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对鼓胀的认识

2011-04-25指导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失司水湿医家

,指导:

(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鼓胀是以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以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的一类疾病[1]。中医学对鼓胀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并将其归为中医内科学的顽疾[2]之一,其理论基础渊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对鼓胀的病名、病因病机、症状特点及鉴别、治法方药、预后多方面,皆有详细的论述,为后世进一步研究及治疗鼓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1 病名

鼓胀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曾言:“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幕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根据病人常自觉心腹满胀,观其外则见心腹胀满如鼓,而将其形象的命名为鼓胀。鼓胀在后世各家方书中有很多不同的名称,如《诸病源候论》中“水蛊”[3]《医宗必读》中“蛊胀”[4]《证治要诀》中“蜘蛛病”“膨艬”[5]《景岳全书》中“单腹胀”[6]等,虽然各自所注重致病的病因、病机各有偏差,但皆不离心腹满,其象如鼓之意,均是延续《黄帝内经》以病象特点命名的形象命名方法。

2 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对鼓胀成因已有了初步的阐述,主要是突出脏腑失调,气化失司,邪留于腹而发本病。

2.1 脾虚湿停 《素问·腹中论》云:“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幕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其时有复发者何也?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指出鼓胀的一个重要病因是酒食不节,认为由于饮食偏嗜,嗜酒无度,酒湿浊气蕴结中焦,伤及脾胃,而发本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阐述了湿邪最易伤脾,脾虚失健,蕴生水湿肿满而发鼓胀。《灵枢·经别》言:“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虚则鼓胀。”指出鼓胀与足太阴脾之络公孙虚有关,而络脉虚又多因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虚所致,可见,鼓胀之根源乃足太阴脾虚。脾虚则运化失司,水湿停聚,阻滞气机,气血郁滞。脾阳久虚而损及肾阳,气化失司,开阖不利,水饮渐多,气血水互结于腹,遂成鼓胀。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丰富了六淫、七情等病因,常先伤脾,脾虚湿停,水湿、气滞、血瘀、湿热相生,渐成鼓胀。

2.2 热气内郁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指出热邪深入肠腑,传化失司,气机升降失常。《素问·六微旨大论》言:“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进而致脾胃升降失权,水湿内停。肠腑郁热,则金热克木,肝气郁滞,血行无力,而致郁热、水湿、气滞、血停蕴结于腹发为鼓胀。

2.3 阳气衰竭 《素问·汤液醪醴论》“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孤精于内,气耗于外……”提出“五脏阳以竭”而致精中无气,阴中无阳,气化失司,水湿凝聚,寒凝血停,气机郁滞。同时亦指出肿满与五脏虚损皆相关联:肺失宣降,无以通调水道;脾失健运,无以运化水湿;肾失气化,则开关失和;肝失疏泄,则气滞水停;心阳不振,则寒凝瘀阻,终致水液不行,与气滞、瘀血蕴结,停聚于腹而发肿满。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鼓胀系肝脾受损,疏泄运化失司,气血交阻致水气内停于腹。

3 症状特点及鉴别

《黄帝内经》不仅最早论述了鼓胀的症状特点,更详尽的将其与水肿和肤胀做了区别。

《灵枢·水胀篇》云:“鼓胀如何?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明确指出鼓胀是以腹胀大为主要症状,腹壁望诊有皮色苍黄,筋脉显露突起的显著特征。

《灵枢·水胀篇》言:“水与肤胀、鼓胀……,何以别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空空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纚而不起,腹色不变……”从症状特征对水肿、肤胀与鼓胀做了详细鉴别。三者虽均有腹胀的症状,然水肿则以皮下无水,腹壁无压痕,如囊裹水为特征;肤胀则以皮厚,全身肿,皮色不变,腹壁留有压痕,纚而不起为特征,与鼓胀之“色苍黄,腹筋起”的特征相异迥然。同时亦指出水肿肿势是由上而下,从眼睑开始,病重及足胫;而肤胀多为全身同时肿;鼓胀多以腹胀大为主要特点,四肢肿势相对不显著。

4 治法方药

《黄帝内经》中不仅有关于治疗鼓胀的整体治则,还有很多具体的治法,并提出最早治疗鼓胀的方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根据疾病正邪虚实和病位表里不同,提出扶正祛邪、补虚泻实等治疗原则,并指出消除、攻下等具体治法,为后世医家提出八法中的消法和下法奠定理论基础。鼓胀多为本虚标实,治疗时当注意祛邪而不伤正,利水而不伤阴。

《灵枢·水胀篇》“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邪?岐伯曰:先泻其胀之经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提出用刺络放血方法治疗鼓胀,病之初起多实证可先泻其胀之经络,后期驱邪攻逐亦要兼顾其虚,调经治本。亦体现本病为虚实夹杂,治疗时当驱邪不忘固本之意。

《素问·腹中论》“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暮不能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提出用鸡矢醴治疗鼓胀。《本草纲目》曰“鸡屎白,气味微寒,无毒。”鼓胀常湿热有余,鸡矢醴能下气消积,通利二便,为治疗鼓胀的最早方剂。

《黄帝内经》认为鼓胀多为本虚标实,治疗时初以治标为先,可行刺络、发汗、利水之法治其标;后当兼顾其虚,需平调五脏阴阳,调经以治本,结合病因,重视健脾要贯彻调治终始。

5 预后

《黄帝内经》中关于鼓胀转归预后的阐述,使得其对鼓胀论治的认识更趋于系统、完善。《素问·腹中论》“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其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指出鼓胀腹满消退后仍有复发的可能,并明确提到饮食不节是导致复发的关键因素,与病机、治法中指出要注重脾胃相对应。因此调治时重视饮食有节,固护脾胃对鼓胀的转归预后有极为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作为最早记载鼓胀的中医著作,对鼓胀病名、病因病机、症状特点及鉴别、治法方药、预后均有丰富阐述,为后世医家进一步深入研究及完善本病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后世医家的临床及科学研究提供了具有重要价值的参考资料。《黄帝内经》集上古医学之大成,蕴含着丰富的理论,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和挖掘,而鼓胀是我国常见顽疾之一,因此,加强研究中医学特别是《黄帝内经》对鼓胀的认识,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92.

[2]杨嫣,沈洪.鼓胀兼证证治拾零[J].吉林中医药,2009,29(5):14-15.

[3]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4.

[4]李中梓.医宗必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5]戴原礼.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

[6]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

猜你喜欢

失司水湿医家
华池林区水湿盐碱地及适生树种调查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好事近·中秋感怀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
新安医家吴楚《吴氏医验录》补中益气法辨治特色
按大腿治尿不尽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按大腿治尿不尽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