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样本书库管理模式探讨
2011-04-27杜景茹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南京210097
●杜景茹(南京师范大学 图书馆,南京 210097)
样本书历来站在图书馆藏与用之争的风口浪尖上。20世纪90年代,随着开架借阅方式的日益普遍,不少高校图书馆的样本书库纷纷加入到开架借阅之列。然而,近几年随着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实行多校区办学等条件环境的改变,样本书库藏与用的矛盾再度激化。
本文以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文文科样本书库为例,探讨新形势下样本书库如何通过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的改革适应新的办学环境,充分发挥藏以致用的功能。
1 闭架风波
南京师范大学的5个图书馆分布在3个校区。研究生集中的随园校区有包括华夏教育图书馆在内的两个图书馆。样本书库就设在华夏教育图书馆内。2000年,样本书库开始实行全开架借阅,所有师生均可入库阅览,研究生和教师还可外借7天、续借1次。2003年样本书库经过分流,成为中文文科样本书库。
自2000年以来,我校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长,以2009年为例,入校研究生达2600多人,约是2000年入校研究生的5倍。三区五馆的分布状况和学生人数的激增所造成的复本紧张加剧了读者对样本书的依赖。在越来越多的读者进入样本书库,而工作人员几乎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样本书乱架、破损、失踪或丢失的现象日趋严重。
2006年暑假,我馆决定试行闭架借阅。记录数据显示:拒借率达20%左右。其中除索书单填写错误等其他原因,实际拒借率约为15%。由于暑期在校师生不多,开学后继续试行闭架。
此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开学不到一个月,众多位读者在留言簿上呼吁开架。除了提出不方便、浪费时间、无法根据书名确定想要的书之外,文科学生尤其强调了“博览群书”的需要和“偶遇”图书的益处。
工作人员在与读者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闭架借阅。而检索书目、填写索书单之繁琐,等待时间之“漫长”,拿到书却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又不愿意“太麻烦”工作人员的心理……更使习惯了开架阅览的读者们一时难以适应。
2 方案与利弊
考虑到读者的强烈反应,图书馆召开读者座谈会,就样本书库未来可能实行的管理方案征求了读者意见。
方案一:样本书每星期开架借阅一到两天,其他时间闭架。
这个方案似乎解决了闭架的主要矛盾,即读者不可入库浏览图书。但每星期开放一到两天对于急需查阅大量资料或需要连续工作一段时间的读者来说仍然十分不便。
从管理的角度看,乱架、丢失、破损的现象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表面上降低了拒借率,但考虑到闭架对读者造成的不便,图书在馆流通率的大大降低,以及由于读者直接接触图书机会的大量减少所造成的“站架”图书的增多,这种方法实际上是通过抑制流通的手段达到降低拒借率和长期保存图书的目的。
长期保存无非是为了长久利用,但如果沿袭这种“长久利用”的思路,不仅今天的读者,未来读者也同样面临使用不便的问题,更何况部分图书从入库起便深藏不露,为保存而妨碍使用,岂非本末倒置?
方案二:根据读者的不同身份限制入库,如教师、博士可以入库浏览,硕士研究生只能闭架借阅,本科生不能借阅。
这个方案当然遭到绝大多数硕士生的反对,而从本科、硕士一路走来的博士生也并不完全赞同。而且,由于我校博士生的招生规模并未扩大,限制硕士生和本科生入库意味着“博览群书”成为少数读者享有的特权。
从管理角度看,按身份限制入库读者与限制入库时间一样,都是通过抑制流通量达到降低乱架、破损和丢失的目的。
方案三:开架阅览,短期外借。
据专家估计,图书的馆内阅览利用率与外借流通利用率之比高达5∶1。[1]80由于随园校区研究生宿舍到样本书库所在的华夏馆不足5分钟的步行距离,实行开架阅览不仅方便学生随时入库查阅资料,满足文科学生需要大量阅读和查考资料的需求,而且自由宽松的阅览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可吸引更多的学生将图书馆作为自修场所,从而进一步提高图书的馆内利用率。考虑到教师居住分散,不实行坐班制,以及学生读者有时确有急用等具体情况,样本书也可提供短期借阅,但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保证以馆内阅览为主。
当然,恢复全开架的方案,虽然最受读者欢迎,却无法回避本文开头提到的窘境,即样本书乱架、破损和丢失日趋严重的问题。
事实上,从2007年寒假期间工作人员对样本书的清点结果来看,丢失或失踪的图书不足2%,与先前提到的闭架借阅中约15%的拒借率相差很大。可见在读者利用率高的图书中,丢失或失踪的比例也比较大,从而造成了我们经常看到的较高的拒借率。
部分图书失踪是由于不同校区图书馆之间通借通还(即由图书馆替读者借还其他校区的图书),使得图书未能及时归架或混入其他书库造成的,与开架并无直接关联。
3 新开架阅览与管理措施探讨
3.1 统一思想,明确定位
无论采取哪种方案,决定一切的首要因素是我们的指导思想。统一思想,明确样本书库的服务定位是寻求完善的管理措施的前提。
3.1.1 书是为了用的
似乎没有人否认阮冈纳赞先生在70多年前就提出的图书馆学第一定律,但书中所指出的“在实际工作中却是另一码事”的情形却一直重演着。从15、16世纪用链条锁藏图书的做法[2]9到近几年引起广泛争议的“苏图事件”。当“用”威胁到“藏”的时候,保管图书的职责常使图书馆工作人员忽略甚至忘记了方便利用的最终使命。如果我们在思想观念上旗帜鲜明地奉行“书是为了用的”这一定律,那么,所有管理措施都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可以探讨并逐步完善。但是,如果一碰到问题就在“藏”还是“用”的原则上徘徊不定,那么,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即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究竟是什么。
