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要素组合的区域旅游发展类型划分及比较研究——对中国31省(区、直辖市)国内旅游发展差异分析

2011-04-19尚小清

地下水 2011年4期
关键词:错位数量区域

尚小清

(西北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实现了从接待任务工作到事业型发展,到目前的产业化发展,旅游业已经形成相当的产业规模,先后被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列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重点产业[1][2]。国内旅游发展迅速,2007 年,国内旅游总人数28.7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3 443.2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 26.67% 和 36.85%[3]。但是,由于各地旅游业发展的规模、途径不尽相同,造成区域间旅游发展的“不同步”现象,其国内旅游接待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存在巨大的差异。

国内对区域旅游差异的研究已有相当基础[4]-[12]。对于大尺度区域旅游系统的研究较少[2],代表性文献有保继刚(2002)采用入境游客接待量对中国28座重点旅游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地位的变化进行研究。

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对不同旅游目的地的认同度不同,因此不同旅游目的地其游客构成存在很大差别,随着国内旅游的迅速发展,国内游客数量和国内旅游收入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研究国内旅游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映射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以上原因,考察旅游目的地国内旅游发展的差异以及目的地不同指标间的关系,从中找出其内在规律是一件非常有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的工作。

1 研究思路

游客规模和旅游收入是衡量区域旅游业发展状况的两项重要指标。接待游客数量是衡量旅游地被游客认同的重要指标,可以用来表征旅游经济效益的潜力,旅游收入是衡量旅游地发展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说明旅游产业发展“怎么样”的问题,其均值化数据则说明个体在总体中的相对地位。如果假设区域其他条件相同,则其数据的数量关系应是相同函数关系,然而,区域条件的内在差异(如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社会经济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等)会使这种函数关系偏离甚至扭曲,造成旅游地发展的游客规模与旅游收入之间存在“错位”现象。

以要素为切入点,以行政省域为尺度,对国内31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资料的不可获得性和区域差异的不可比性,港澳台没有被列入研究范围)进行比较研究,采用2008年国内旅游统计数据作为数据基础,按要素——区内——区间的思路,对各行政单元的要素进行比较,探讨其间的关系及组合类型,进而按要素组合的结果对31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类型划分,试图找出不同区域间各要素的不同关系、类型及特点,从而比较区域间旅游发展的差异并提出转化路径及实现途径。

2 数据整理及结果

2.1 数据整理

以2008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为依据,从其“地方旅游业”部分摘取2002年国内旅游相关统计数字,包括接待国内游客数量和国内旅游收入两项指标,并对其进行均值化处理,将结果记入表1。

2.2 区域内要素比较分析

根据表1中的国内旅游收入和接待游客数量的均值化数据,在Excel环境下生成“线—柱图”(图2),图4显示:国内旅游收入和接待游客数量不是正相关关系。按其组合关系可以分成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国内旅游收入 >接待游客数量: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第二种情况是国内旅游收入 <接待游客数量: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云南和陕西。第三种是国内旅游收入约等于接待游客数量:内蒙、吉林、海南、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表1 31省(区、直辖市)数据统计表

图1 游客数量与旅游收入关系

2.3 “同步—错位”分析及组合类型

将表1中31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国内旅游接待数量和国内旅游收入的均值化数据在笛卡儿坐标系中构建数量—收入组合态势图(图3),平均值1作为临界点,对其进行类型划分。

图3显示: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存在明显差距,可以分为四个区域类型。

I区:国内游客接待数量与国内旅游收入均超过平均值,包括: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辽宁、湖南。

Ⅱ区:国内游客接待数量少于平均值,但国内旅游收入超过平均值,包括天津、福建。

Ⅲ区:国内游客接待数量超过平均值,但国内旅游收入低于平均值,包括河北、云南。

Ⅳ区:国内游客接待数量及国内旅游收入均低于平均值,包括重庆、陕西、山西、安徽、江西、黑龙江、吉林、广西、贵州、海南、新疆、内蒙、甘肃、宁夏、青海、西藏。

笔者将四种组合类型定义为“数量 —收入同步区”和“数量 —收入错位区”两大主类,并进一步细分为四亚区:强同步区(I区)、弱同步区(Ⅳ区)、优等错位区(Ⅱ区)和劣等错位区(Ⅲ区)。

表2 31省(区、直辖市)旅游发展类型

3 转化路径及讨论

3.1 转化路径及策略

图2 31省(区、直辖市)旅游发展二维组合及类型划分

A型:属于旅游发展同步区域,其要素间有正相关关系,但旅游地发展的后劲不足。其优势地位会受到其它类型的挑战。

B型:属于旅游发展同步区域,要素有正相关关系,不易把旅游产业作为其支柱产业,旅游发展的风险高,如对旅游发展重视,易向C型或D型转变。旅游发展应以资源为导向,培育极品旅游资源,尽快扩大自身的知名度。

C型:旅游发展错位,虽然旅游地得到消费者认同,但引导消费或管理有问题,旅游发展前景广阔,旅游产品需要进一步拓展,培育消费点,尽快把数量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优势,极易向A型转变。

D型:虽属于旅游发展错位区域,其缺点是风险高,易向B型转变,今后旅游发展应以资源+形象为导向。

3.2 小结与讨论

(1)研究发现:中国旅游目的地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局面。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受旅游地的地域条件、资源禀赋与发展条件等因素的影响(2)。

(2)理想的“游客数量 —旅游收入”之间应该是呈正相关的函数关系,而区域扰动要素会使其变形甚至扭曲。研究结果证明游客数量与旅游收入之间存在错位现象。

(3)对指导区域旅游规划具有指导意义,发现不同区域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使旅游规划任务的目的性更强,更具有实际意义。

(4)说明:笔者为研究的需要采用的是均值化数据,所以其地位关系是区间相对地位,而转化是相对于个体的自我提升,对总体而言,理想的结果是高层次的同步关系。

[1]魏小安.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NO.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保继刚 等.城市旅游原理·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2005[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4]秦学,陈晓艳.我国东西部城市旅游的差异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1,8(4):26 -29.

[5]腾丽,王铮,蔡砥.中国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差异分析[J].旅游学刊,2004,19(4):9 -13.

[6]颜耀春.江苏区域旅游产业综合实力的空间分布及差异分析[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10):9 -11.

[7]周玉翠,陆玉麒,谢江红.我国国际旅游的区域差异[J].经济问题探索,2005,(9):39 -42.

[8]周玉翠,陆玉麒,李经龙.我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J].特区经济,2005,(9):172 -173.

[9]敖荣军,韦燕生.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财经研究,2006,32(3):32 -44.

[10]张海霞,张旭壳.区域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研究[J].旅游经济,2006,(2):216 -218.

[11]李乃伟,卫海燕,吴成基.中国大陆国际旅游收入地区差异变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26(2):58 -62.

[12]陆林.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3):406-410.

猜你喜欢

错位数量区域
分割区域
有趣的错位摄影
统一数量再比较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头发的数量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我国博物馆数量达4510家
区域
“错位教育”要不得
角色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