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东黄土高原草地农业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以甘肃环县为例

2011-04-25谢文章

草业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环县草业牧草

谢文章, 孙 义

(1.甘肃省环县畜禽改良站,甘肃 环县 745700; 2.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20)

农牧交错带是农耕文化和畜牧文化的融合区,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交错带[1]。在农牧交错带,草地畜牧业应占农业系统的主体地位[2],但是,长期以来 “以粮为纲”、“重农轻牧”等思想左右着农牧民,农业系统中农牧比重严重倾斜,地位颠倒,不合理的结构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农牧交错带地区农业系统结构调整迫在眉睫[3]。位于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环县,是半农半牧县,典型的农牧交错带。本研究通过分析环县草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对其农业结构进行再认识,旨在为农牧交错带农业系统的合理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示范模式。

1 环县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状况

甘肃环县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介于106°21′26″~107°44′26″ E和36°00′56″~37°09′27″ N,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地带。年平均气温6.5~10.0 ℃,≥0 ℃积温3 628.8 ℃·d。年平均降水量359.3 mm,主要集中在7-9月,占年降水量的63%。年平均蒸发量为1 674.9~1 993.7 mm,是降水量的4.7~7.7倍[4]。

环县总土地面积9 236 km2,其中草地面积68.63万hm2,占74.31%,耕地20.51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2.21%。全县人口34.25万,其中农牧业人口32.5万,占总人口的95%[5]。环县农业系统主要以草地农业生产系统为主。2009年,羊存栏53.5万只,出栏26.3万只;牛存栏6.61万头,出栏2.25万头。

环县热量一般能满足牧草的正常生长发育,但降水集中于秋季,水热不能同步,经常出现春旱和伏旱,直接影响牧草生长,加之暴雨、冰雹、寒流、霜冻等自然灾害的侵袭,致使本县成为靠天养畜和“种撞田”的脆弱经济。

2 环县草地农业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

2.1天然草地种类丰富,但退化严重 环县天然草原植被类型属于水平植被带草原地带的真草原亚地带。有牧草、杂草和毒草197种,分属46科[6]。主要牧草有长芒草(Stipabungeana)、短花针茅(S.breviflora)、大针茅(S.grandis)、赖草(Leymussecalinus)、冰草(Agropyroncristatum)、小尖隐子草(Cleistogenesmucronata)、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daurica)、小叶锦鸡儿(Caraganamicrophylla)、披针叶黄花(Thermopsislanceolata)、茵陈蒿(Artemisiascoparia)、冷蒿(A.frigida)、茭蒿(A.giraldii)、无茎委陵菜(Potentillaacaulis)、地肤(Kochiascoparia)等,除针茅属具有普遍意义外,则首推蒿属。主要毒草为瑞香科的狼毒(Stellerachamaejasme)。根据环县草原站监测,2000-2008年,天然草地平均盖度61.96%,平均干草产量1 262.69 kg/hm2,利用率按75%估算,可载牧49.71万只羊,每只羊需草地1.15 hm2。

受超载过牧、滥垦乱挖和鼠虫病害等多种因素影响,天然草原严重退化。据环县草原监理站监测,1981-2001年, 有12.7万hm2草地被开垦种粮,约有6.7万hm2草地被退耕还林项目配套为林地。1983-2001年,禾草草地产量下降52.8%,灌丛草地产量由1 100 kg/hm2下降到520 kg/hm2,两项每年造成经济损失4 418万元[7]。

2.2措施手段成效快,但后患多 为了合理利用天然草地,遏制草原退化。从2003年起,环县将放牧型草地农业系统调整为天然草地封育和天然草地放牧+舍饲的农业系统。将部分放牧羊转变为全舍饲或半舍饲的生产方式,以期达到合理利用天然草地。通过以上措施,草原植被恢复较快,盖度超过70%,个别封育草地达到92%。

舍饲对于短期内草地恢复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从农业系统的整体性来看,后患较多。舍饲成本高,效益差。另外,环县以地方优良品种滩羊为放牧型品种,饲养量80万只,单户封闭舍饲饲养,近交机会增多,致使品种退化。舍饲羊由于缺乏运动,关节炎等疾病增加。加之没有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舍饲养羊综合配套技术体系,滩羊很难迅速适应舍饲饲养方式,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造成滩羊经济效益下降,导致滩羊品种衰竭,甚至灭亡,其他品种羊舍饲也存在类似问题[8-9]。另外,植被恢复较好的草地,如不加以科学利用,会造成资源浪费,也给草原防火增加隐患。

2.3栽培草地面积大,产量有待提高 2000年以来,环县每年退耕地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3.33万hm2。2008年,全县紫花苜蓿累计留存11.38万hm2。经抽样测产,紫花苜蓿一年刈割1~2次,全县年总产苜蓿干草62.39万 t,禾草干草2.4万 t,可为43.19万只羊提供饲草(图1 )。但种植地块多为25°以上瘠薄坡地,加之春夏季降水严重不足和疏于田间管理,牧草产量有待提高。农民“重农轻牧”、种植分散、管理技术落后、收贮运输加工设备紧缺、产业化程度过低等都是制约栽培草地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10]。

图1 近9年环县天然草地产量和栽培草地产量比较

2.4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 环县主要作物有小麦(Triticumaestivum)、玉米(Zeamays) 、荞麦(Fagopyrumesculentum)、豆类、谷类、燕麦(Avenasativa)、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向日葵(Helianthusspp.)等[3],农作物秸秆丰富,但利用率低(图2)。2009年,粮食总产量13.78万 t,其中夏粮4.27万 t(主要是小麦),可产秸秆6.41万 t,其中小麦秸秆5.96万 t;秋粮9.51万 t,可产秸秆19.02万t,其中玉米秸秆15.02万 t。可为12.72万只羊提供饲草。此外,每年还可生产糠麸等农副产品1.65万 t(按粮食产量12%折算)。

