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形势 扎实开展工作促进全省种植业生产平稳较快发展
2011-04-26王高勇
王高勇
(山西省农业厅,山西太原 030002)
1 山西种植业生产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十二五”时期,山西省种植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适度扩大粮食作物特别是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小麦生产,做大做强小杂粮产业,恢复棉花、油料生产,以设施栽培、标准园建设为重点推进园艺产业发展,推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逐步形成 “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新格局,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根据这一思路,“十二五”期间全省粮食生产主要指标是: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20万hm2,产量达到100亿kg。其中小麦面积稳定在 72.67万hm2,产量力争达到26亿kg;玉米面积扩大到160万hm2,产量达到75亿kg以上。
1.1 优化区域布局,促进产业发展
在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同时,促进 “一关两山两盆地”建设,即重点抓好雁门关、太行山、吕梁山、晋中盆地和晋南盆地五大板块。其中,玉米重点抓好雁门关、太行山两大产业集群,小麦重点抓好晋南盆地产业集群,杂粮重点抓好吕梁山产业集群,蔬菜重点抓好晋中盆地、晋南盆地两大产业集群,水果重点抓好吕梁山、晋中盆地、晋南盆地三大产业集群。同时,继续推进大同、晋中、运城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并在全省发展一批“一县一业”示范县和“一村一品”示范村、专业村。
1.2 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是安天下的产业,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山西省作为粮食自求平衡省,既存在总量不足的问题,也存在细粮结构性短缺的问题。解决总量不足的问题,必须把发展玉米生产放在首位。要充分挖掘玉米增产潜力,稳定增加播种面积,大力推广 “一增四改”技术,着力提高单产水平。同时,要抓好小麦生产,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品种,保证细粮50%的自给率。小杂粮是山西省的优势产业,要重点抓好谷子、莜麦、马铃薯和杂豆生产,努力提高单产,在品质和效益上下工夫。为了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重点实施三大工程:一是新增10亿kg粮食生产能力工程,倾力打造粮食生产三大区域,到2015年实现新增5亿kg粮食生产能力的目标。二是中低产田改造工程,计划改造66.67万hm2,增加粮食生产能力7.5亿kg。三是高产创建工程,力争在每个农业县都建立主要作物高产创建示范片,为粮食稳产高产发挥带动作用。
1.3 发展园艺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以设施栽培和标准园建设为重点,抓好蔬菜、水果两大主导产业。在蔬菜生产上,大力实施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新增设施栽培6.67万hm2,重点建设200个以设施栽培为主的蔬菜标准园,抓好集约化育苗中心、产地批发市场和采后处理及配送中心建设。在水果上,实施双增工程,即新发展果园13.33万hm2,减密间伐改造老果园13.33万hm2。抓好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体系、水果产地批发市场、 “万亩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 “千亩果园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建设10个省级苹果、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区试站。食用菌生产要进一步扩大规模,重点扶持新优品种和新技术推广,推进生产过程和产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药材生产要继续加强种植基地建设,对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九大中药材种植区域进行重点发展和建设,争取再有2~3个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蚕桑生产要实现恢复性增长,力争使桑园面积稳定在1.33万hm2,蚕茧收入达到2亿元。
1.4 适应复苏预期,恢复棉花油料
要抓住棉花价格上涨、种植效益提升的有利时机,引导农民多种棉、种好棉,力争棉花面积恢复到8万hm2。要稳定油料生产,遏制下滑势头,重点抓好胡麻、向日葵、油菜、花生、高油大豆生产,兼顾芝麻、小麻、蓖麻等特色油料作物的生产。力争全省油料种植面积恢复到18.67万hm2,通过技术改造提升油料产业开发水平。
2 2011年种植业工作
2011年山西省种植业工作的主要任务:以稳粮增收为目标,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提升园艺作物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份额,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体目标是:全省粮食面积稳定在313.33万hm2,总产量100亿kg。建设玉米丰产方20万hm2,推广小麦地膜覆盖4万hm2。新发展设施蔬菜1.3万hm2,新增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示范园0.67万hm2。
2.1 抓好强农惠农政策落实
继续实施粮食直补、生产资料增支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政策,推进马铃薯良种繁育补贴措施落实。2011年省政府又新出台了10项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其中直接补贴种植业生产的有两项:一是对20万hm2玉米丰产方建设实施补贴,每667m2补贴30元;二是对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专业生产企业发展设施蔬菜给予贷款贴息补助。在补贴资金不断增多、补贴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要加强督促检查,利用各种媒体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力争做到家喻户晓,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给农民的实惠不缩水。同时,要开展政策调研,深入基层了解情况,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对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解决,力争出台符合当地实际、解决突出问题的强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2 抓好粮食高产创建工程