3.1.2 有教无类,维护读者权益
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而图书馆界对读者权益的日益关注正与这一思想不谋而合。读者权益的核心精神就是公民平等、自由、合法地利用图书馆的权利。
阮冈纳赞先生在谈到他的图书馆学第二定律“每个读者有其书”时也提到:“这一定律的前提就应是‘教育为人人’。”[2]66高校图书馆作为人材培养的重要基地,更应本着有教无类的教育精神,力求对所有读者提供无差别的平等服务。
3.1.3 样本书库的服务定位
这里的服务定位是指明确某一特定图书馆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包括主要服务对象、文献资料所保障的学科范围和藏书级别、服务方式以及希望达到的服务水准等。特定图书馆的服务定位应取决于所在校区的校区功能和主要读者群的需求,在图书馆现有资源与人力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
本文所讨论的文科样本书库设在研究生集中的随园校区,为了更有力地保障文科专业师生的教学与科研,样本书库的保障级别应高于普通书库,以保证其他书库没有或已借出的专业书可以随时到样本库查阅。因此,样本书库的服务方式以在室阅览为主,并通过其他服务措施弥补不可外借的缺憾。
3.2 几项值得深入探讨的管理措施
3.2.1 确定收藏级别
样本书库的保障级别决定了其收藏级别高于普通书库,其重点保障的学科专业范围以及各学科图书的收藏级别可根据本校区各专业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一级、二极学科来确定,并对其中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以及本校的特色专业实行更高级别的保障。
下表以我校部分教育学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点为例,参照美国的五级藏书制,[1]130-131确定样本书的收藏级别。
表 南师大教育学部分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点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的五级藏书制只是一种可供参照的模式,每一收藏级别的具体含义和订购细则,还可结合本校和各馆的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在此不展开讨论。
3.2.2 样本书剔旧势在必行
从图书利用情况来看,2007年至2009年,华夏馆中图法各类样本书(2000年之前采用科图法分类,2000年之后采用中图法) 的平均利用率均低于10%,即90%以上的图书在该年度内从未被使用过。科图法各类样本书近3年的利用率均低于3%,即97%以上的图书在该年度内从未被使用过。另一方面,中文样本书库自2003年建成以来就没有进行剔旧,在大量“迟滞”图书占架的同时,近3年每年的新进图书保持在1.4万册左右。要使以用为主和空间有限的样本书库承担种子书库的功能显然不切实际。样本书剔旧势在必行,以保证有限的架位向读者提供利用率最高的图书。
3.2.3 布局、设施与服务
为保证样本书库以开架阅览为主,部分读者的外借需求必然受到限制,可以弥补的措施包括:
(1)对学术价值高,具有馆藏特色或利用率很高,且本馆无复本等各种情况的“珍稀图书”,另辟特藏阅览室,仅供本室阅览,概不外借。特藏阅览室由专人管理,并提供自助复印或扫描服务。
(2) 特藏以外的样本书提供1-3天短期借阅,并做好催还工作。如其他分馆有复本或本馆订购了相同版本的电子图书,则该样本不提供外借。
(3)为方便读者充分利用电子资源(包括电子图书),馆内开设专门的电子资源利用区,并有馆员提供及时帮助,包括协助查找或下载电子图书、排除使用故障等。
中文样本书分布在3个楼层,因此,在考虑样本书库布局时,尽可能在每个楼层设阅览座位、书目检索机和周转架,既方便读者取书和阅读,也减少各楼层间图书的乱架。
与普通书库相比,样本书库可适当增加工作人员或勤工助学学生,及时上架、整架和修补破损图书,并提醒读者使用代书板。为满足读者更广和更深层次的文献需求,样本书库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能够熟练使用本馆的电子资源,熟悉网络资源的检索与利用,并能高效率地提供文献传递服务。
4 结语
以开架阅览为主的管理模式体现了样本书库最基本的功能,即其他书库借不到的书可以到样本书库查阅。在多校区办学的情况下,根据各校区主要读者群的学科或专业建立样本书库,可以保证读者随时查阅与专业相关的大部分常用书,既解决读者的急需,也降低外借需求,从而保证图书的高效利用,并缓解复本不足的压力。
文科教学与研究对“博览群书”的需求相对更高,开架阅览更能适应这种需求。此外,“偶遇”图书的价值不可小觑,其潜在的教育作用和社会效益往往是我们意想不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开架固然导致部分图书的丢失或损坏,然而闭架造成的损失却是数据难以显现的。[3]
当然,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存在弊端,但必须在以用为主的大前提下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指导思想和敬业精神至关重要。因此,我们需要随时发现和解决新问题,使样本书库对教学科研的保障服务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1]沈继武.藏书建设与读者工作[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2](印度) 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M].夏云等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3]李晓文.高校图书馆开架借阅管理探析[J].图书馆,2010(2):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