图2 近9年环县粮食产量和秸秆总产量

通过青贮、氨化、微生物等方法对农作物秸秆进行处理,提高利用率、消化率、采食速度,增强适口性[11]。环县年青贮玉米秸秆2万 t,占总产量的31.75%,氨化小麦秸秆1万t,占15.5%,秸秆加工利用率仅为19.62%。家畜吃干黄的农作物秸秆只能喂饱肚皮,长期用农作物秸秆饲喂家畜是我国肉产品品质差的一个重要原因[12]。

3 发展措施建议

3.1加大天然草原的保护力度和合理利用

3.1.1推行草原保护利用各项制度 落实草原有偿承包到户制度,签订承包合同,发放草原承包经营权证及使用权证。探索草原联合经营的有效途径,支持草原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或股份联合。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全面实行统一的草原规划、调查、统计、生产和生态监测预警、分等定级、草畜平衡和划区轮牧制度等[13]。

3.1.2改良退化草地 控制放牧家畜数量,调整畜群、畜种结构,发展放牧+舍饲农业系统。对重度退化草地,严禁放牧和采挖,草灌结合,封育恢复;中度退化草地采取补播沙打旺(Astragalusadsurgens)、披碱草(Elymusspp.)等进行改良后适度放牧;轻度退化草地实行划区轮牧,保护性利用[14]。

3.2开展人工种草、草田轮作,合理利用有效降水,藏粮于草 按照400 kg/(年·人)的粮食安全线估算,全县人均耕地可由1.05 hm2压缩到0.67 hm2,其余0.38 hm2退耕种草,全县可新增退耕种草地12.35 hm2,畜牧业生产水平可提高60.5%[5]。通过利用草田轮作和人工种草等措施,有效利用季节性降水。要一年生牧草和多年生牧草并重种植,一年生牧草以大燕麦(A.magna)、高梁(Sorghumbicolor)、饲料玉米为主,多年生牧草以紫花苜蓿、沙打旺为主。不同地块采取撒播、条播、带状和撮苗等不同种植方式[15]。川、塬、台地实行条带种植(草带间种粮),形成粮草间作[16]。在紫花苜蓿规模较大的区域建立一批草产品加工厂(点),开发商品牧草,推动紫花苜蓿向产业化发展。

3.3提高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率 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饲草饲料需求量将逐年增加,秸秆饲料的开发利用是解决饲草饲料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17]。广泛利用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秸秆资源,推广青贮、氨化和微贮技术,实施秸秆过腹还田。畜牧科技推广部门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养殖户,做好技术培训。在满足草畜就地转化利用,落实抗灾保畜措施的同时,进一步抓住饲草料草块产品尚处在卖方市场的机遇[18],积极探索秸秆揉丝,裹包青贮,开发秸秆饲料利用市场,把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作为一项大产业,逐步做大做强。

[1] 任继周.藏粮于草施行草地农业系统——西部农业结构改革的一种设想[J].草业学报,2002,11(1):1-3.

[2] 任继周,林慧龙,未丽.草地农业是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J].草地学报,2009,17(4):405-412.

[3] 李毓堂.草业系统工程——推动21世纪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的黑马[J].草业学报,1998,7(4):1-6.

[4] 林慧龙,任继周.践踏和降水对环县典型草原土壤颗粒分维特征的影响[J].草业学报,2009,18(4):202-209.

[5] 环县统计局.环县统计年鉴[M].环县:环县统计局,2008.

[6] 甘肃省草原总站.甘肃草地资源[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0-21.

[7] 敬永芳,常生华.环县天然草原退化现状与治理对策[J].草业科学,2002,19(3):9-11.

[8] 赵晓勇,牛文智.宁夏滩羊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草食动物,2008,28(1):50-51.

[9] 陈松.从政策的角度分析退牧还草对宁夏滩羊品牌的影响[J].中国草食动物,2006,26(3):48-49.

[10] 张富忠,侯桂凤.环县草畜产业现状[J].草业科学,2009,26(4):159-160.

[11] 董卫民,张少敏,李凤兰,等.秸秆饲料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展望[J].草业科学,2002,19(3):53-54.

[12] 师守祥,杜立钊.黄土高原地区发展草产业的方略构想[J].草业科学,2002,19(3):29-31.

[13] 常秉文.合理利用草原发展草原畜牧业[J].中国畜牧杂志,2006,42(12):23-25.

[14] 郝诚之.钱学森知识密集型草产业理论对西部开发的重大贡献[J].草业科学,2007,24(8):1-8.

[15] 张玉杰,于海波,刘新,等.应用草地农业系统理论发展半农半牧区农村经济[J].草业科学,1998,15(4):40-44.

[16] 魏兴琥,杨萍,董光荣.西藏“一江两河"中部地区的农业发展与农田沙漠化[J].中国沙漠,2004,24(2):196-200.

[17] 刘玉民,牛玉虎.秸秆饲料走向市场的几点思考[J].草业科学,1998,15(3):46-47.

[18] 郑伟,朱进忠,胡跃高,等.新疆草业工程建设基本思路[J].草业科学,2008,25(2):33-35.

猜你喜欢

环县草业牧草
环县:羊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7 000元
环县羊羔肉冠名高铁乘风远航
青海草业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紧盯需求强弱项 精准发力补短板——环县教育脱贫攻坚纪实
国审牧草品种
——黔南扁穗雀麦
2017 年第1 期《草业科学》审稿专家
适宜藏北“窝圈”栽培的牧草筛选研究
2015年3月草业科学大事记
2015年6月草业科学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