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1-04-26马学军
马学军
(甘肃农业大学,甘肃 730070)
农业灌溉用水约占我国总用水量的70%,而农业用水的90%是灌溉用水。而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3~0.4左右,与发达国家的0.7~0.8相比,相差甚远。资料显示,按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我国年缺水总量约为 300亿~400亿 m3,每年农田受旱面积 700万~2000万hm2,因缺水少生产粮食350亿~400亿kg。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节水是重要途径,而节水首先要在农业上做好文章。
甘肃临泽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位于东经 99°51′-100°37′, 北纬 38°57′-39°42′, 东临甘州区,南靠祁连山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相毗邻,西连高台县,北接内蒙古自治区。全县辖五镇二乡,71个行政村,664个合作社,3.2370万户,总人口14.6万,其中农业人口12.4万。总面积2 727.29km2,其中耕地面积2.4万hm2,占总面积的8.6%,境内戈壁荒漠等约占总面积的80%。临泽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县,1988年曾荣获全国一熟制地区粮食单产冠军县,2006年又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全县大面积推广小麦/玉米带田,全县80%以上的农作物种植面积以小麦/玉米带田为主。近年来,由于黑河来水量锐减,加之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境内水资源相对紧缺,以小麦/玉米带田为主的高耗水作物已不适应本地农业发展需要,节水旱作农业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针对县境内干旱缺水的严峻形势,结合本地农业生产发展实际,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三禁、三压、三扩”政策,即:禁止新开荒地、禁止移民、禁止种植高耗水作物;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扩大林草面积,扩大低耗水作物面积。着力实施 “产业富民”战略,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出发点,积极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和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以玉米制种、日光温室等为主的节水型农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高,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 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现状
1.1 有利条件
1.1.1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临泽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境内海拔1 280~2 700m,年平均气温7.6℃,年最高温度39.1℃,最低-27.3℃,≥0℃积温3 548℃,年均降水量117.1mm,全年无霜期160天,最长年179天,平均年日照数3 085.1小时,太阳辐射总量148.42千卡/cm2,具有日照时间长、温度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大气透明度好等特点,属典型大陆温带干旱气候。有利于各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适宜于高效、节水的设施农业发展。
1.1.2 水电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境内有黑河、梨园河二大水系,年流量16.5亿m3,地下水总储量1.15亿m3,现有中小型水库4座,总库容量0.8亿m3。全县已形成高低压农电线路、机电井以及灌区内渠、路、林、网配套完善,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供坚实的发展基础。
1.1.3 土地资源丰富,栽培设施良好
全县现有耕地面积2.4万hm2,土壤类别以灌耕土、潮土、草甸土为主,有机质含量在1.27%左右,含氮(N)量在 0.032%~0.127%之间,含磷 (P) 量在 0.0420%~0.067%之间,含钾 (K)量在1.5%~2.4%之间。玉米制种、加工番茄、日光温室等节水旱作农业的大力发展,为继续深入发展高效、高附加值、低耗水产业奠定基础。特别是荒漠区日光温室的成功推广和有机质无土栽培的典型示范,为有效利用丰富的荒漠资源,大力发展荒漠区日光温室旱作节水农业提供技术保障。
1.1.4 扶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政策力度大
为了及时破解水资源短缺与农民增收速度缓慢的难题,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联系实际,审时度势,创新思路,以市场需求和建设节水型社会为向导,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把节水、调优、调高、调特、调精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全面实施“三禁三扩”政策,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合理配置水资源和其它生产要素,在巩固和改造现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以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节约水资源和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为目标,重点发展高效节水的农作物制种、日光温室蔬菜、加工番茄等高效、特色、节水型产业。特别是在玉米制种和高效日光温室产业发展上,政府出大手笔、动大动作,积极制订和出台相关鼓励支持优惠政策,加大旱作节水农业发展。
1.1.5 技术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完善
为发展玉米制种和温室设施产业,全县已形成计划指导、技术服务、信息提供、产品销售为一体的主导产业生产格局,初步形成县有农技中心、乡有农技站、村有农业协会、技术员与示范户的三级技术服务网络,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技术保障。
1.2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成效
1.2.1 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导向,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重点,把节水、调优、调高、调特、调精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全面实施 “三禁三扩”政策,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合理配置水资源和其它生产要素,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经济的科技含量,使全县农业生产呈现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高新技术密集的新型农业生产格局,全面适应节水型社会的发展要求。
