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决策模型研究

2011-04-27石永红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江苏徐州221008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年1期
关键词:出版社决策图书

●石永红(徐州工程学院 图书馆,江苏 徐州 221008)

1 引言

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 是信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命题,是用来说明相关信息在交易双方不对称分布条件下对于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所产生的一系列重要影响。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中的信息不对称则是指在图书采购交易过程中由于各要素之间信息的不对称,造成图书采购工作中“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及“暗箱操作”等现象的广泛存在而对图书采购工作质量与效率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信息优势方会以其所拥有的信息优势主导图书采购,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信息劣势方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图书采购工作质量与效率难以得到有效保障。[1]

2 对现行基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决策模型分析

图书采购涉及到众多因素,而这些因素之间由于信息共享机制的不健全,造成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广泛存在,形成一种多重非对称信息系统,而在这种多重非对称信息系统所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决策权的最终形成取决于信息结构(information structure)。所谓信息结构就是指在图书采购活动中由谁来负责相关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传递,并进而决定决策权的归属。而在图书采购活动中由于不同要素之间存在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等的不同,造成在信息结构中表现为相对的信息不对称和绝对的信息不对称。所谓相对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各要素均掌握一定的异质性的信息,同时在信息总量上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在图书采购工作中表现为各要素中没有任何一方可以处于主导地位,决策权由各要素共同掌控,在共同协商中推进图书采购工作的进行。所谓绝对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各要素之间所掌握一定的信息,而且其中某个要素掌握其他要素的全部或绝大部分信息,其信息占有总量上处于一种主导和控制的地位,完全掌控图书采购工作。由于目前在图书采购活动中的最关键的两个要素是图书馆与馆配商,因此说这种多重非对称信息系统是以图书馆与馆配商为核心所形成的。

图书馆与馆配商在图书采购活动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地位都具有二重性,即均是集委托人与代理人为一体。对于图书馆而言,一方面它是受读者委托,以代理人的身份开展图书采购活动,满足读者需要;同时又以委托人的身份,将自己的图书采购活动委托给馆配商,确保自己所承担的图书采购工作的有效实现。对于馆配商而言,一方面它是受图书馆委托,以代理人的身份开展图书采购活动,满足图书馆需要;同时又以委托人的身份,将自己的采购活动委托给图书销售系统,完成图书采购活动。然而由于读者、图书馆、馆配商、图书销售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的不同,形成了复杂的决策系统,从局部分析分别形成以图书馆为核心的决策系统和以馆配商为核心的决策系统,但图书采购整体分析则实际执行的是以馆配商决策系统为主体,以图书馆决策系统为辅助的图书采购决策模型。

2.1 以图书馆为核心的决策系统

从理论上讲,在以图书馆为核心的决策系统中,由于读者与图书馆的目标高度一致,因此它们之间在理论上应该存在完全的信息沟通机制,以确保读者需求信息与图书出版信息能在读者与图书馆之间进行完全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理论上完全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是无法得到有效实现的,从而使得在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存在相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图书采购活动中图书馆与读者所拥有的信息处于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决策结果的最终形成是对图书馆与读者决策的综合。

2.2 以馆配商为核心的决策系统

在以馆配商为核心的决策系统中,由于“经济人”现象的存在,使得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是馆配商不变的宗旨,而这一宗旨与图书馆的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但图书馆为了确保自身的图书采购活动的质量与效率,通常会尽可能将自己的需求信息全面地传递给馆配商,并要求馆配商按此需求开展图书采购活动。然而馆配商处于自身利益满足的需要,在向图书馆传递图书出版信息时有意识地忽略与图书馆需求高度吻合,但与自身利益实现不符的相关信息,使其拥有图书馆全部需求信息,但图书馆却无法获取馆配商的全部信息,从而造成在馆配商和图书馆之间存在着绝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而这一状况的存在就使得本应有图书馆与馆配商共同形成的决策结果实际上是由馆配商独立形成,馆配商主导整个采购活动,图书馆所应有的决策权无法得到有效实现。[2]

