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钟鸣鼎食之家——评“钟鸣鼎食”丛书(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2011-05-03钟洁玲

全国新书目 2011年3期
关键词:太史公羊城粤菜

■ 钟洁玲

俗话说,吃在广州。粤菜在民国初年达到一个鼎盛期。当时最负盛名的有两个代表性的家族,一个是谭家菜,一个是太史菜。这两个家族都诞生于广东南海。谭家菜北迁之后,已经融合各菜系而成为顶级官府菜,只有太史菜恪守粤菜特点并发扬光大,成为羊城食坛第一家。太史菜由南海绅士江太史公创出,他是民国初年羊城食坛的首席美食家。

一百年前,江太史公曾倾力打造一个美食王国,把食事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在他身上,我发现了广州人那种终生不减、执着于美食的精神来源!我们日进三餐,却长期忽视世俗而具体的生活方式,忽视其中隐含的文化精髓!

这是一部非同寻常的家族传记。

江太史公名江孔殷,出生于同治四年。常言道,三代富贵方知饮食。江家祖上是号称“江百万”的巨富茶商。江孔殷本人则是清末最后一科进士,点翰后,官衔太史。

江太史公精研饮食,几近出神入化之境。他的嘴巴刁钻无比,鞭策着江家大厨精益求精,太史菜是在江太史公的百般挑剔和亲自参与下定形的。20世纪初,太史菜领导广州食坛,各大酒家唯江家马首是瞻,江家每推出新菜,各大酒家立即盗版,冠以“太史”之名招徕食客。凡冠上“太史”二字的新菜,不胫而走,风靡一时。当时的军政要员,中外使节,富商巨贾,骚人雅士,各路英雄好汉,都以登临太史第宴席为荣。

江太史公为人侠义豪爽,以食结缘,广交三教九流,同情革命党。1911年广州起义失败,他力担风险,协助革命党人潘达微把七十二烈士收葬于黄花岗,成为一大义举。作为广东清乡督办,江太史公不但不去剿匪,还与三山五岳的草莽在杯筹交错之间结成莫逆,结果乡匪不剿而自清。

本书作者江献珠正是江太史公的孙女。她继承祖父钻研美食的精神,自1978年起为香港报刊撰写美食专栏。她的文字温婉而节制,书中追述的一段段美食往事,让人迷醉。

本书曾被列入香港中学生必读的100本书,因多次重版、修订而越来越厚。如今引入内地,为了让年轻读者能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对书中结构重新梳理,加入了图文并茂的背景知识,以美食为主线,依照时序,按春、夏、秋、冬四季分章,充分展示江太史府第的鼎盛食风以及南海十三郎坎坷传奇的一生。

读者通过本书故事可以追溯精极入圣的粤菜传统,品味四时美食,并为这个大家族创造的美食文化及其兴衰浮沉感怀不已。

2010年7月,我终于见到了慕名已久的江老师,她精神奕奕,耳聪目明,每周游泳3次,每次1小时,根本看不出她是年逾八旬的老人家!她耕耘饮食专栏30年,仍然那样一丝不苟。她有自己的摄影师,每半月约他上门拍一次她亲手做的两个菜,把每个步骤都拍下来,做分步图解,每周她交出一篇图文并茂的专稿。别人的菜为了造型美观,做到六七成熟就拍,她不行,一定要全熟,分毫不掺假!等摄影师离去,那两个菜就是她丰盛的晚餐。当提及江家,她却那样谦逊低调,生怕遭人误解。她说:“我们家并不奢侈,算不上钟鸣鼎食,我们不过是一个讲究饮食的家庭而已。”

想想看,太史公有四个厨子,十二房太太,府邸占据四条街,是广州河南第三大宅,关起门来五六十人吃饭,市郊还有一个一望无际的私家农场,太史菜在羊城独领风骚……我摸着良心说,如果江家还不算钟鸣鼎食之家,谁算?

低调内敛从来是旧贵族的一种品质,也许正因如此,他们与暴发户形成了云泥之别。

猜你喜欢

太史公羊城粤菜
《广东省粤菜发展促进条例(草案)》提交审议在全国率先探索地方菜立法
“太史公牛马走”
羊城颂
太史公“恤”
羊城也是我的家
太史公“恤”
羊城快速通道
纪实作品《粤菜大师》 定档6·25深圳卫视播出
庄臣:粤菜师傅工程打造未来名厨
中国粤菜产业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