1.2.2 节水旱作特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以“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共享”为理念,本着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引进开发新型产业的原则,在改造和巩固现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以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节约水资源和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为目标,重点发展节水型的优质专用粮、农作物制种、无公害蔬菜等高效、特色、环保、无公害、节水型产业。
──优质专用粮产业。按照少灌水、多产出、高效益的要求,依托雪晶淀粉、鲁能开源酒业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加大节水型农业新品种引进开发和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大力调整种植结构,禁止种植水稻等高耗水作物,以构筑基地连片、节水明显的优质粮食产业发展新格局,将优质专用粮产业从耗水大、效益低的粗放式生产提升到耗水少、效益高的精细式节水旱作农业生产。全县优质粮生产面积为2.19万hm2。而水稻由原来的1 333.3hm2缩减到现在的不足100hm2。
──制种产业。按照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相关精神,结合该县实际,以调整农作物生长关键时期的需水量,错开灌水高峰期,有效利用有限水资源,建设节水型产业为指导。依托该县种子加工园区建设,适时发展农作物制种产业,力争将该县由高耗水的带状种植作物大县变为低耗水的制种强县,为建设节水型社会做样板。2010年,全县落实各类农作物制种1.89万hm2,占全县农播面积的73.7%,其中玉米制种1.86万hm2,订单生产面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均达到100%。全县玉米杂交种产量达1.45亿kg,按每667m2土地均产值计算,农户制种总收入5.23亿元,较上年度净增1.2亿元。农民人均制种纯收入达到2 850元。
──温室蔬菜产业。按照“扩大面积、调整结构、增加品种、提高品质、创立品牌、开拓市场”的思路,采取 “政策推动、科技驱动、龙头牵动、大户带动”等措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服务体系,促进全县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同时,积极探索,引进有机质无土栽培、秸秆生物反应堆、工厂化育苗、钢架拱棚果蔬促成及延后栽培、出口果蔬无公害栽培、日光温室防寒增温、露地和拱棚葡萄高产优质栽培、肉苁蓉人工栽培、沼渣沼液利用等先进农业技术,并大面积推广。不断创新工作的思路,充分利用荒漠资源优势,率先在全国带头发展荒漠区设施农业,并一举取得成功和大面积推广。荒漠区设施农业的成功,为该县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树立了样板,拓展了发展的空间。全县现已累计发展日光温室生产面积已达596.5hm2,其中荒漠区日光温室146.5hm2;钢架大棚180.6hm2,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呈现出示范点多、建造标准高、建设力度大的良好发展态势。
1.2.3 农艺节水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
以节水增效为目标,实行工程、农艺、管理节水相结合,以工程节水为主、农艺与管理节水为辅,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引进和推广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喷灌、微喷灌、抗旱保水剂等有效节水新技术、新产品,大力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构建节水高效农业发展新模式,不断带动农田节水技术的大面积示范推广。2010年,全县落实地膜覆盖2.37万hm2,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5%以上;推广膜下滴灌、喷灌、微喷灌等面积1.24万hm2;推广农膜沟灌农田高效节水6 700hm2,全县抗旱保水剂等化学和生物产品节水面积1.58万hm2。
1.2.4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
按照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相关精神,充分利用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有利契机,对全县农田灌溉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改造,重点进行灌溉渠系的衬砌和农用水库的加固。同时,为了更有效地节约和利用水资源,将水票制引入到农田灌溉用水中,实行定额、定时灌溉,改变以往的大水漫灌、乱灌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全县85%以上的干、支、斗、垄渠系已全部衬砌,全县71个行政村的2.4万hm2耕地已全部实行水票制灌溉。
1.3 采取的主要措施
1.3.1 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认真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工作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及时组织农业、水利、财政等部门召开专门会议,认真分析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形势,积极研究应对对策,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全面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及时成立黑河流域综合治理节水办公室,负责督促节水措施的落实,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协调处理相关事务,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1.3.2 落实责任,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
为大力调整和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发展以地膜覆盖玉米制种、日光温室等为主的旱作节水农业,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县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以农民增收和节水为出发点,采取行政、技术等措施,与各乡镇签定节水农业 (玉米制种、水利渠系衬砌)目标责任书,将任务分解落实到人,落实责任。
1.3.3 强化措施,多措并举抓节水落实
为了将节水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级行政及技术部门高度重视,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节水农业的发展。一是政府推动,积极引导,大力推行玉米制种产业,农作物农田灌溉用水由原来的9次水变为现在的4次水,大大降低灌溉用水量;二是技术部门大力推行地膜覆盖、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三是认真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依托项目大力节水。
1.3.4 加强宣传,全面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
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充分把握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张掖市实施节水型社会试点的有利时机,围绕节水调结构,从发展节水型农业的角度出发, 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加大对 《张掖市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方案》和 《临泽县节水型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等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群众深入了解和认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全面提高了全民节水意识。每年共举办以节水为主题的培训班260场次,参训人员达到3.4万人次以上。