一是粮棉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继续依托农业部粮棉油高产创建项目,力争使全省粮棉高产创建示范片达到100个以上。各市、县要高度重视高产创建工作,抓好地块、标牌、人员、责任、档案、措施六落实,加强技术指导,开展观摩示范,提高创建水平。要在整建制、标准化、创机制、大协作上下功夫,力争使整建制推进的县达到5个。二是玉米丰产方建设。根据省政府要求,重点抓好20万hm2玉米丰产方建设。继续利用中央财政现代农业项目资金,对丰产方内实施地膜覆盖、秸秆还田、机深耕、增施有机肥等技术实行补贴;利用中央财政旱作节水农业项目资金重点建设13.33万hm2以玉米为主的地膜覆盖田。丰产方建设要高标准,严要求,量化技术指标,细化补贴程序,完善补贴办法,通过公开招标、统一采购等方式购买农资、确定农机作业价格。三是小麦地膜覆盖田建设。2011年省政府决定对4万hm2秋播小麦地膜覆盖进行补贴,每667m2补助60元。这是继2000年之后省财政首次拿出资金对地膜小麦进行补贴。业务部门要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做好任务的分解落实。小麦主产区要早谋划、早安排,落实地块、地膜和机械,做好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使这项关键性技术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抗旱增产的作用。四是抓好小杂粮产业发展。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做好名优品种的提纯复壮,选育一批商品性好、竞争力强的新品种。做好杂交谷子的引进、示范与推广,提高谷子生产水平。马铃薯良种补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承担项目的市、县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严格补贴程序,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项目实施扩大脱毒种薯推广面积,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继续做好晋北三市荒漠地种植燕麦工作,加大试验、示范力度,集成技术,增强实效。要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响品牌,拓宽销路,做大做强小杂粮产业。
2.3 抓好高效园艺建设工程
一是优化区域布局。按照市场需求,进一步推进蔬菜、水果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建设一批生产规模大、产业水平高的生产基地。在经济不断向好的形势下,引导农民恢复发展棉花、油料、蚕桑和中药材,促进食用菌生产持续增长。二是大力发展设施栽培。围绕 “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和果菜标准园创建,努力扩大设施栽培面积。各地要继续强化扶持政策,采取政府引导、个人为主的投入方式,积极协调银行安排小额贷款或采用政府贴息的方式,帮助农民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2010年全省11个市都颁布了设施蔬菜建造技术规范,要引导农民科学建造,确保建得好,用得上,真正给农民带来实际利益。三是推行标准化生产。要抓好标准制定、实施和宣贯,推进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育苗,提高果菜产品的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争取建设15个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年供优质瓜菜苗4 500万株,提供栽培用苗1000hm2。四是搞好产销衔接。要积极组织当地的名优产品参加展销会、洽谈会,使产销双方互相了解,提高知名度,促进销售的达成。加强与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的合作,抓好出口果菜产品的认证工作,促进优质果菜走出国门,拓展国外市场。
2.4 抓好现代种业发展
2011年国务院要出台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意见》,并将召开全国种业发展大会进行全面部署。各级农业部门要抓住机遇,积极开展工作,争取种业扶持政策和项目,稳步推进现代种业体系建设。要把握改革先机,积极开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推动科研基础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的分离,推进企业与科研单位的产学研结合。要引导育繁推一体化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多种形式,推进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改变种子企业 “多、小、散、弱”的状况,提高市场竞争力。要逐步完善自主创新、良种繁育、新品种区试、新品种展示、种子质量检验、种子信息网络六大体系,着力提升种业创新能力、质量检测能力和服务指导能力。要强化种子执法,加强品种管理、市场管理、质量管理,做好新品种试验示范审定、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种子企业清理整顿、种子质量抽检等工作,确保农业用种安全。
2.5 抓好耕地生产能力建设
一是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积极与国土、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密切合作,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以新增10亿kg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的58个粮食主产县为载体,实施中低产田改造13.33万hm2,在大同盆地改造盐碱地0.67万hm2,增产粮食1亿kg以上。二是旱作节水工程建设。以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为依托,以高标准农田节水示范区建设为引导,以增产潜力大的旱作区粮食作物为重点,兼顾高效经济作物,继续开展旱作节水农业示范活动。通过完善农田节水配套工程和现代节水设备,示范推广少耕穴灌聚肥节水、秸秆覆盖蓄水保墒培肥、 “W”型膜盖集水补灌、日光温室水肥一体化、果园膜下滴灌等农田节水技术模式。三是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在115个农业县全面开展工作,力争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以村级示范方建设和标准化示范县创建为抓手,组织制定区域化、个性化科学施肥指导方案,在粮食、果菜等作物上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肥料供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等参与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探索“统测、统配、统供、统施”的服务模式。加快构建配方肥产供施网络,逐步形成以科学配方引导肥料生产、以连锁配送方便农民购肥、以规范服务指导农民施肥的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健全乡村配肥站,向农民提供智能化、数字化的配肥供肥服务,引导农民按方施肥。
2.6 抓好病虫害综合防治
