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区域浅层地下水多年演化及现状分析
2011-04-19郭洪起
郭洪起
(河北省沧州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河北 沧州 061000)
沧州区域地处平原区,含15个县(市),总面积14 056 km2。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579 mm,降雨多集中于汛期6至9月。浅层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的地层中。西部岩性以砂粘、粘砂为主,含水砂层颗粒较粗,水质较好;东部以粘土、粘砂为主,砂粘次之,淡水砂层较薄,颗粒较细,水质较差。
1 资料来源
选取沧州2000年至2009年共10年动态观测资料为分析数据,浅层地下水动态观测井55眼,其中逐日井18眼,五日井37眼。对数据进行合理性分析,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多年浅层地下水动态分析
2.1 各县市多年浅层地下水水位变幅
通过计算,沧州各县市1~5月平均地下水水位均呈下降趋势,其中肃宁县平均水位下降最大为2.61 m,青县平均水位下降最小为0.04 m,沧州全区平均水位下降0.81 m;6~9月平均地下水水位均呈上升趋势,其中肃宁县平均水位上升最大为1.78 m,任丘和泊头上升较小,分别为0.27 m和0.22 m,沧州全区平均水位抬升0.72 m;10~12月部分县市平均水位抬升,其中盐山县最大为0.57 m,黄骅市降幅最大为0.29 m,沧州全区平均水位抬升0.06 m;年平均地下水水位变化出现东西两级分化的态势,沧州地区西南7县市(任丘、河间、肃宁、献县、泊头、吴桥、东光)平均水位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河间市下降最大为0.71 m,其余县市平均水位均成抬升趋势,其中孟村县最大为0.46 m,沧州全区平均水位下降0.23 m。沧州地区浅层地下水灌溉开采以小麦为主,1~5月开采量较大,加之缺少有效降雨,所以造成平均水位整体下降,而随着进入汛期后,尤其是7月以后有效降雨的增加和农灌的减少,平均水位又开始呈现整体抬升的趋势。由于沧州西部浅层地下水水质较好,而东部较差,开采量不均,所以造成了全年平均水位变幅东西两级分化的结果。
2.2 浅层地下水主要漏斗中心
沧州地区浅层地下水主要漏斗分布在任丘、河间、肃宁一带,漏斗中心为垣城南。自2000年以来,漏斗中心埋深一直在不断的增加,呈现一定规律性(见图1),其主要受降雨量影响。降雨入渗补给是沧州地区浅层地下水主要补给方式,降雨量的大小直接影响浅层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如2003年(P=618.2 mm,频率为 20%)水位的抬升和 2007年((P=452.2 mm,频率为74%))水位的下降,基本是由降雨入渗造成。再例如:2008年沧州市全年平均降水量为540.9 mm,与同期多年(1956~2005)平均降水量比较:全市平均降水量偏少10.2 mm,为平水年。但肃宁县降水量最大为660.2 mm与同期多年相比较偏多为 145.5 mm,7~10月连续降雨导致垣城南站地下水水位上涨6.79 m,详见图2。
图1 2000-2009年恒城南站26日年平均地下水埋深
最大动态埋深值为35.50 m,出现在2007年6月;最小动态埋深值为22.79 m,出现在2000年3月(见图2)。
图2 2000-2009年恒城南站26日地下水位埋深
3 结论
通过对沧州区域2000~2009年,共计10年浅层地下水动态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对沧州区域浅层地下水多年演化过程及现状有了一定的认识:沧州地区浅层地下水超采较为严重,尤以西部更为甚之,沧州市多年平均水位下降0.23 m,河间市多年平均水位下降7.07 m,漏斗中心垣城南2000年至2009年水位下降7.20 m。沧州地处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大陆度63.8~66.0,大陆性气候很显著。单纯依靠天然降雨入渗补给浅层地下水,其作用十分有限,且不稳定。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于对节水型农灌技术的普及利用。建议各县市根据自身条件,大力研究推广适合于本县的节水型农灌技术,减少浅层地下水的开采量,开展地下水回灌工作,达到以水养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