1.4 存在的问题
尽管该县在旱作节水农业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4.1 节水工程投入少,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目前,该县对农业节水工程的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项目节水集中资金重点扶持节水增效园区项目建设,而农户农田节水技术则补助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
1.4.2 对旱作节水农业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对该县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战略地位和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时紧时松,旱作节水农业低阶段发展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该县虽然以来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综合开发等农田基本建设,农田基础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目前仍有30%以上的农田属中低产田,抗旱能力弱,生产水平低。
1.4.3 对旱作节水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功经验的推广力度不够
首先是对农科教联合研究开发和推广旱作节水新技术的组织力度不够,存在着常规技术多、高新技术少;研究成果多、可转化技术少等问题。其次是对现有的旱作节水农业典型经验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速度较慢,影响了全县旱作节水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1.4.4 各有关部门的协调还需进一步加强
农业、水利、农机等涉农部门之间的协调存在一定差距,使得工程节水与农艺节水结合的不够紧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节水农业整体效益的发挥。
2 今后发展的方向、思路和措施
2.1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发展玉米制种和日光温室设施农业等旱作节水农业为重点,推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走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品牌化竞争、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向节水、高效、绿色、无公害等方向发展,实现 “一村一品”,推进该县节水型旱作农业向纵深发展。
2.2 发展目标
紧紧抓住该县被确定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的有利机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利用3~5年时间,使设施农业面积突破1 333.3hm2,设施农业总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积极培育壮大以节水为目的的旱作节水农业,将玉米制种稳定在1.6667万hm2;大力推广旱作节水新技术,将地膜覆盖推广面积稳定在2万hm2,垄膜沟灌农田节水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33万hm2以上。
2.3 主要措施
2.3.1 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节水农业建设的组织领导
进一步提高对节水农业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节水农业建设工作。应成立由政府牵头,农业、水利、农机、林业、计划、财政等有关部门组成的领导机构,积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同时,成立由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专家参加的技术指导组,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工作。此外,还要多途径、多层次加强对节水农业建设的宣传和发动,提高全社会对节水农业的认识,把支持和参与节水农业建设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3.2 因地制宜,建立和探索完善不同类型的节水模式
全县经济和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走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并重、工程技术与农艺技术相配套、蓄水保水技术与节水管理技术相结合的路子,主要抓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突出保墒和培肥。
2.3.3 密切协作,全面扎实推进节水农业的建设进程
节水农业的建设,涉及工程与生物、农艺与农机、设备配置与管理等多学科和部门,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及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节水农业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以推动节水农业的发展。
2.3.4 注重创新,努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步伐
现代节水农业的建设,关键要依靠科技进步。首先要加强节水新技术的引进、研究和开发。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以及生产企业要加强协作,选择一批先进实用的技术课题联合攻关。其次是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针对目前存在的农业科技成果整体应用水平偏低、科技成果转化速度较慢、许多已成功的科技成果并未形成生产力等问题,要从各方面入手,努力提高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素质,为节水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应选择一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适用技术,因地制宜大面积推广。
2.3.5 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发展节水农业保障体系
首先,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政策,为节水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向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资。其二,要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逐步建立由政府、企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参与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产业化模式。其三,要建立起监管力度大、操作性强、有利于发展节水农业的地方性法规保障体系,使节水农业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