一是强化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与防控工作。启动10个农作物病虫标准观测场的建设工作,围绕重点作物、重点病虫,准确发布趋势预报,力争重大有害生物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农业有害生物预警覆盖面达到85%。及时指导病虫防控工作,坚决打胜区域性重大病虫歼灭战,局部性重大病虫突击战和重大疫情阻截战,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二是大力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积极扶持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在高产创建示范片和迁飞性、流行性重大病虫源头区全面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全省农业有害生物防控面积要占到发生面积的88%以上,实现重大病虫发生不扩散、不成灾。三是加强农药监管和植物检疫工作。继续加大农药市场监管力度,推进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做好农药登记的初审、续展和大田药效试验、农药质量市场抽检和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监控工作。在全省评选出10个高标准农药经营放心店,加强10佳农药诚信服务企业的监督管理。做好检疫对象的监测防控,全面落实10个高标准植物检疫签证点的建设工作,完成全省植物检疫员的换证工作,规范植物检疫计算机的应用。四是强化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建设10个布局合理、建设规范、管理精细、防控科学的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园。全省建立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3.3万hm2,辐射带动33.3万hm2。加大新型药械推广力度,全省植保新技术替代高毒农药新产品推广面积达到166.7万hm2次。通过积极的工作,力争实现防控重点从粮食作物向统筹抓好粮食和经济作物转变,防控策略从化学防治向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转变,防控方式从分散防治向专业化统防统治转变。
2.7 抓好农技推广工作
要加快构建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多元机构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推广体系,体现农技推广的公益性和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对公益性推广机构,要抓紧建立农技人员聘用制度,采用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等方式,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推进农科教相结合,整合技术资源,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瓶颈,促进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要依托农技推广集成技术专家库,因地制宜地筛选增产提质、节本增效的主推品种和实用技术,促进良种与良法、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实现技术的集成与配套,充分发挥各项技术的综合增产潜力。要创新培训方式,通过办好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田、高产创建示范片、标准化示范园,组织观摩活动,提高培训效果。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培养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完成4 000名蔬菜园艺工、农艺工、农业技术指导员的鉴定任务。要创新农技推广方式,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办法,推行分片包点等行之有效的办法,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
2.8 抓好农产品质量监管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必须加大监管力度,努力确保不发生大的质量安全事件。一是要继续完善质量检测体系,逐步在市、县两级建立质量监测网点,配备完善的检测检验设备,负责对区域内的农产品质量进行跟踪监测,为市场准入制度的实行奠定基础。二是开展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工作。继续对11个市的农产品进行例行检测,对重点产品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开展专项抽查。三是积极开展 “三品”认证。配合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心、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做好全省 “三品”认证的产地和产品检测工作。在抓好质量监管的同时,引导农民开展无害化、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城乡居民餐桌安全。
2.9 抓好工作方式转变
各级农业部门要以 “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强化自身建设,提高服务 “三农”的能力,增强为农业和农民服务的意识。一是要加强学习和调研。要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机关建设,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推进业务工作的开展。二是要转变工作作风。要振奋精神,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路促进工作开展,力求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要增强服务意识,深入乡村农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送技术、送物资、送信息下乡活动。要关心群众疾苦,热情接待农民投诉,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三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要继续强化农情调度工作,加强农情网络建设,强化服务功能,既为政府和领导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也要为农民发展生产提供咨询和信息服务。要高度关注每个重要农时、每次重大天气变化,认真分析可能带来的影响,准确掌握墒情、苗情、灾情,科学制定应对技术路线,指导农民科学抗灾,搞好生产恢复。四是抓好农资市场监管。种子、肥料、农药等产品质量的好坏,事关生产安全,事关农民利益。要会同工商、公安、质检等部门,坚持不懈地开展好关键农时季节的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坚决打击坑农害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