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震灾区重建中居住区景观设计——以四川省阿坝州理县县城居住区为例

2011-04-19杨柳青

绿色科技 2011年3期
关键词:理县绿地灾区

李 斌,杨柳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艺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1 引言

居住区作为人类聚集、生存以及发展的主要场所,在社会进步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环境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城市面貌及城市的品位。在经历了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灾区居住区,更加有必要规划、设计一个既能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又能达到安全、卫生、舒适、宁静和优美的环境。

2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内容

2.1 绿化

绿化在居住区景观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广义性的绿化指植物,植物是居住区绿地建设的主导,居住区的生态环境需要绿色的植物来平衡和调节、有利于形成小气候、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等等。

2.2 景观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景观”,通常指的是除绿化以外的硬质建筑,范围相对广泛,具体作用是与居住区周边的建筑物相协调,和景观设计中的绿化相融合,形成整体的居住区环境空间。广场雕塑、假山、廊架、坐凳、铺装、休闲健身设施等“非绿色”的建筑都称为“景观”。

一般来说,建筑是为人们提供生存和工作所需要的安全性空间,但其主要表现的是功能实用、造型美观和经济等,所以一般情况下,居住区的景观不包括建筑物,因此特指居民活动和休闲的空间,主要体现在使用功能、生态功能、美化功能。

3 地震灾区重建中居住区景观设计

3.1 地震灾区重建中居住区景观设计定位

根据《灾后重建规划汇编》中对城市绿地规划要求,对地震灾区重建中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定位进行分析。

3.1.1 了解现状,合理设计

对灾区居住区进行全面、系统的现状调查,分析现有绿地特点,存在的问题,了解受损情况等,充分考虑对现有绿地的回复利用,合理保留现有植物。

3.1.2 健全功能,统筹设计

对居住区原有不合理的系统、结构、布局、空间等问题,利用合理的景观设计,使其达到布局合理,系统健全。

3.1.3 平灾结合,美化环境

基于灾区特殊的地质特征,应对景观绿地的防灾避难功能特别加以完善。居住区绿地不仅要在满足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休闲娱乐、美化居民环境等一般要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居民区绿地的安全作用,应结合实际的设计防灾避难场所。居住区内景观要以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乡土植物为重点,避免大面积的草坪,尽量限制较大面积的硬质景观,来营造舒适美观的环境。

3.1.4 融入文化、突出特色

地震灾区重建中的景观设计应结合当地文化特点、地理地形特征、人文历史情况等,突出本地特色,传承历史特点。四川阿坝州理县属于藏族、羌族人民居住地,其特色的碉楼、图腾、建筑等,在规划设计的时候予以重点考虑。

3.2 地震灾区重建中居住区景观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地形地貌相对复杂,平原、丘陵、高原、山地均有分布,部分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植物随海拔的变化有较大差异。

(2)地质土壤多为沙土及回填土,不利于水土保持的同时,植物也非常难以生长。

(3)自然灾害频发,高海拔地区属于我国多地震带,且在地震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次数更多、危害更强、范围也更大。

(4)生态条件复杂,一方面耕地少,土质贫瘠;另一方面动植物自然非常丰富,生态资源多样,濒临物种以及稀有物种较多。

(5)少数民族聚居,现在主要的地震灾区,以藏族、羌族为主,应以“本土”景观体现特色。

4 阿坝州理县县城居住区景观设计

4.1 设计背景

该项目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县城杂骨脑镇。占地4.69hm2,其中绿地面积约为2 000m2,占总面积的4.35%。项目所处位置为理县县城最主要的居住区内,绿地率相对较小,但设计可以在有限的面积范围内,放大绿地作用,将其做细做精,改进县城绿地质量,提升县城文化品位,打造一个崭新、生态、自然的景观环境空间。

4.2 设计依据

设计依据包括《理县城市总体规划》,《理县城市中心区城市设计》,《理县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湖南援建以及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的相关地形图、文字资料等。

4.3 设计范围

4.3.1 西区小广场

西区小广场位于西区居民区内,占地面积约28 486.49m2,其中绿化面积约为3 598.56m2。西区居民区作为县城风貌改造的重点工程,也是作为新城主要住宅区,力图打造“以人为本,精致,高档”的县城绿地景观(图1)。

图1 理县西区文化广场

4.3.2 营盘街区

营盘街区地处县城主干道三湘大道旁,总占地面积约 14 686.46m2,因实际情况,绿地面积约300.00m2。

4.3.3 老街街区

老街街区位于老城区,作为老城区的主要街区,尽量在现有绿地严重不足的基础上增加绿化面积,占地面积约3 714.76m2,其中设计绿地584.52m2,包括理县中学临街绿地。

4.4 设计目标

营造富有魅力的休闲场所强化绿地的休闲、娱乐、文化功能,依托当地特色建筑物,如藏族特色炮塔、民族建筑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们提供休息、娱乐及观赏的最佳场所。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藏族羌族习俗与文化,满足基础职能的同时,丰富人民生活。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与人文景观相结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打造一幅精彩巨画。

4.5 设计原则

4.5.1 整体性

注重景观规划设计的整体性,总体上简洁明快、局部设计在遵循整体风格统一的基础上求变化。

4.5.2 舒适性

遵循“以人为本”的现代设计理念,整体上采用大色块的设计手法,减少跳跃感;细部处理则提供适宜人体尺度、丰富的景观层次、材质和形式的变化。

4.5.3 适用性

为周边建筑提供相应的适宜环境,如商业建筑入口和交叉口处的广场及开放场地;并结合功能性小品的布置,如座凳,花坛等。

4.5.4 空间感

根据现有的基地形态,以“收放结合”的平面形态配合竖向多层次的景观元素(包括绿化、假山、置石、灯具等),塑造景观环境的多元空间感。

4.5.5 视觉化

充分运用景观设计的各类元素,在构图、材料、质感、植物形态及色彩、平面等各个方面相配合,强化车行和步行过程中的视觉美感。

4.6 植物种植设计

尊重地方特色,以理县乡土树种银杏、桂花和玉兰为项目的基调树种。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植物的季相、色彩、层次以及天际线的变化。在植物搭配上,乔灌木相结合,常绿树与落叶树相结合,针叶树与阔叶树相结合,绿叶树与彩叶树相结合,营造出一处高低错落,清新宁静的自然空间。充分总结理县常用植物,并根据花灌木乔木的花色、花期不同,做出合理的搭配,详细配置见植物配置表。

5 结语

地震灾区重建中居住区景观设计是结合地震灾区居住区的不同特点进行的,不同的地区有很多不同的情况。在结合实际情况,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为灾区人民规划设计出一个既可避灾减灾的安全场所,又集美观、生态、使用于一体的景观空间。

[1]李茂虎,刘宗明.景观设计[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

[2]尹吉光.图解园林植物营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仇保兴.灾区重建规划汇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臧德奎.园林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理县绿地灾区
利用简单几何原理 制造可作为灾区紧急避难所的帐篷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遂宁援藏干部在理县
十年后,是灾区亲人帮了我
川西北高原藏区精准扶贫路径选择
理县民宿酒店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走进绿地
中华儿慈会为玉树地震灾区提供100 万元紧急捐助
灾区笑脸