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三化”同步发展面临的机遇、问题
2011-04-26长子中
长子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10)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党中央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当前,我国推进 “三化”同步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需要深刻理解和对待。
1 推进“三化”同步发展面临的机遇
国家已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中央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截至200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46.6%。根据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规律,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根据估算,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人民币的建设投资。城镇化加快发展,将有利于顺利推进城乡一体化,有利于解决好 “三农”问题。
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已有足够的财力对农业进行反哺。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在工业化成长过程中,工农关系调整大致经历 “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 “农工自我发展”与 “工业反哺农业”3个阶段。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到4 000美元,尤其是沿海发达省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表明我国已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成为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此外,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2010年突破8万亿元,达到8.3080万亿元,年均增长达20%。为逐步加大国家财政对 “三农”的投入力度,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财力支撑。
科技进步及其广泛应用将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现代育种,尤其在超级稻、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等方面相继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农业特色种、专用种培育上取得了突破,在农产品安全生产、动植物重大灾害防控、农产品加工、生物质能源和生态环境整治等方面也取得一批核心技术。未来几年,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将推动粮食多元化利用,非粮燃料化学品等的发展以及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和可降解农膜等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在生物技术发展中,将在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和新品种开发、生物制品品种中关键技术开发上取得突破,为我国农业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 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存在的问题
工业化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带动力不强:一是对城镇化的带动力不强。按照发达国家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工业和非农产业产值比重来衡量,我国城镇化水平依然明显滞后。根据国际规律,GDP达到4 000美元左右,城市化率应在60%左右,目前我国人均达到GDP 4 000美元,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截至2009年,城镇化率只达到46.6%,显然,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二是对农业现代化带动力不强。目前,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到10.5%左右,但就业人口比重仍然不高,截至2009年,仍然达38.1%,并未充分发挥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带动促进作用。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变市民存在制度障碍,加快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大幅度减少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艰巨任务。近年来,中国城镇化率提高很快,但是在现行统计的城镇人口中,约有1.5亿农民工及其家属。他们虽然常住在城镇,但并未获得城市户籍,在公共服务方面还没有完全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虽然一些率先推动户籍改革的城市在户口形式上取消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统一为 “居民户口”,但是城乡户口差别背后隐含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保、福利等制度性壁垒和歧视性待遇并没有完全消除。
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受到几方面的制约:一是受到如何处理好家庭承包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的制约。现阶段,如何既要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把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又要通过规范的土地流转方式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需要更多的体制机制变革。二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日益受到资源、环境约束。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和非农产业、农村和城镇在耕地等资源方面的竞争不断加剧。未来,农业生产将面临耕地总量减少、质量下降,以及沙化、盐碱化、灌溉水资源短缺的困难。并且,农业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势头没有明显改变,承载能力不强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三是受到农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农村劳动力空心化的制约。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关键依赖于农业科技教育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大量优质的高素质的劳动力转移进入城市,农村留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孕,农村务农出现空心化现象,对建设现代农业极为不利。
3 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其要点就在于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发展机会、发展能力和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差距,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构建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的制度:一是促进农民就业非农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同推进;二是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改革土地使用制度,保障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者的权益,提高农村土地的资产性收入;三是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
构建促进国民收入分配向 “三农”倾斜的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农的比重,加大对 “三农”的投入力度,保证财政预算内农业支出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二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进一步完善对农民的各种直接补贴政策;三是健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四是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是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二是进一步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建设现代农业,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