率为5.79%。在每个指标上,私营企业都显著优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盈利能力、管理效率方面显著弱于私营企业。

2.动态应对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尽管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保持着发展态势,但必须明确的是当前许多500强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主要得益于资产规模的扩张、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兼并式成长。但是企业自身的动态应对能力不强,一旦外部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企业往往不能及时适度调整自身战略及运营。2009年分行业竞争力排名中,“水上运输”行业竞争力排名第四位,盈利能力排名第三位。但是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度蔓延,2009年航运业相对萧条。在2010年的竞争力与盈利能力排名中,“水上运输”行业随即大幅跌落,未能挤进前10。此外,石油、天然气开采及生产行业2009年竞争力排名第三位,2010年也跌出前10。这一结论说明许多大企业的高绩效主要取决于其所处产业,而不是企业自身的能力因素。当外部环境有利于产业发展时,企业便可搭上产业的“顺风车”,绩效一路高升;但是一旦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整个产业处于逆境时,企业往往缺乏整合内外资源、调整战略结构,重构运营流程的能力。

3.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国际品牌

中国500强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差距尚大。从研发费用的投入来看,推动产业创新的科研投入明显不足,发达国家的科研经费约占其GDP的3%左右,当前我国500强企业这一比例为1.4%左右。科研投入的不够势必造成创新成果的缺乏。另一方面,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能力较弱。韩国和日本在许多领域内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之比达到1∶5,甚至1∶8,而中国仅为1∶0.08。并且,对引进技术的相关性认识不足,在发展战略上常常出现一些失误。此外,中国500强企业的品牌国际知名度尚低,缺乏国际性知名品牌。这与我国大企业国际化水平偏低紧密相关。尽管近几年许多中国500强企业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但绝大部分大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形式是产品出口,能够做到海外生产,建立全球性销售网络的较少,而能够实现生产、销售与融资国际化的企业更是不多。没有全球性的市场战略就不可能培育出全球性的品牌,因为品牌资产最终来源于消费者的认知、体验与共鸣。同时缺乏创新也是中国大企业国际品牌塑造的掣肘。无论是苹果、索尼、Google还是微软,这些世界级品牌的背后,除了成功的品牌战略与管理外,还有持续不断地锐意创新。

五、促进中国500强企业“由大变强”的相关建议

(一)深化调整产业组织结构,推动500强企业与中小企业联动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提升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因此,中国500强企业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利用市场的力量引导企业间的兼并与重组,尽可能地推动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成长,迫使经营不善、技术落后的大中小企业退出市场,进而解决区域产业同构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方面的问题。但在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市场集中度过高,部分有一定竞争力的小企业由于大企业垄断而退出市场,重组过程中过度注重规模的简单加总等等。目前,中国500强中的许多企业的规模已经十分巨大,在世界500强的位次也日益提升,但在资源使用效率、企业管理效率和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方面仍旧比较低下。这与500强企业过度关注资产规模的增长有很大关系。另外,从国际先进的产业组织模式来看,往往是以大企业为核心,配套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为其提供零部件及相关服务,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因此,在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改变我国传统的产业集聚模式,避免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过度竞争和兼并,形成大中小企业共生和谐发展的格局。在大企业摆脱“大而弱”的过程中,必须改变大企业过度追求规模而忽视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发展路径,注重创新驱动,做好内功,从“规模”发展路径升级到“竞争力”的发展路径。

(二)加快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促进战略性产业的发展

上财500强指数显示,中国500强企业中重化工类企业占据着绝对数量与规模优势。但是这类企业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和低边际利润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将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加快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促进战略性产业发展。具体而言,对于传统性的战略行业,国家应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力度与使用效率,促进其产业的升级,降低单位产量的能耗。国家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的同时应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体系,检查资金使用效率和使用方向;对于新兴和前瞻性的战略性产业,国家除了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外,更要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并且要将导向性的产业战略规划细化成具体政策,包括如何推进科研人才、资金、技术向企业转移及企业自主创新等,同时政府也应加快完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尤其是中小企业创业板块,确保资本市场在资源有效配置中的作用得以发挥,推动新兴产业和前瞻性产业的发展,才能够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巨大,以中国500强企业为例,从规模来看,北京地区中国500强企业的资产规模占到500强企业总资产的73.66%。但是这种区域经济不平衡性也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经济较发达地区可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加工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利用有限的地域空间发展现代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中西部地区可以利用承接产业转移的时机,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但是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重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央政府和产业转出地方政府与产业承接地方政府应上下协同,共同推进产业转移战略的实施,促进产业转移过程中,核心技术、管理经验、生产方式与人才的交流与转移,避免出现简单的厂房、设备简单搬家,转移后技术工艺水平、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下降;二是在产业战略转移过程中,要注重转出地与转入地的产业链分工与协同发展,避免再次出现块状经济格局。因此,需要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的转移。

(四)加快国际化发展,升级价值链环节,培育世界级品牌

世界金融危机为中国大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的时机。金融危机导致许多行业受到了重创,一些企业甚至濒临破产,资产价格一路下跌,重组愿望十分迫切。中国大企业,特别是地处东部地区的大企业,应当率先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可以寻找那些符合自身国际化发展战略,拥有先进技术、品牌优势、研发实力或优良渠道的国外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利用有利契机实现跨越式的国际化发展。

尽管中国许多大企业的国际化程度逐渐提升,但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结构来看,中国企业参与的更多是低端产业或高端产业的低端价值链。参与形式主要是劳动力和资本,创新性成果参与方式比重很小。要改变当前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的结构状态,中国大企业只有坚定不移的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加大科技研发费用的投入,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生产方式。国家也出台并完善落实推动与保护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持续不断地刺激大企业开展创新活动。

良好的国际品牌资产是一个国际型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因素。而当前我国500强企业中,在国际上具有高知名度与美誉度的企业品牌不多。技术可以不计成本高价购买,渠道可以通过战略联盟获得,而高度认同的品牌只能通过企业自身去培育。品牌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中国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培育世界性品牌的过程也是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1] 胡树华,李荣.基于500强的中国企业国家竞争力现状及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1):153-155.

[2] 李东,李建明,王翔.高业绩企业群体中的弱企业效应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1):45-52.

[3] 李建明,缪荣.中美企业500强比较及其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10-17.

[4] 李建明,张永伟.中国大企业培育国际竞争力的对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2,(9):14-22.

[5] 李悦,李文昌.世界500强企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及我国企业发展的思路[J].经济纵横,2006,(2):68-70.

[6] 李荣.产业综合实力评价及500强的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7] 宋尚龙.世界500强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0,(2):93-96.

[8] 叶守明.世界500强排名分析与比较[J].经济纵横,2001,(8):59-62.

[9] 中国企业联合会课题组.中国大企业发展的最新趋势、问题和建议[J].中国工业经济,2009,(9):5-15.

猜你喜欢

竞争力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如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开拓进取 提升设计院核心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