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健脾方配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临床研究
2011-04-25刘嘉君指导任现志
刘嘉君,指导:任现志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患,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故治疗哮喘缓解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参考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及导师临床治疗经验,在重视发作期控制病情的同时,应用补肾健脾方配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缓解期患儿,使哮喘复发率显著降低,显示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病例均为2009年6月-2010年9月江苏省中医院门诊确诊哮喘患儿,符合拟定的小儿哮喘西医诊断标准[1]和中医诊断标准[2-3]。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13岁,平均5.93岁;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14岁,平均6.43岁。60例患儿50%以上曾有过或伴见过过敏性鼻炎、药物过敏、食物过敏、湿疹及家族史。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史、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补肾健脾方。药用:炙黄芪、制黄精、枸杞子各15 g,党参、白术、麦冬、补骨脂各10 g,五味子、蝉蜕各6 g,防风3 g。并随症加减,按年龄调整用量。水煎服,日1剂,可分数次服完。配合中药穴位敷贴(白芥子∶甘遂∶细辛∶半夏∶肉桂为4∶2∶2∶2∶1,制成膏剂),敷贴于双侧肺俞、膈俞、定喘6个穴位。每例均于疗程的第2~3个月期间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每隔2 d敷贴1次,每次2~4 h,10次为1疗程。
对照组:按《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长期治疗方案》予普米克都保吸入剂,200 μg/d,每晚1次,具体用药剂量视临床发作程度调整。
1.3 疗程与随访 2组按照哮喘缓解期的病情特点,确定用药3个月为1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治疗期间每2周进行1次评价。随访: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每月随访1次。
1.4 观察指标 主要疗效指标:呼吸道感染次数,哮喘发作次数,哮喘发作严重程度,哮喘发作持续时间。次要疗效指标:鼻痒喷嚏,流涕,面色,精神,肢体怕冷,腰膝酸软,食欲,气短,大便,舌象。
2 疗效标准与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药新药治疗哮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标准及专家组经验,制定疗效积分评价表,按积分尼莫地平法来评定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评定,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以尼莫地平法来评定疗效。
2.2 结果 治疗期间2组共脱落3例,治疗组2例,对照组1例,均未完成规定疗程,故不纳入统计分析。
2.2.1 2组各主症积分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2组各主症积分情况比较
2.2.2 2组主、次症总积分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2组主、次症总积分改善情况比较
2.2.3 2组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比较 见表3。
表3 2组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比较 例
3 讨论
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严重影响小儿身体健康及生长发育。目前西医学对哮喘缓解期的防治重点在于气道局部的抗炎治疗,改善气道高反应性,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是目前的首选药物。但ICS使用时间长,费用较高,长期使用可引起患儿生长缓慢[5],故不被大多数家长所接受。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哮喘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所致,病变与肺、脾、肾有关,但与脾肾二脏关系更为密切。脾肾两虚,肾不能助肺纳气,脾虚聚湿生痰,内伏于肺,故本虚而痰伏是本病的主要矛盾[6]。遵循《丹溪心法·喘证》“哮证已发,攻邪为主,未发则以扶正为要”的原则,中医药的治疗当以固本补益为主。补肾健脾方中,黄芪益气补虚,升阳固表,黄精补中益气、润心肺,补肾,强筋骨,枸杞子养肝,滋肾,润肺共为君药,奏补肾健脾润肺之效;党参补中益气、生津止渴,白术健脾益气化痰,补骨脂补肾助阳,纳气平喘,温脾,配合麦冬于诸益气温阳之药中养阴润燥,以防气有余便是火,共为臣药;五味子益气生津、敛肺滋肾、止泻、涩精,蝉蜕开宣肺气,肺气得宣,则气道通畅,痰湿得化,逆气得降,从而达到平喘止咳化痰之目的;防风走表祛风并御风邪,与黄芪合用,共奏益气固表之效。同时配合中药穴位敷贴以温肺化痰,消肿散结,温经通脉。内外合治,诸药合用,先、后天同补,共奏补肾健脾、理气化痰之效。本法不仅能控制哮喘复发率,改善全身症状、体征,而且随着小儿正气的恢复,为远期可能根除哮喘提供了可靠的途径,避免了长期使用激素带来的不良反应。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一)(2008年修订)[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9,24(1):2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2.
[3]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6.
[4]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
[5]王乃礼.重视儿童哮喘的防治[J].临床儿科杂志,1994,20(2):121.
[6]李玉兰.补肾固本汤对小儿哮喘缓解期干预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7):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