2.3 对两种决策模型的分析

从理论上分析,在图书采购决策系统中图书馆应该是核心要素,它肩负着对读者需求信息的搜集、处理、加工并以此形成图书采购决策并将该决策交由馆配商执行,以确保图书采购决策的有效实现。然而在实际采购活动中由于图书馆与馆配商之间存在着绝对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图书馆所形成的采购决策交由馆配商执行时,图书馆无法对馆配商的实际采购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同时馆配商又是图书馆采购决策所必须的图书出版信息的主要来源,甚至是唯一来源,从而造成实际的采购决策结果是由馆配商所掌控,由图书馆所形成的决策结果--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上的,在实际执行中被馆配商大打折扣,实际执行的决策是由图1中馆配商主导所形成的决策结果二,最终形成以馆配商为核心的图书采购决策体系,图书馆所应有的决策权无法得到有效实现。

图1 实际执行的图书采购决策模型

2.4 以图书馆为核心的图书采购决策模型

从对目前图书采购决策模型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图书采购决策权的归属中是以图书馆为核心还是以馆配商为核心,其关键因素取决于图书馆与馆配商在图书采购活动中的信息地位,谁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并取得主导地位,谁就将主导图书采购活动,成为图书采购决策的主导。因此说,要建立以图书馆为核心的图书采购决策体系,强化图书馆的信息能力,构建信息主导地位就成为关键因素。

在该决策模型中,图书馆处于核心地位,一方面它是沟通读者的桥梁,充分获取读者需求信息并将图书出版信息及时传递给读者,确保读者与图书馆之间建立起足够充分的信息传递系统,同时又负担着与馆配商的信息传递与沟通,将需求信息及时传递给馆配商,及时从馆配商获取图书出版信息,将图书采购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减小到最低,尤其是要尽量减少绝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以图书馆为决策核心形成决策结果(即图1中的决策结果一)交由馆配商执行,确保图书馆图书采购决策的充分实现。

3 构建以图书馆为核心的图书采购决策模型的信息结构体系

在构建以图书馆为核心的图书采购决策模型的核心环节是建立以图书馆为核心的信息结构体系,由图书馆主导信息图书采购活动中的信息流,确保图书馆拥有足够充分的图书采购决策信息,从而使得以图书馆为核心的图书采购决策体系既有理论上的意义,同时也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在该体系中图书馆是整个信息结构体系的核心,其余要素都是围绕图书馆需求并根据各自在图书采购决策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开展相应的信息搜集、加工、处理、传递工作,为图书馆形成图书采购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图2 以图书馆为核心的信息结构体系

3.1 完善图书采购体系,确保采购职能的充分实现

图书采购职能的充分实现是支撑图书采购工作得以有效完成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完善图书馆采购职能建设,提升自身信息能力对于实现以图书馆在图书采购信息结构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完善组织机构建设,统一采购职能,将文献资源采购工作集中在一个部门,同时注意构建完善的内部信息传输通道,为图书采购活动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有效解决由于文献资源载体多样化与传统的按载体形式开展文献资源采购活动之间采购信息交流不畅的矛盾。其次,要优化职能建设。图书采访工作由采购职能与信息处理职能共同构成,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制于种种因素,图书馆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采购职能的实现上,而对信息处理职能的实现缺乏足够的关注,从而使得图书采购中的盲目性不可避免。因此,为了有效提升图书采购质量就要合理优化职能建设,确保信息处理职能的充分实现,全面了解读者需求及图书出版动态,才能确保图书采购的针对性与合理性,并据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为采购职能提供可靠、充足的信息支持,有效提升图书采购质量与效率。再次,优化采购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由管理层、决策层和操作层所构成的具有良好信息传递机制的采购体系,对于提升图书采购工作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3.2 强化馆社合作,完善信息来源渠道

出版社是图书采购的源头,开展馆社合作有利于图书馆掌握图书出版的动态并形成采购决策,强化图书馆在图书采购决策中的核心地位。具体而言,馆社合作方式主要有两种:采访数据合作和图书采购合作。采访数据合作是指由出版社直接向图书馆提供采访数据,确保图书馆能及时充分掌握图书出版动态,构建多元化的采访数据来源渠道,从源头上为图书采购工作提供可靠的保障,避免对馆配商采访数据的过度依赖。图书采购合作则是指图书馆直接从出版社采购图书,减少图书采购环节,加快图书进馆速度,减少对馆配商的过度依赖,并且能获得更多的采购折扣,有效提高采购经费使用效率。

表1 馆社合作模式

其中核心出版社与重要出版社的确定主要依据出版社自身水平及所出版图书与图书馆需求的吻合度,出版社自身水平越高,所出版图书与图书馆需求吻合度越高,出版社就越重要,相反重要程度就越低。

