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1-04-26刘良军
刘良军
(湖北省荆门市委党校,湖北荆门 448000)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促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根据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总体部署,要促进 “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就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把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中心目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物质保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1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对实现农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1.1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逐渐降低,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经济越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越高,越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这是保障工业化、城市化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从国际经验看,现代化加速推进期既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农业发展的风险期;把握得好,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把握不好,农业发展则会出现徘徊甚至倒退。因此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只有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2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扩大国内需求、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
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实现我国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战略举措。扩大消费需求,潜力在于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关键在于使农民有消费能力,核心在于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我国农村消费水平低,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从农业内部看,目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不足第二产业的1/7,不到第三产业的1/3,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很难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制约了农民的农业收入。从农业外部看,外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还难以满足就业岗位的需要,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规模扩大和充分就业。因此,无论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还是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拓展农民的非农收入来源,都迫切需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1.3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应对国际市场挑战、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一方面,小麦、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的价格普遍高于国际价格,国外低价农产品的进口压力始终存在;另一方面,园艺、畜禽、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竞争优势面临挑战。特别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不仅没有放松农业,反而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作为克服危机的重要战略,这将对未来国际农业发展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只有加快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利用 “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改善要素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增强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1.4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农业是高度依赖资源条件、直接影响自然环境的产业,农业的资源利用方式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过大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农业发展方式如果不转变,资源环境约束不突破,农业发展就没有前途,国民经济发展也将受到影响。
2 粮食安全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2.1 粮食关乎国计民生,关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历史经验表明,粮食一旦出现大的波折,将直接危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不论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3年自然灾害,还是90年代初发生的全国性粮食价格暴涨,事实证明都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影响,而且经过了相当一段时间才恢复调整过来。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当前,科学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实现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目标,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其中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必须始终绷紧粮食生产这根弦,把粮食安全这一关系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巩固好、维护好、实现好。
2.2 粮食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 “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而粮食安全的基础恰恰在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能否保持,落脚在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上。可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是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维护种粮农民的利益,确保越是在粮食增产的时候,越要让农民也能增收。只有农民增收,才谈得上全面实现小康;只有农业增效,才谈得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农村发展,才谈得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粮食安全是中央 “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定不移地落实中央关于 “三农”问题的一系列大政方针,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的粮食安全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2.3 粮食安全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
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有两条与粮食工作密切相关,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粮食安全涉及生产和消费,联系着农民和市民,从而决定了必须统筹乡村生产者和城市消费者利益,统筹粮食主产、主销以及平衡区域之间的发展。既要让农民持续稳定地从种粮中获得收益,避免出现 “谷贱伤农”,从而保护种粮者的积极性和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又要兼顾城市消费者的承受能力,避免出现 “谷贵伤民”,进而使整个粮食经济处于一种协调健康的良性循环和互动状态。此外,粮食安全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水平如何,直接体现了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高低。政府既要善于应对和处置可能出现的粮食突发事件,也要善于对影响粮食安全的重大因素和长期趋势做出未雨绸缪的全面规划,使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2.4 粮食安全也是对和谐世界的重大贡献
中国作为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好占世界1/5人口的吃饭问题,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也是为世界和谐做出的重要贡献。中国以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步伐,不但证明完全可以养活自己,而且实实在在地丰富了世界粮食资源。据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报告,中国在2005年就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事实证明,只有解决好国内粮食安全问题,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有资格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与世界各国共建和谐世界。
3 促进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目标
农民收入是保证农民生活、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农民收入不能增长,农民生活就无法改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就会受到影响,农村消费市场就扩大不了,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 “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1 促进农民增收,要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
要进一步理顺农产品价格,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当前,要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适时加强政府调控,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行,防止 “谷贱伤农”。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有效引导市场走势,促进粮食价格合理回升。增加主要农产品储备,鼓励企业增加商业收储。加强进出口调控,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防止部分产品过度进口冲击国内市场。搞好农产品购销和调运,密切产销衔接,畅通流通渠道,减免流通费用,完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从价格上升、产品增值中得到更多实惠。
3.2 促进农民增收,要逐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农业补贴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措施。近几年,我国农业 “四项补贴”逐年增加,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未来要充分考虑稳定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严峻形势,尽最大可能继续增加农业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 (场)。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及时增加补贴。同时,按照目标清晰、简便高效、有利于鼓励粮食生产的要求,完善补贴办法。
3.3 促进农民增收,要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未来5年农业农村工作要把促进农民就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内外联动,多种措施并举,最大限度拓展就业增收空间。扩大农业产业链的就业容量,引导和支持农民广泛利用各类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精深加工,在生产的广度深度中增加就业容量。扩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就业容量,通过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农民大规模开展兴修水利、整治土地、植树造林、修桥筑路、治理人居环境,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中拓展就业空间。拓展农村二、三产业就业渠道,积极发展家庭工业等多种形式的乡村工业、加快发展类型多样的农村服务业,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在活跃农村经济中创造就业机会。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强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
3.4 促进农民增收,要大力繁荣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平台。要制定有效政策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县域流动,统筹配置各种资源,有效集成各项支持政策,增强县域经济对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能力。科学规划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域转移,大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小城镇,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增强小城镇辐射农村、带动就业、促进消费的作用。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促进财力分配向县乡倾斜,继续推进省直接管理县 (市)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 (市)体制,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4 发展现代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促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重点,强化政策、科技、装备、基础设施等支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繁荣农村经济。为此,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4.1 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一方面,增加农业补贴、完善补贴政策是支持保护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近年来,中央连续下发了多个“一号文件”,不断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农业专项补贴、综合补贴等范围不断扩大,力度不断加大,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粮食生产保持了连续多年增产。另一方面,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扶持保护农业的又一重要举措。随着高技术、高投入的现代农业效益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风险越来越大,如遇灾害,农民将遭受较大损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效益,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4.2 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现代农业要求把知识、技术、资本和管理等生产要素通过市场配置,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因此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要在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健康养殖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要立足当地自然和人文优势,培育主导产品,优化区域布局。要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种物质、非物质产品和产业。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使龙头企业真正成为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4.3 大力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
农业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农业科技的现代化,要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为目标,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把农业科技弱势变成科技强势,真正把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必须转变农业科技发展思路。应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大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发展农业产学研联盟,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大力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同时要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科研推广的投入,加大对农民采用农业技术的补助。
4.4 努力推动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要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要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的配套改造,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要以良种培育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实施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要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走符合国情、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要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