3.3 强化馆商合作,提升采访数据质量

馆配商采访数据是目前图书馆采访数据的最重要的来源,同时图书采购招标的实质是馆配商资格招标,无法用一个规范的参数对具体的图书品种进行精确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应加强对馆配商采访数据的监控,有效消除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避免馆配商利用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对采访数据进行有意识地屏蔽。

在对馆配商采访数据的调控主要方式是对馆配商提供的采访数据质量从适用率和齐备率两个指标进行考察,以确保馆配商提供的采访数据质量与图书馆的需求具有较高的吻合度。

①适用率(S):是指馆配商提供的采访数据与图书馆需求之间的吻合度,其主要目标是在宏观层面考察馆配商数据的质量。

比率越高则说明其数据与图书馆需求吻合程度越高,数据质量越好,反之数据质量越差。数据的抽取方式可按馆配商提供的数据按批次或按类抽取,总量应控制在可有效评价馆配商数据质量即可,避免数据量过大而造成评价工作难以进行。

②齐备率(Q):是指馆配商所提供的数据中对核心出版社和重要出版社出版数据的覆盖率,其目标主要是在微观层面考察馆配商对采访数据的质量。

Q=核心出版社和重要出版社实际出版数据数量-馆配商提供的数据总量

其中核心出版社和重要出版社实际出版数据数由图书馆自行收集。如果差值是正值说明馆配商提供的数据少于核心出版社和重要出版社实际出版数据数量,而且差值越大则说明馆配商提供的数据齐备率越低,质量越差。如果差值是负值或零则说明馆配商提供的数据能覆盖核心出版社和重要出版社实际出版数据数量,馆配商提供的数据齐备率质量较高,其中产生负值的主要原因在于图书馆未能全面收集核心出版社和重要出版社实际出版图书数据所致。

3.4 强化馆系合作,完善信息传输通道

充分满足读者需求是图书馆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而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充分掌握读者信息需求并及时在图书采购工作中得到充分实现,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加强图书馆与系(或二级学院)的联系,健全完善的信息传输通道就成为首要之选。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读者主要有两类:即教师和学生,而这两类读者对图书的需求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教师更多的是需要能满足自己特定的教学科研的高水平学术专著,学生所需要的主要是与提升其自身整体素质及与所学课程配套的相关教学辅导用书,或者是具有一定水平的学术专著,以满足自己系统学习一定专业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因此,根据这两类读者需求的不同,在开展馆系(或二级学院)合作时就需要考虑同时建立基于满足这两类读者需求的信息传输系统,而且这种信息传输通道应该是一种长期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的传递系统,确保图书馆能及时、有效地获取所需信息。

3.5 构建图书馆联盟,提升图书整体采访能力

单个图书馆受制于自身能力,在采购工作中有很多问题仅靠单个图书馆自身的努力是无法克服的,因此,构建图书馆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实现群体优势就成为提升图书采购质量与效率,确保图书馆采购决策主体地位实现的必然之选。

首先,开展采访数据共享。我国图书市场虽然规模很大,但规范程度不高,不同地区之间尚未建立完善的图书出版信息传输通道,从而给图书馆全面了解图书出版信息带来很大困难,而采访数据共享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之选。采访数据共享的开展既可以在图书馆之间建立完善的图书出版信息共享机制,又可以根据各馆的不同情况进行合理分工,将图书出版信息的搜集工作切分到各馆,使得图书馆全面了解图书出版动态成为可能。其次,开展合作采购。由于单个图书馆对单个出版社的采购码洋通常情况下都不高,从出版社直接采购图书在图书配送、编目数据提供等方面都有诸多困难之处,但如果将需求基本相似而且又在同一地区的图书馆组织起来开展联合采购,就使得图书馆对单个出版社所采购的图书总量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确保图书馆从出版社直接采购成为可能。

[1]贾晓东.图书馆信息不对称研究[J].图书馆,2002(6):20-24.

[2]顾健.高校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购招标中的几个问题[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3):15-20.

[3]王慧秋,等.基于共赢思维的馆/社互动学术图书购销模式[J].图书馆杂志,2009(7):35-36.

猜你喜欢

出版社决策图书
内卷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我等待……
图书推荐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
关于抗美援朝出兵决策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